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工业记忆】传递工业之魂——探访湘潭电厂下摄司旧址

2015-6-30 12: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70| 评论: 0|原作者: 邓军|来自: 湖南工人报

《湖南工人报》(2013年11月13日 03版)撰文 邓军
 

电厂老机组厂房全景

 

曾经的压力表蛛丝连连

 

发电机上五角红星似星光熠熠

 

大炮式的空气压缩机已锈迹斑斑

 

老机组设备技术改造现场

 

50年代3、4号机组的厂房上还有侵略者的子弹孔

    

有一段历史,时时让一个企业记起,成了企业的根和魂;有一段生活,时时让我们感动,那是企业的精神家园;有一段足迹,永刻在湖南工业史诗中,成为瞩目的一章。
湘潭电厂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老厂区位于湘潭市岳塘区下摄司,1938年4月建成,当时为湖南最早、发电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在这里,几代湘潭电厂人曾留下了艰苦创业的足迹。如今,电厂已整体搬迁,厂房废弃,曾为电厂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老机组也被新机组取代,这些都将成历史永载史册。然而,对湘潭电厂人来说,这里的一个操作阀门,一堵厂区红墙,甚至半截烟囱,都能唤起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岁月匆匆,那段历史与人们也渐行渐远了,但那段标志性的生活,却不时地激荡着我们的记忆。
踩着灰尘走在湘潭电厂的“老厂区”,曾经操作过的阀门、按扭、仪表都已锈迹斑斑、蛛丝连连,早已不复当年的光彩,只有发电机机壳上那颗五角红星仍然熠熠生辉,光环不减,似乎在传递着湘潭电厂的工业之魂,似乎在告诉我们:艰苦创业的岁月永不尘封……

擦亮曾经的记忆

今年80岁的张运林是湘潭电厂的老党委书记。1981年12月31日从部队转业到湘潭电厂,1996年5月退休,历任该厂副厂长、党委书记等职。尽管已退休十几年,但他时刻关心电厂的发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日潭电人,一生潭电情”。
“湘潭电厂诞生于一个极不安定的年代,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能发展到今天,太不容易了。”谈及湘潭电厂的“变迁”,张运林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湘潭电厂(当时称湘江电厂)是在1936年,日军大规模侵华战争一触即发,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背景下筹建的。1937年1月1日,湘江电厂筹委会正式成立。按计划,第一批机炉设备将于上半年运抵厂区。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战役陷入僵局,长江船运被迫阻断,热血男儿立定实业救国之大志,工作人员从枪林弹雨中穿行,与敌人斗智斗勇。几经周折,1938年4月,机件终于运抵湘潭下摄司。
就这样,湘潭电厂踏上了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的征程……当然,在张运林的记忆深处,感受最深的还是电厂的“三千精神”,是电厂的扩建工程。
“其实这‘三千精神’是有典故的。”张运林说。
1992年2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似春风吹遍了三湘四水,湖南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湘潭电厂决心以此为契机,抓紧新电厂一期工程上报立项工作。为了使新电厂工程列入国家“八五”计划,尽快得到国家计委批复的工程项目建议书。1993年1月,湘潭电厂派出四人小组驻北京开展前期工作。
张运林说:“初到京城,几位同志深感人生地不熟的无奈与艰难,但是,大家毫不畏惧。不认识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到办公的地点找,上班时找不到,想办法查询负责人的家庭住址,登门去作解释和说明。”几位同志硬是凭着一股子“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的“三千”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新机组的建设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
1993年,老电厂6万千瓦机组节能技改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工了,可新电厂一期扩建工程在北京电力部和国家计委没有排上队。为了顺利拿到“准生证”,老厂长吴厚浓、张运林等一上午就等候在正在开会领导的办公室门口,忍受着北方刺骨的寒冷,竟连中饭都没吃,靠着两个冰冷、生硬的馒头填肚子,就这样终于等来了领导的接见。
1993年12月14日,经过技改后的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向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它的竣工投产,使湘潭电厂实现了由中温中压电厂到高温高压厂的转变,装机容量也提高到13.5万千瓦,实现了电厂的第二次飞跃。
时任湖南省电力工业局副局长周绍文称赞说:“潭电6万千瓦节能技改工程开创了我省电力建设最令人满意的局面,值得各个单位学习和仿效。”他还宣布“湖南的电力建设都必须学湘潭的经验,走湘潭的路子”,提出“全国学山东,湖南学湘潭”的口号。

永恒的“三千精神”

