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山岭峰洞   
[0] 评论[0] 编辑

沩山

沩山沩山

沩山,位于宁乡市西北与安化、桃江两县的交界处。传说是舜帝之子“沩”在这一带开发农耕而得名。也有说是因四周都是农田,将此山团团“围”住,故有“围山”之称,后渐渐演化成了“沩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四面水流深阔,故曰大沩”。此山海拔八百余米,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常年云雾缭绕,气势磅礴,其“大沩凌云”便是宁乡十景之一。在其半山腰,约海拔四百多米处,有一处世外桃源。那里阡陌纵横,小桥流水,古道林荫,鸡犬相闻,错落的民居点缀山中,置身其间,仿若仙境。


自唐代以来,沩山就一直为名胜之地。山中有溶洞多处,洞洞相连,洞洞有水,水水相通,四季凉风习习,流水潺潺,让人流连忘返。当然,沩山之所以成为名胜之地,主要是因为山中有密印寺、齐已庵、裴休墓等胜迹。


密印寺在沩山毗卢峰下,系唐宣宗大中三年僧人灵祐创建,并由当时的宰相裴休奏请唐宣宗钦赐匾额“密印禅寺”。一千一百多年来,该寺四次被火焚烧,目前的建筑物大多为一九二六至一九三八年重建。其分为山门、寒山殿、万佛殿、警策殿、禅堂、祖堂、斋堂、藏经阁、讲习所、僧房、库房、放生池等十五个部分。密印寺是马祖创丛林、百丈五清规后,第一个实现南禅丛林制度的沩仰宗发祥地。其寺殿堂结构仿南岳庙规模,为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内外有大型石柱三十八根,殿高九丈,上盖琉璃瓦,墙砌长方青砖,砖高尺余,每砖模制贴金佛像,计有一万二千一百八十二尊,嵌于大殿四壁,故有“万佛殿”之称。


密印寺禅修宗旨为:“以参学禅修之旅为形,外享修身之妙;以山寺禅修之所为境,内感禅心之慧;以集聚禅修之情为意,共沐精神之光。净化人心、启迪智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来此禅修者着海清,吃斋饭,念佛做功课,在寺庙的四周漫步,感受灵祐禅师的“体用”和观音的“慈爱”。


沩山之端山有裴休墓。裴休于唐大中年间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咸通初年为吏部尚书。晚年坐事被贬为湖南观察使。好佛法,善诗文,曾为灵祐禅师奏请建密印寺,并自为灵祐弟子。墓首竖花岗石碑,曰“唐故相国裴休之墓”。墓左右有石刻对联:


亮节高风乾坤并老;

慈怀道气天地长春。


本书作者者之一彭国梁曾禅修密印寺,并写了小文一篇,其开头有这么一段:“前不久与一班作家朋友在宁乡沩山密印寺住了三天两晚。吃斋念佛做功课。穿着海清,在寺庙的四周漫步,感受灵祐的‘体用’与观音的‘慈爱’。归家后,把书架上与佛教相关的书找了几本出来。其一,清陶汝鼐、陶之典父子编纂、梁颂成校点之《大沩山古密印寺志》。其二,广西师大版刘长久著《中国佛教》和《中国禅宗》。看其一之前言,得知湖南有两座沩山,一在宁乡,一在醴陵。沩仰宗鼻祖灵祐禅师的道场在宁乡的大沩山,而某出版社之《汉语大词典》一书却硬是将其写成了醴陵的小沩山。不知该词典何时再版,再版时是否会有人联系,将其更正。刘长久的两本书不厚,图文并茂,是普及版,但作者对佛教和禅宗有着深入研究。书中有大量插图,遗憾的是,百分之八九十都系四川和重庆两地。作者生在四川,对家乡偏爱,自然是情理之中。但在《中国禅宗》一书中有“沩仰宗”一节,却没有宁乡大沩山密印寺的一张照片,且两本书中一张也没有,让我看了很是不平。”


三湘佛教圣地沩山,古今名人咏叹者甚多,仅录宋代张栻一诗如下:


上头壁立起千寻,下到群峰次第深。

兀兀兰舆自吟咏,白云深处此时心。


沩山盛产茶叶,尤以沩山毛尖闻名于世。大约在南宋庆元年间,即公元1198年前后,沩山毛尖便正式规定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沩山茶与密印寺有着不解之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发现密印寺大佛殿中大佛像体内藏有茶叶三十余斤,揭开时满殿清香扑鼻,令人惊异。


密印寺四周遍布名胜古迹,其下不远有灵祐禅师的肉身寺——同庆寺。稍南有晚唐大诗僧齐己藏修遗址—齐己庵。再南至官山,有南宋抗金名相张浚及其子理学大师张栻的墓葬。往西南至巷子口是南宋状元、礼部尚书易祓的故里,附近有易状元墓。


沩山乡境内另有千佛洞、小龙潭、芦花泉、应声泉、接龙桥、镜子石、狮子石等自然、人文景观。千佛洞位于崔坪乡,号称“湘北第一”溶洞。洞谷幽深,迂回曲折,洞内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帘、石幔等状如千佛,美不胜收,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撰文:陈先枢

摄影:乔育平

来源:2018年8月《长沙百景》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凤凰山    下一篇 湘江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