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湘绣郑板桥行书七言联

湘绣郑板桥行书七言联湘绣郑板桥行书七言联

名称:湘绣郑板桥行书七言联

时代:清   

尺寸:纵111厘米  25厘米

级别:二级

来源:旧藏

收藏单位:长沙市博物馆

以针为笔,施线如墨

——湘绣郑板桥行书七言联赏析

公元1905年的一天,长沙街头出现了让人惊奇的一幕:一位神秘的买家,在锦云绣馆订制了大批以钟鼎图案、秦汉碑帖和赵子昂、郑板桥等书画作为绣稿的绣品,另外还搜罗了大量湘绣。买家出手大方,往往出高于市价1倍的价钱。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是湖南巡抚端方特意请的“专家”,购进绣品是为了孝敬慈禧太后和北京的王公大臣以及各国显要……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湘绣郑板桥行书七言联,背后有着湘绣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粤绣的精华,逐步形成了集诗、书、画、绣、金石为一体,具有极强艺术特色的高雅刺绣。它是湖南最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之一2006年5月20日,湘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湘绣在我国甚至世界艺术史上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清代末期,以观赏为主的书画绣大量出现。此类湘绣主要有两种: 一种为临摹古人或当时知名书画作品,先在绣地上进行勾画,然后进行刺绣;另一种把刺绣与书画创作相结合,二者互相融会,互相衬托。这些以中国传统书画为蓝本的刺绣形式后来成为湘绣一种主要的题材选取方式。因此,湘绣在艺术特色的表现上,最为突出的就是湘绣与书画的完美结合。

  长沙市博物馆藏湘绣郑板桥行书七言联,质地绢本,纵111厘米,横25厘米。上联为“汲来江水烹新茗”,下联为“买尽青山当画屏。”落款“板桥郑燮”。钤朱文印“郑燮之印”、“板桥”,此件为清末湘绣书法精品。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湘绣并不是书画作品的单纯模仿再现。而是“以针代笔”、 “以线润色”, 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作品不但保存了郑板桥书法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在让人欣赏板桥体书法独特意境美的同时, 更加惊叹于绣工精湛无比的技艺。此件是湘绣刺绣工艺和书法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作品富有创新精神,在当时的书坛、画坛风格独树一帜。郑板桥在吸收传统“碑 学”书法的精髓下,推陈出新,独创一格,形成了“板桥体”。他称自己的书体为“六分半书”,将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天衣无缝地融入独创的“板桥体”之中。再加上 草、篆书法和绘画艺术中画兰、竹等笔法,创作出一种全新面貌的书体,成为当世一绝。

  此联是郑板桥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写茶联常言道:“书如其人”。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最负盛名的一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艺全才作品以深厚的传统书法理念为基础,用笔娴熟自然潇洒,古拙流畅,体现了作者的气韵风格、神采学养以及渊博的学识。对联独特的笔墨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让郑板桥率真质朴的性格,卓越超众的才情一览无余,成为书法史上的一颗明珠。

由于皇家贵族、达官贵人的喜爱,湘绣自然是供不应求。但是,像“板桥体”书法被人称为“乱石铺街”,极具个性,绣品要绣出其神韵、气质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绣工们能够做到吗?

湘绣绣工在刺绣过程中匠心独运,展现了自己高超精湛的技艺。首先,以针为笔,施线如墨,对作品神韵进行准确的再现。湘绣作为中国最为优秀的工艺美术品之一,之所以具有极强的艺术观赏性,主要是通过丝线、不同针法的塑造和对题材、构图等艺术形式的设计,使湘绣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因此,湘绣作品能呈现出多种艺术效果。针法是表现所有湘绣作品的基础和灵魂所在,不同针法的运用,它能带来神奇的视觉效果。

  其次是绣工对对联中飞白的精细处理惟妙惟肖。飞白是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相传是东汉书法家蔡邕,因看见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他大受启发而创造的。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的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现在则把书画作品中干枯笔触部分泛称飞白。作品中的飞白,有的如山涧一泓清泉,清新自然;有的似花朵零星点缀少女衣裙,款款生情;在飞白的轻重徐疾中,可以反映出书写的节奏快慢。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曾说仁宗万之暇,无所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可见,飞白在书法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表现如此精妙之处,无疑增加了刺绣的难度。

  在此件作品中,绣工在飞白的部位巧妙地发挥了针线的独特魅力,运用各种针法,以极细的丝线巧妙徐徐绣出。以各种长短线在质地上互相调和,创造出了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如“汲”“吴”“山”“画”等字的飞白部位,不仅在形上有精确的把握,而且很好的表现了书法行笔时快慢节奏和力度,将作者书此茶联时的满怀诗情画意表现得一览无余。

清末此类湘绣书法对联的大量出现与其时代背景和销售对象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清政府统治时期,湘绣在国内的主要销售对象是上层皇家贵族和各级官僚地主。特别是慈禧太后执政以来,皇家贵族和各级官僚地主过着日益骄奢淫逸的生活。如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庆典,就大肆铺张,甚至海军经费用来缮修颐和园由于湘绣风格细腻,富丽堂皇,自然受到上层阶级的欣赏和追捧,同时亦是彼此相互馈赠的上佳礼品。

据说,直隶总督李鸿章曾多次派人到长沙定购绣品,他们只求精致美观,出手大方,不计价钱。其中有一套小孩穿的绣衣,就花了几百两银子。1905年端方任湖南巡抚时,为了孝敬慈禧太后和英国内阁显要,特地派了一位“鉴别专家”,以高出市价一倍的价钱,在锦云绣馆定绣了大批以钟鼎图案、秦汉碑帖和赵孟頫、郑板桥等名人书画为绣稿的绣品。不久,端方调离湖南,离开长沙时,还搜罗了大量的湘绣,遍赠北京的皇家权贵、王公大臣。

光绪末年,湘绣的生产和业务规模都快速地发展起来。此后,更多的文人、墨客、绘画大师融入湘绣艺术的创作之中。绣工在技艺上也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海内外买家慕名而来,采购了大量的湘绣精品,湘绣逐渐成为蜚声中外的刺绣名品

  在湘绣郑板桥行书七言联中,绣工以精湛的针法,巧妙的施线,独具匠心的构图进行再创作。它展现了清末绣工在刺绣方面的高超技艺,使湘绣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也是湘绣能从众多地方刺绣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四大名绣”之一的重要原因。

  湘绣郑板桥行书七言联为国家二级文物。此类绣品精致美观,文雅大方,连高高在上的“老佛爷”都喜欢,其身价倍增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① 《郑板桥全集》傅陛云      北京出版社

②《中晚唐五代书论》 湖南美术出版社

《文艺生活》 2010年3月 《湘绣的历史渊源》  田顺新

撰文:陈立果

供稿:长沙市博物馆 李历松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杨世焯写意《墨竹梅鹰图》    下一篇 湘绣《桃源问津》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