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长沙网旗下长沙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馆藏文物   
[0] 评论[0] 编辑

杨守敬行书屏《节越游杂记》

杨守敬行书屏《节越游杂记》杨守敬行书屏《节越游杂记》

名称:杨守敬行书屏《节越游杂记》

时代:现代   

尺寸:纵245厘米  60厘米

级别:二级

来源:旧藏

收藏单位:长沙市博物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日本现代书道之父杨守敬

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晚清时,中国书法家杨守敬来到日本他将中国的六朝书风传入日本,如同一股春风吹进日本书道界被尊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

在晚清民国的书林之中,有一位重量级人物不可不提,那就是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年) 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今枝城)人。杨守敬是晚清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学家,同时是一位重要的书法艺术家和大藏书家被国人尊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在邻国日本,被尊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仅研究杨守敬书法艺术的学者就多达6000多人

长沙市博物馆藏杨守敬行书四条屏《节越游杂记》,该件纸本,纵250厘米,横60厘米。内容为“乱绿浓寒,竹松都无语处,反有怪榕十丈,寄崖下而产。遂拜嘉树之封,此下为虎溪桥,宋安禅师曾骑虎于此,故得名……研仙同学弟嘱,辛卯夏守敬书于鄂城。”下钤白文印“杨守敬印”,朱文印“惺吾”。 此四条屏是赠给“研仙”的。“研仙”即龙璋先生,他是左宗棠的外孙女婿、谭嗣同的亲家,曾在长沙北正街西园居住。被人誉为“晚清名县令,共和大功臣”。辛卯为1891年,杨守敬时年52岁,此件作品代表了其成熟时期的典型风格。

《节越游杂记》每屏有两米五之长,可谓是长篇大论。杨守敬将此精品送给县令龙璋先生,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此屏书法大气磅礴,宛如行云流水,与晚清其他书家书风大相径庭。杨守敬为什么能够将作品写得如此独具魅力呢?

杨守敬书法的灵魂是 “变”,即变革创新。他极力反对后人的书法与前贤亦步亦,认为如果与前辈“笔笔求肖,字字求合,终门外汉也” 杨守敬在创作中力主“求变”,认为“求变”必须具备“三要”,即一要天分,二要多见,三要多写。杨守敬在肯定三要的同时,后来又增以二要,即一要品高在书法论著作《书学迩言中说“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他在日本传授北碑技法时,被日本汉学家尊为“传灯之师”。些书法理论的总结也是其数十年对书法、对人生的感悟,道出了书法艺术家和书匠的本质区别。

在对待传统书法理论上,杨守敬不入时俗,不附时论,主张碑帖并尊,这是书法制胜的高明之处。清初帖学,由于受皇帝的偏爱和科举制度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康熙帝喜好董其昌书法,乾隆帝偏爱赵孟頫书法。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行下效,使得许多文人纷纷效仿董、赵字体,加上书法是科举考试重要考核项目,逐渐形成了流行的“馆阁体”书法。大小一律,千人一面,严重遏制了书法家个人的艺术创造。乾嘉以后,帖学日趋衰微,碑学大兴。许多书家又拒之南帖,把碑和帖对起来。杨守敬在清代碑学和帖学的兴衰中, 高屋建瓴,客观、全面地对待碑帖, 以中和持平的观点, 提出了碑帖并重的思想, 主张“集帖之与碑碣,合之两美, 离之两伤 ”。重视南帖更注重北碑的研习。始终碑帖并尊,唯美是尚,力破传统,自立门户,为后世学者树立了典范。

杨守敬以深厚的的书学功底,独特的审美眼光来分析传统书学成就。在实践中,无论是用笔、结体、章法还是书法意境、格调上,都进行大胆的变革创新,并且身体力行。杨守敬一变传统尊为金科玉律的中锋,多参以侧锋。这是对先贤“笔笔中锋”,“用笔千古不易”观点一个重大的撞击,也让人明白了一个哲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更可贵的是杨守敬书学理论不作凭空臆造,不作无稽之谈,而是在创作中身体力行去实践自己的理论。他的书法融北碑南帖于一炉,既有碑的苍劲沉着,又有法帖的潇洒秀逸通过长期的书法实践,逐渐形成了苍劲古拙,奇逸飞动,高古深远的独特风格

《节越游杂记》为杨守敬率性而写,故无拘无束。其字方圆并用,飘逸流动而沉着,于浑厚中见秀逸,于法度中见创新。用笔丰腆跌宕, 结构展拓舒放,深得苏东坡书法之精髓。运笔中,其撇、捺、垂露都笔笔送到,大有雄放之气,质朴古淡 ,老辣苍劲 , 毫无雕凿之痕迹 。同时,在法度之中加以变化。如撇、捺却加以放纵,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而富有个性。字的结体取横势,是六朝碑版的特点。从行笔上看又不尽是六朝笔法,每个字结构疏密参差,纯朴古拙,得自然之趣。结体上颇具新意,融唐楷、汉隶、魏碑等多种风格于一体,通篇一气呵成,气势贯通。让人们看到了其书法高古、深远、质朴、秀逸的一面。细品《节越游杂记》,遒劲浑厚,形神兼备。正如陈上先生所说: 杨守敬书法既有金石碑碣的苍劲有力,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 , 颇有英姿而无媚骨。”

杨守敬书法老辣苍劲、奇逸飞动、自成一派。他以精湛的汉字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书道名家。当时的日本书道界括起了一股“崇杨风”,其影响至今犹存。

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至理名言。通过这件难得的书法艺术作品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大凡作为书家,只有学富,才能眼高,只有眼高,才能手高。熔汉铸唐,独拔艺林杨守敬先生即是如此。

参考文献:

①《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刘恒 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资治通鉴》 卷四七 《汉纪三十九》

③《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帖记》  1990年9月 文物出版社  陈上岷

撰文:陈立果

供稿:长沙市博物馆 李历松

来源:2015年《悠远的印记:长沙文物精品漫谈》

编辑:周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何维朴《水墨山水图》    下一篇 曾国藩题蒋廷锡《英雄独立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