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抗战硝烟中,这里曾传出琅琅书声

2015-5-27 19: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64|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青砖诉说硝烟往事,罗瑞祥老人带记者指认当年难童教养院遗址。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 龙宇 摄
  昔日长宁难童教养院,如今已是书声琅琅的新学校。

  长沙晚报记者 颜家文

  当琅琅的读书声从望城区乌山镇维梓学校窗口飘出来时,望城区史志档案局副局长龙宇突然有些走神。

  龙宇是来此搜寻一段抗战往事的,望城区史志简短记载,70多年前,这里是抗日战争期间,原长沙县宁乡县一带一所专门收养教育难童和当地失学儿童的学校——长宁难童教养院。战火硝烟中,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70多年前,身处灾难深重中的孩子读书声也有这般爽朗吗?

  史志对此均语焉不详。近日,长沙晚报记者和龙宇一起走进望城乌山镇茶园村,寻找一段硝烟尘土掩盖的往事。

  现状

  昔日教养院今成篮球场

  对于当年的那段悲壮历史,74岁的茶园村村民罗瑞祥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知情人之一。

  “这一块地就是长宁难童教养院的校舍区。”罗瑞祥带着记者走进学校后,指着学校内的一块空地回忆。

  记者看到,这里已经变成了学校的篮球场,没有水泥的灰黑地面已经长满杂草。如今,这里已经是孩子们嬉戏的场所。

  在篮球场的一侧,罗瑞祥指着一段40多米长的青砖围墙告诉记者,这就是当年长宁难童教养院校舍上的青砖。罗瑞祥说,后来,新康中心小学迁往这里与长宁难童教养院联合办学,老校舍的青砖拿来砌成围墙了。

  罗瑞祥的姑父和叔叔当年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是当年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二人先后去世,他对那段历史为数不多的了解全是姑父和叔叔告诉他的。

  背景

  日军进犯,无数难童无法安身

  长宁难童教养院是在什么背景下,由哪些人筹办的呢?这些罗瑞祥都不知情。在望城区史志档案局,记者翻阅《中国共产党望城县历史》,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当时的情形:

  1939年5月,湖南省政府奉命查对抗战损失,在核对湘北各县人口时发现,日军在湘北收捕10岁左右的儿童,抽取他们的血救治伤兵,或运往日本充当童工,十几个县丢失儿童达4万余人。因此,抢救、收养、教育难童,是抗日战争引起各方高度重视的一项特殊而又艰巨的工作。

  1944年6月长沙沦陷后,犯湘日军由铁路沿线入侵扩展至乡村集镇。长宁交界处的沱市、双江口和湘江之畔的靖港、新康、白沙洲等乡村小镇均先后陷入日伪的魔爪。在日军的烧杀抢掠之下,广大群众无法安身,学校被迫停课,当地适龄儿童无法读书,从长沙市或外地逃难至此的难童更无安身之地。

  往事

  教育界爱国人士筹办教养院济难

  为了让难童们有安身之地,曾受中共党组织影响的当地教育界爱国人士,纷纷慨然济难,决定筹办长宁难童教养院。

  当时参与筹办的爱国人士有哪些?罗瑞祥记得望城有个叫金康尧的退休教师,是长宁难童教养院当时历史的知情人。几经周折,记者找到金康尧老人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记载了当年的故事。

  据文章记载,负责筹办并主持长宁难童教养院工作的是原长沙县新康乡中心国民学校校长金先诞,在该院工作教学的人员,多是原新康乡中心学校和原河西女校教员,有张志浩、李晏平、李定等。开设的课程有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及音体美课程,教职员生活清苦,除个人伙食,其余并无报酬。

  选址偏僻,长宁一带各界人士资助学校

  金老在文章中回忆,参与筹办人士几经商量,决定将学校选址在原长沙县仁德乡之西维梓屋场,与宁乡县界毗邻,距双江口、沱市均十余里,距新康、靖港、白沙洲约二十里,地处偏僻,敌人不易深入侵扰,院舍利用周姓一大花园,房屋宽敞,可容数百人居住。

  为了能让百余来自长宁两县沦陷失学儿童和部分从长沙市或外地逃难到乡间的难童有栖身之所,能吃饭、上课,教养院与当时撤到卯田的河西教育学产管理委员会(今岳麓区雨敞坪内)联系,争取了部分经费。后又邀集社会各界人士成立长宁难童教养院董事会,并争取得到驻当地的正义军队长王力中的支持,敦请其任董事长,借助各方力量和影响,在长沙、宁乡一带向殷实户征集部分资金,保障教养院师生基本生活,直至抗战胜利。

  枪声大作中,教师带领难童及时疏散

  由于当时的任教老师几乎都已过世,记者通过努力,找到曾任教于长宁难童教养院的李晏平老师的一篇回忆文章。

  文章中,李老师写道:“我记得,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雪,天刚蒙蒙亮,全校师生突然听到远处枪声大作,后来才知道这是日军向别动队支队部发动围攻。当日军来围攻时,别动队却毫无战斗力,我们学校的老师就带着学生东躲西藏。如果不躲,就会被日军抓去抽血。” 

  历史资料

  维梓学校的前世今生

  维梓小学是抗战期间收养教育当地失学儿童和难童的学校,与宁乡县毗邻,距双江口、沱市约5公里,距新康、靖港、白沙洲皆约10公里,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学校始建于1936年,曾称孔道学校,后成为周家祠堂。新中国成立后将此院改为维梓高小;1958年设立维梓附中;1966年更名为维梓四中;1970年又更名为东风中学;2004年,学校再次更名为乌山镇维梓学校。

  延伸阅读

  难童救护谱写抗战中悲歌

  70多年前,中华民族遭到了空前的劫难,尤其是中国儿童,在日军炮火中或丧生或逃难。据《大公报》推算,在逃往四川等地的1500万难民中有难童400万,等待救济的至少百万。

  就此,中国妇女界发出“欲救中国,先救儿童”的呼声。她们在废墟中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奔赴战争腹地抢救难童。在日军疯狂向武汉、长沙进攻中,她们用生命护送三万难童到达四川、贵州等地,并设立六十多所学校对难童进行长达八年的培养教育。这是抗日战争中鲜为人知的一段往事,也是国共两党妇女界在抗战中谱写的最为悲壮的一曲战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5 15:14 , Processed in 0.0864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