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名老字号   
[0] 评论[0] 编辑

介昌绸布店

长沙八角亭介昌绸布店,是经营绸、缎、呢、绒、布匹的名牌老店。“介昌”前身名“介福昌”,创建于民国2年(1913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即财神会之日,经理陈萼泉,系清季随左宗棠出征新疆,功授提督军门陈德隆之子。陈萼泉虽出生豪门,却有一颗爱国之心,曾受维新派谭嗣同、唐才常影响,因见祖国自鸦片战争后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1904年,长沙辟为商埠以来,洋行林立,利权外溢,殊为痛恨。对此,他立志经商,实业救国。看到绸布业务关系人民生活,省垣虽有百余家,均属小型店堂,无力与洋商抗衡,商之于做绸布业的亲友徐锡藩、饶介臣,以提倡国货、挽回利权为旨,且联合人和祥、九章、万成、聚太生、宝康、天孙锦、裕昌祥、咸昌、九康等20余家同行,合资银元20万元,又吸收社会游资10万元,总计30万元,将饶介臣原店址改建为一栋宽敞的西式石库门面,从而开创了长沙人开办的第一家大绸布店。


“介昌”前门建一“时钟楼”,朝街面安一东洋大钟,指针至正点,当当鸣晌,来往行人,驻足而视。店堂分内外两进,外堂做门市,内堂营批发,两边货架高2丈,顶边安中外风景画玻璃框镜,中摆红毛光玻璃平宝笼两路。介于内外堂中有一小客厅,摆设西式桌椅、茶几,为接待生意较大的顾客吃点心。留餐之处,壁上挂有名人字画。开业时湖南省都督谭延闿曾赠贺联:

通功易事无馀布;

纬地经天具大材。


后因兵灾之故,此联不知去向。招待顾客,备有广东白铜水烟袋,吸条丝烟和白金龙厅装纸烟,视顾客喜爱,亦度生意之大小而定,由女茶房或学徒递送。当先生者(即今营业员)衣着长衫,卷长袖,戴冲天炮瓜皮帽,剃和尚头, 在当时看来,别开生面,实有开风气之示范作用。


最初,绸布行业有帮派之分,长沙帮店小,财力薄弱,全赖苏州帮、南京帮批发商供给货源。惟有介福昌资金雄厚,上海、汉口设有驻庄,对外埠批发来户守信誉者与其建立赊销关系,“期口”为15—45天,大都以到期付款为主,绝少使用票据等往来,而全凭信誉。如有预付现金者,每匹扣一至二角或按比除息,均视当时情形而定。在交易上,其记账之唯一凭证,仅持送货簿为凭。对本市之殷实主顾发赊销往来摺,年分端午、中秋、年关三节(又名五、八、腊三比期)结算。当时封建余风较为严重,诸多名门闺秀,既想追上潮流,又不敢抛头露面,便由店送货上门,以满足其要求。若时令春秋,趁换季打一至二次开张。所谓七八折放盘尺、降价,都是“介福昌”生财的手段,并非创业时提倡国货、挽回利权之初衷。俗话云:“生意无巧,人齐货饱。”此系该店一贯经营信条。“介昌”班底结构系多店之经理、副经理及高级学员所组成,运筹经营,招徕生意,各有千秋。当顾客进门,不管生意成交与否,先以满面春风,热情接待,因之成交率居多。营业场有营业长照场,随时检查营业员之勤惰。略述两则事例,说明具体情况。一次有两北方顾客要买淡青色官纱,此系当时风行的热季衣料,由一年轻营业员接待。店中只有白色,淡青色一时缺货,虽经多方比喻吹嘘白色较淡青色好,无奈对方执意要买淡青。眼看不可成交,这时高管魏韵篁在旁插言,用很关心态度问,先生是要买淡青色官纱?有!请等候,我到货房取来。彼随即派专人到同行店拿来一匹。魏问要多少?客答三件长衫。魏代为量身计料后,又量好尺寸,作开剪势,猝然停剪, 补上一句:不过现在潮流变了,淡青色落了伍。白色正时兴,它对阳光有反射作用,穿上不热。这一句打动了顾客。北方人最怕热,心有所动,口中发出“这这”之声,魏抓紧时机,目视接待的青年授意与彼周旋,自己马上离柜,至卧房把自已新做的白官纱长衫穿了出来,落落大方,两顾客见了十分欣赏,遂改要白色的,结果圆满成交。又一次,“介福昌”运回一批畅销的摹本缎约百余匹,堆满货房,照例先由划码员逐匹评价,需时二天,而外面等货上柜,手脚麻利的李溪亭不到三四个钟头办完。有人问李诀窍,他笑说,虽然货有百余匹,但只有几个档子,把每档取出五匹,过目评价出售,其余再按档分别成色上架,利用闲时再一一过目不迟,既争取了时间,又避免了混乱,事实说明,若无丰富的业务经验,是难以做到的。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经理陈萼泉很重视人材,当时戥子桥有一所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分染织、金工、绘画科系, 至民国3年,又增设夜班商科,不纳学费只收杂费, 陈萼泉见是培训好机会,便毅然送两名青年入学。由于陈思想开明,以致后来为长沙工商界造就了不少人材。如能左右金融业之钱业公会理事长、四怡堂药铺创始者李寿增、长沙总商会会董麻静之、长津轮船公司大股东吴伯熙、九如斋南货号、西式木器业创始人饶菊生、大盛绸缎庄大管事魏韵篁,沪、汉坐庄专业人材李溪亭等。