轰鸣的机器不仅生产出了电与火,更锤炼出了潭电人的铮铮铁骨。工业的宏伟,闪烁着汗水与智慧,甚至是生命,这就是工业文明的魂。
而这魂,需要一种传承。在湘潭电厂,这里的魂就是“三千精神”具体化了的“劳模精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湘潭电厂在当时可谓是“厂小名声大”,省电力公司还下文授予湘潭电厂“湖南省电力企业排头兵”的称号。探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涌现出大批爱岗敬业、爱厂如家的劳动模范。比如“全国五一劳动模范”、“能源部特等劳模”、国务院特殊津贴享有者陆文彬(已故),“中国电力部劳动模范”周建华,“省劳动模范”朱九和等人。这些人当时在电力行业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电力明星”。
陆文彬,在风华正茂的三十几岁被诊断出喉癌,但是他并没有被病魔压垮。在接受治疗,病情稍微稳定后,他不顾家人的劝阻重返岗位,要用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潭电的事业。他和其他同事一样上下班,甚至经常加班,深入实地准确测量绘制图纸;他不能吃食堂的饭菜,每天只能自带稀饭,有时还要吃止痛药、抗癌药才能继续工作。他以超人的毅力奋战在生产一线,被号称是“拼搏在生命延长线”上的人。之后,他担任了燃运车间主任、技术科科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务,进行了多项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为厂里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创造了效益。“他的事迹在当时感动了无数人,那种精神至今想起来都令人敬佩。”说这故事的张运林眼神里仍透着无限的敬仰。
周建华曾任汽机车间检修班班长,在6万千瓦机组节能技改时期,为了节约厂里的成本,自主承担起系统的安装工作,经常加班到晚上收工后,仍研究图纸到下半夜,凭着一股子钻劲,硬是顺利完成了任务。而由于长年的劳累,他因腰肌劳损的毛病一直持续到退休。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几天几夜都说不完……那时的人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记得当时厂里开展‘文明生产达部标’的活动,机关干部全员参与,厂领导亲自带头搞卫生,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场面。那时燃运车间的墙壁上是最脏的,我们就用刀片一点点地把黑印迹刮白,还亲自跳到地沟里用手抠出垃圾。”张运林滔滔不绝地说,“大家都不讲报酬,只想为厂多做贡献。”
聆听着他们的感人事迹,我脑海里不时浮现出一群身穿蓝色的确良工作服的热血青年,手拿工具为机组、设备擦拭灰尘的场面,他们青春的脸上洋溢着劳动的快乐,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奉献者之歌。

感受工业的骄傲

“几年前,对于80后的我来说,工厂、工业是两个很模糊的概念。”2007年大学毕业来到湘潭电厂上班的李珍明说,第一次走进湘潭电厂,他就被企业的历史震撼了,“特别是走在电厂的老厂区,用心感受那里的点滴,你仿佛就是在穿越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随着对湘潭电厂的深入了解,从没进过工厂的李珍明对工业生出了感情:“越是触摸着、聆听着、感悟着这里发生的故事,我就越能感受到那些一辈子与湘潭电厂为伍的产业工人们为什么会对企业有难以割舍的情怀。”
感受老厂,不仅是看,更需要去体会。“相信这一定能吸引更多如我一样的年轻人走进这里,了解、熟悉、喜欢上这里。”从懵懂到热爱,李珍明一直在探求着、努力着。
正是这份爱与执着,在湘潭电厂工作的6年里,李珍明快速成长。2011年11月,他代表湘潭电厂参加大唐集团的值长技能竞赛,取得第一名。2012年12月,他担任发电部副主任。
如今,李珍明已在湘潭买房、结婚、生子。“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潭电人,我愿意扎根潭电,为它奉献我的青春。”这是李珍明对湘潭电厂的爱。从这里,我们也能读出他作为湘潭电厂人的那份骄傲。
邓世松1993年来到湘潭电厂上班,那年他21岁。如今,他已是湘潭电厂燃料验收部主任。“我爱人也在湘潭电厂上班,可以这样说,在潭电的20年,我是以厂为家。我的整个青春和成长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如今我肯定是离不开她了,她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我生活的支柱。”邓世松说。
这是工业的魅力所在。当老一辈湘潭电厂人走下岗位,把“三千精神”传递给70后邓世松们、80后李珍明们以及更多的90后时,工业之魂在这里薪火相传。
2007年10月,湘潭电厂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下”政策的号召,毅然关停了高耗能的10万千瓦老机组,迈出了科学发展的新步伐。如今,干净优美的厂区环境、明亮宽敞的厂房、自动化高程度的集控室,无一不印证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然而,恒久不变的湘潭电厂人的“三千精神”,将成为湘潭电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宝贵财富和骄傲,永放光芒。
(本版图片由湘潭电厂提供)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8 19:37 , Processed in 0.1019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