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将星父子同打“鬼子”

2015-6-26 07: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84|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余韶。
  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剧照。资料图片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师职陷入不毛,月余以野菜果腹,将士疾病缠身”

  “我爷爷余韶(原名余斐生)是一个旧式老军人,参加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及护国、护法等战争。我在很多文史资料中看到,也听爷爷多次说过,辛亥革命长沙起义时,就是我爷爷冒失地开了第一枪。”祖籍平江县的余安仁是太乙游龙拳第12代传人,由于近年来长期隐居在长沙县影珠山研习武术,即使已是76岁的人了,但身体硬朗,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说起话来也是快人快语。

  “1938年9月,爷爷担任国民革命军第36军96师中将师长。1939年冬,96师调广西昆仑关驻防,参加了著名的昆仑关大捷。”昆仑关一战,国民革命军第5军损失惨重,战事结束后,96师旋即被编入由杜聿明担任军长的第5军。该军辖3个师,其时,另外两个师的师长分别是廖耀湘和戴安澜。

  1942年3月,第5军和第6军、第66军共计10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第一路进入缅甸作战。“上个世纪80年代,四川《文史资料》杂志曾刊载了爷爷的一篇遗作:《挫辱而归的第一次远征》。该文是属于日记体,详细记录了他率部远征的经过。”

  “第96师延至4月1日前后才到平满纳。我是一直坐吉普车到平满纳的。过瓢背时,曾到军部见杜聿明。杜说:‘平满纳是个很好的会战场,你到了那里赶快做工事。’”平满纳是仰光、曼德勒之间的一座城市,横跨仰曼公路和铁路。余韶尊令抓紧备战,“4月16日拂晓,敌机十余架在平满纳上空盘旋轰炸。”同时,“鬼子”开始试探性地进犯96师阵地。两天后,战局突变,两个日军师团包抄了过来。 

  “我听爷爷说过,平满纳一战打了8天,太惨烈了!”余韶记曰:“96师自4月16日以来,将附有飞机、战车、大炮两个师团之敌阻止8天,斩获众多。使敌不能与其东西两路同时进展,并使我军主力得到余裕时间对付侵入后方之敌,迟滞敌人前进之任务,初告大成。然阵亡官员88名,伤77名,阵亡士兵2570人,伤1346人之多。”

  然而,更为惨烈的是远征军撤退回国时,96师与军部失去了联系,在余韶的率领下,孤军在野人山地区与日军周旋、辗转寻找回国之路的那些日子。余韶记曰:“(5月)15日,8时出发,进入森林,除道上有一线黄土外,余皆草木。这是原始森林,密的地方连狗都钻不进去……森林中行军,仍是满目青苍,遮蔽天日,群猿啼鸣,闻之异常刺耳。”又记曰:“连日发现路旁的骨百余具,是先行有病的官兵被蚂蟥、蚂蚁吃掉的。士兵之中,有发狂的,如有一小孩,年约十五六岁,自称炮兵团勤务员,要求同我回国。我要他跟着走,一过桥他就折转头狂奔,如是反复数次,时笑时哭,精神失常。以上情形,令人凄怆!”

  “别说士兵受不了发狂,我爷爷几乎也要发狂了。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无奈的他只好给国内的最高统帅发电报:‘师职陷入不毛,月余以野菜果腹,将士疾病缠身,是当年武乡侯七擒孟获时所未遇之绝境。如无体恤,断无生还之望。奄奄一息,谨奉最后一电,今生不能全忠,来世当再效命……’”

  “远水救不了近火,这份电报发出去后犹如泥牛入海。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辛跋涉,96师在8月底撤回云南。据爷爷的记载,该师入缅甸时人数为9863人,回国后幸存者约3000人,‘然皆病容满面,疲惫不堪’。”

  误入“鬼子”阵地,打了个胸膛开花的漂亮仗

  “我父亲叫余佩弦(原名余卓成),他20岁那年,我爷爷把他送去当兵,先是在爷爷下面的部队,觉得不妥,便把他转到由孙渡担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58军。父亲读过私塾又进过中学,还有祖传太乙游龙拳等武术功底,算是能文能武的人,所以,一进部队就是连长,不久就升任战术教官。”

  抗战八年,余佩弦就打了八年的仗,58军一直都是“长沙会战”的主力,历次“长沙会战”他都参加了。“我父亲多次跟我说过,他那条命是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呀!”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响,此时,已担任副团长的余佩弦正在长沙小吴门外训练新兵,突然接到军部命令,要他率新军前往长沙县影珠山增援,“天黑时接到命令就立即出发,急行军达到青山铺时已是半夜,天上布满星星,道路两边都已布防,不断传来口令声。负责来接兵的是与父亲有些交情的李团长,他引着我父亲一干人马从山西南边的小路向上走。月光下,李团长指着远处山上的一片树林,说那是战地指挥所。炮声隆隆,子弹声如同鞭炮。父亲沉着地指挥部队前进,往前没有路,只是一片荆棘密布的丛林,父亲等人在黑暗的丛林中摸索着前行。作为军人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加速向枪炮声的方向前进,尽快投入战斗。”

  “先锋排的排长是个平江伢子,耳朵特灵,他对我父亲说:‘团长,我听到‘鬼子’讲话的声音了,就在那下面。’父亲当即命令道:‘哪里有‘鬼子’就往哪里打,前进!’父亲神气地把手枪一挥,士兵们端着枪一个劲地向前冲。在一个小山窝里遇上了‘鬼子’,在月光下看到清清楚楚,‘鬼子’正在往上爬。父亲他们居高临下,枪弹、手榴弹一齐猛放,打得‘鬼子’不敢向前。‘冲呀!’父亲一声吼。士兵们射击着往下冲,接着就是拼刺刀。父亲没有长枪,便靠着一棵大树一枪一枪地点射,‘鬼子’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懵了,倒了一片。”