“介昌”鼎盛时期,全年营业额达300余万银元,此数用上海恒丰织染厂30码双幅哔叽论,约值40余万匹, 如此兴旺,是具有得天独厚之条件。戊戌以还,帝国主义集团之间正筹备大战,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暂时有所缓和,“介昌”正在这时应运而生,店里人力充沛,货物齐全。经营特点独具一格,内部陈设去旧布新,文明经商,礼貌待客,所以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获利颇丰。但好景不长,至民国7年(1918年)南北军阀混战时期,据守长沙的桂系军阀谭浩明被北洋军阀张敬尧打败,撤退时谭浩明纵容部下到八角亭、南正街大肆抢劫,介福昌是手屈一指大绸缎庄,首当其冲,损失惨重。继之张敬尧进驻省垣,他的义子张继忠率领士兵,又抢劫一番。“介昌”受两次抢劫,元气大伤。此时陈萼泉因年事已高,已拆股离店。1919年,由徐锡藩、饶介臣、麻静之、吴伯熙、吴仲武等人重新组合,将介昌牌名改为“日新”,到此时原介昌班底已先后离散,仅40余人,资金8万元,无复往昔之盛。1925年上半年,又换牌名“日新昌”,尔后又改为“昌记日新”,再复为“日新昌”。到抗日战争初期,长沙人口日增,购买力强,“日新昌”业务腾飞,进入全盛时期,资金由10万元达到近30万银元。至民国27年(1938年)“文夕大火”付之一炬。翌年十月,“日新昌”幸存部份残货,由各股东分散经营,设4个小型店,即全记、益新、昌记、华华。此际正当国难民困之秋,而“日新昌”这班人马,能适应战时环境,又经四次会战,周旋于烽烟之中,惨淡经营。商品主营平江、浏阳土布,及省产青布和福星门条格布等。上海货因交通封锁来源阻隔,4个店共同派出青壮年远走金华、宁波绕道沦陷区,利用帮会“太爷”保镖,银钱扎入一担柴草药中,沿路一二十人同行,伪装贩运药材客,夜宿客栈,随便堆码,使人不怀疑,货运到沦陷区,先派人打前站,探访是否有日本鬼子打闹。碰上伪军和土匪勒索,由大爷通关节。至外地采购货源,固然担当一定的风险,货若到店,有二三倍甚至四五倍利润可图。1945年8月,日本投降,由谢润海为首,重新筹组, 在“日新昌”原址,重设“介昌”。


1956年介昌绸布店公私合营,20世纪60年代改为国营。1984年将原址改建三层大楼,占地面积1100余平方米。90年代初停业。其营业大楼旧址今建为王府井百货大楼。


撰文:欧阳晓东 陈先枢 

来源:2010年12月《湖南老商号》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余太华银楼    下一篇 太和丰绸庄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