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旅游服务   
[0] 评论[0] 编辑

溁湾镇

溁湾镇溁湾镇老街

溁湾镇,古称溁湾市,明《一统志》云:“在善化县西五里,湘江西岸。”溁湾镇古为集市,今日溁湾镇已无镇,成为街道名和地片名,实际上是一条老街,东起湘江老码头,过溁湾桥,西至高叶塘。镇因水名,今包括溁湾路和溁湾桥路(白沙液街)等街巷。据《岳麓志》:“溁湾水出麓山左自之字港来,曲折数十里为溁湾港,可通舟。滨江三里穿孔,道绕溁湾市北以出,将入大江。”溁,旧志中作“潆”,溁湾即“潆回的港湾”之意。由于溁湾镇为长沙至贵州古驿道的首站,又紧邻湘江码头,在湘江未建大桥之前,是长沙城湘江两岸的主要渡口,系湘中地区水陆交通要冲,因此自古为商业繁华之地。清末以后,溁湾镇为长沙河西的商业中心。民国时长沙汽车西站位于此。先后有谦善药局、白沙酒厂等著名商家。民国元老、有诗坛“打虎将”之称的程潜于1935年曾作《借友游岳麓山过溁湾市》诗,诗云:


名山峙河西,东岸聚都会。

长沙南纪雄,北观成砺带。

挈友纵游眺,济舟逢晴暖。

追维诵读时,今昔颇殊态。

登陟丛林中,皇皇高冢在。

瞻拜我来频,德意永不替。

逶迤下溁湾,景物如图画。

候鸟散幽情,野花结芳蔼。

神怡风日清,目送川原丽。

斜阳映倒景,归棹乐无际。


溁湾镇的古迹有兴化寺、关圣庙、溁湾桥和陶关等。


兴化寺始建于唐景福年间(892—893年)。清康熙《岳麓志》载:“兴化寺在玉屏山下溁湾市孔道旁。”宋《景德传灯录》载,北宋慈明禅师曾住持潭州兴化寺,其曰:“慈明住兴化时,只见兴化家风迎来送去,门连城市,车马骈填,渔唱潇湘,猿啼岳麓,丝竹歌谣时时入耳。”清光绪年间,兴化寺尚在。清陈运溶纂《湘城访古录》载:“近年雪昭禅师来自荆南,偶然翦棘,遂成精庐。”兴化寺毁于何时,无考。


关圣庙始建于明代,位于溁湾桥桥头。明长沙籍陕甘总督黄宝撰《重修溁湾桥关壮缪侯庙碑》云:“余高大父侍郎公自豫章致政归,建侯庙于湘江之西溁湾市,规制粗讫,铙鼓、鱼螺、钟磬之属靡不具备”其铭曰:“羲驭代序,正气囧光。麓山之北,溁湾之阳。保兹黎庶,固兹金汤。吴宫墟圮,魏阙苔荒。以古况今,孰否孰臧。元霄奕奕,白水洋洋。岳镇同峙,湘水偕长。民国时出版的《岳麓小志》载“关圣庙在溁湾镇”,说明民国时庙尚在。


溁湾桥为明嘉靖元年(1522年)吉简王所建。清《图书集成职方典》载:溁湾桥“善化县西过江五里,下通小河。嘉靖元年吉简王石巩。知府杨表倚山建关王祠,镇焉”。桥为二孔石拱桥,桥下即溁湾港水,20世纪70年代以后,深湾港水逐渐淤塞,溁湾桥亦不存。


陶关位于溁湾镇西北端,是因东晋大将军陶侃在这里驻扎设关卡而得名。陶侃(259—534年)字士行,东晋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初为县吏,后升至郡守。他是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太安二年(303年),晋王朝发生“八王之乱”,长沙王被河间王所杀。地方军事势力乘势揭竿而起,长沙城先后被张昌和杜弢的军队占领,朝廷派陶侃率部前来清剿,先驻军设关于溁湾镇。当时的长沙,连年战乱导致地荒人稀,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他告诫下属千万不能扰民,同时也不准部队驻城中占用民房,所以驻扎于此。他自己则用茅草在杉树上结成圆形草屋,居住在里面读书办公,后人称之为“杉庵”。陶侃率军从溁湾镇东渡湘江,两次将长沙从流寇军事势力的手中夺了回来,使湘中一带结束了动乱。陶侃后来官至征西大将军,统管包括长沙在内的八州军事,被封长沙郡公。


今日溁湾镇,南部已成为“绿地集团”的商业开发用地,位于北部的白沙液街尚存。白沙液街原名溁湾桥路,因20世纪80年代白沙液酒厂迁此而冠名。当年的酒厂就在街边,一到酿酒日,酒香飘满整条街道,成为当地居民一段美好回忆。在政府的规划中,白沙液街的改造是岳麓区的有机棚改项目。项目实施范围东起银盆南路,西至滨湖路,南抵绿地湖湘中心,北达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占地面积约二百亩。项目确立了“消除安全隐患、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区域品质、打造百年老街”的改造目标,规划恢复关帝庙、陶关等几处古迹,恢复溁湾桥的景观,重拾溁湾桥路的商业繁华。


撰文:陈先枢

来源:2018年8月《长沙百景》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黄兴南路(南正街)    下一篇 沙坪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