  “当即,父亲发出乘胜追击的命令,在他的指挥下,士兵们又一个劲地向前冲,又打死了几十个‘鬼子’。前方枪声更密集,听见‘鬼子’军官在高声喝止士兵后退。‘鬼子’在一个大石头后面架起了机枪,不分青红皂白地向父亲他们扫射,冲在前面的一个排几乎全部牺牲,只好停止前进。就在这时,父亲后面方向也出现了‘鬼子’,他只得带领部队撤退到山峰下的一个石崖旁,三面都是大石块,很好防守。父亲被‘鬼子’包围了,但‘鬼子’也无法靠近他们。父亲正在考虑对策时,东北方向枪炮声越来越密集,听到山上中国士兵喊杀声不断。”

  “突围的机会来了。‘冲呀!’父亲对天一枪,命令朝山上冲去。父亲他们抢占了一个小山头,大山顶上主力部队正在反击,‘鬼子’往下退,父亲他们正好堵住了‘鬼子’的退路。由于两面夹击,‘鬼子’死伤惨重。父亲本应带领新兵先到战地指挥部报到,却误打误撞,杀进了“鬼子”的阵地,打了一个胸膛开花的漂亮仗!”

  正是这一战,孙渡亲自给余佩弦签发了一份嘉奖令。不久,余佩弦由副团长升为团长,在第58军继任军长鲁道源的率领下先后参加了“浙赣路会战”、“常德会战”。1944年5月,参加了“长衡会战”。因余佩弦在战场上的多次出色表现,“长衡会战”时,他晋升为第58军少将级高参。

  爷爷父亲分别留下了
  一把斧头和一粒子弹

  远征军回国后,爷爷余韶升任第5军副军长、陆军总司令部新兵训练第二集训处第四总队长。日本投降后,调任第五军官总队总队长。1948年调任国防部部员、点验组长,‘爷爷似乎已经厌倦了战争,他称病回到长沙,专心研习古琴和武术,这些职务均未赴任。”1949年8月,余韶随程潜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后任省参事室参事、政协委员。1961年9月,受董必武邀请赴京参加了“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会”,并应周恩来邀请出席了国庆庆典活动。

  “1942年8月,爷爷在缅甸作战时,师部指挥所设在一颗大树下,突然感到危险,便决定搬迁,搬迁刚结束,日军飞机就来了,扔下一串炸弹,他的一个卫兵被当场炸死,爷爷离得远一点,一小块弹片飞进了他脊柱中,还好!没有伤到中枢神经,身体的其他部位未受伤,局部也不太疼痛,战事紧急便没有理会。回到国内后,他自我感觉良好,也就不了了之。后来还常开玩笑说:‘我命大,日本人的炸弹都炸不死我,弹片钻到身体里都冒事。’谁知,20年后,就是因为这块弹片导致败血症而夺去了他72岁的生命!”

  和父亲一样,余佩弦抗战胜利后“不再想打仗”,他解甲归田回到故乡平江县城,想以实业救国,建起了平江县历史上第一个机械生产线——利康机械米厂,并想以此为龙头在家乡建一个现代化农场。但因历史原因,他不得不放弃这些理想,于1950年移居香港。1995年11月,88岁的余佩弦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儿女:“死后一定要将我的骨灰葬在影珠山……”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父亲第一次从香港回长沙省亲,得知爷爷的死因后,他不但没有悲伤,反而还颇有几分自豪地说:‘也好!作为军人,他这是最好的归属!类似于战死在疆场啊!’”

  “爷爷和父亲都是军人,也是太乙游龙拳的传人,他们留给我的除了军人的勇敢、气节和武术知识外,就只给我留下了一把斧头和一粒子弹。说起这两样东西,还有故事咧!”

  “爷爷率部过野人山没有粮食、没有药物,在原始森林中前面的士兵用斧头开路,后面的部队跟着前进。两边躺着的是砍下的树木和死去的战士,早死去的尸体已开始腐烂,还有一口气的躺在地上也无法抢救。因没有粮食、没有药物,只有等死。有一个战士身挎步枪,右手举着斧头斜躺在倒下的树干旁直叫:‘师长、师长,’爷爷走过去蹲下,赶走他脸上的苍蝇,看到几处伤口正向外渗着脓和血。那士兵有气无力地说:‘师长,师长!我不是病死的,我是战死的!’话音未落,斧头就从手中滑落,头一偏便离开了人世。于是,爷爷将斧头拾起,带回了国内。以后,爷爷搬过几次住处,都不忘带着那把斧头。”

  “那粒子弹是步枪子弹,父亲在影珠山作战时,因两军交织在一起,只好与‘鬼子’拼刺刀。当一个‘鬼子’向我父亲刺来时,他闪身便是一枪,但只听得扳机响,却没有枪声。枪中没子弹啦!正在这危急时刻,父亲身后的一个士兵向前一刺刀便解决了那个‘鬼子’,同时,那个士兵也被‘鬼子’的刺刀刺中,胸口的血不断地往外涌。临死之前,那个士兵不忘将枪递给我父亲,我父亲端起长枪,一连刺翻了几个‘鬼子’!战斗结束后,父亲特意从那把长枪中下了一粒子弹,一直携带在身边,以作纪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06:52 , Processed in 0.0994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