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陈先枢:“寻宝”老长沙

2015-2-26 10: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92|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龙军|来自: 光明日报

资料图片

    一本一本地翻着陈先枢的书,记者的眼前总是有一个身影在那里浮现——

 

    在长沙的千条老街上,一条街一条街地寻访着,时而停在一块断碑前,时而又在一个破旧的门楼下张望,间或,眼睛里进了灰尘,他揉一揉。他总是随身带着一部相机、一个本子、一支笔,试图留下这个城市每一丝即将消逝的痕迹。

 

    20多年来,陈先枢仿佛一个“拾荒者”,把老长沙的记忆一点一滴地刻画在史册中。

 

“要让世界了解长沙”

 

    1945年5月出生的陈先枢,是个地地道道的长沙人。他干了几十年经济工作,工作之余,做些学问。由商品包装学到商品美学,由广告学到经济学,出了几十部书。

 

    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先枢所在单位把他换到了宣传工作的岗位上,而且是做宣传长沙历史文化的工作。数年下来,他先后策划、编辑、出版并参与写作了《中国广告史》《湖南茶文化》《长沙商贸史纲》《湘城文史丛谈》《长沙地名古迹揽胜》《湘城访古》《长沙井文化》《长沙老建筑》《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历史文化丛书》《1938年长沙大火》《名寝与名人》等60多部图书。

 

    “20世纪80年代曾出版过《长沙史话》这一类的书,都是单薄的小册子,没有像现在这样系统地介绍长沙,特别是像《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一套6本,涉及长沙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城建、民俗等各方面,相当于一本长沙通史。”据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绪甲介绍,长沙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留下了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但在陈先枢的丛书之前,介绍长沙历史文化的书籍都是零散的,没成系统。

 

    1995年,时任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郑佳明把陈先枢从市商业局正式调到了市委宣传部。当时的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秦光荣也很看重弘扬历史文化这个事情,他给陈先枢写信说:“近几年来,长沙文化意识的升温,把我们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笔耕荆棘丛生的土地,继往开来,为新的长沙提供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资料,用历史的巨笔撞响长沙历史的钟声,唤起人们对长沙的热爱。”

 

    陈先枢重操祖业,干上了也爱上了先高祖陈运溶毕生从事的事业,即收集、整理和出版乡邦文献史籍。陈先枢说:“先高祖陈运溶刊刻《湘城访古录》是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他为编著此书,专心十载,五易其稿,引用旧籍400余种,为的是‘供輶轩之采问,助词客之披吟;居人而得操土风,流寓而得知湘俗’,100多年后出版《湘城文史丛谈》等书,其目的也不外乎此。当然,进步是必然的,那就是弥补晚清的时代缺陷和研究空白,从而更加印证长沙这座‘楚汉名城,潇湘洙泗’‘名人故里,山水名郡’的深刻内涵。”

 

    陈先枢的理想其实很简单:“当初的想法,是想把长沙宣传出去,要让世界了解长沙。不光是让长沙人自己了解长沙、唤起对长沙的热爱,同时也要让别人了解长沙。怎样吸引别人到长沙来,长沙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她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秀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凝聚人心的力量之一,也是吸引外乡人在这个城市投资、旅游的重要因素。”

 

“老长沙的故事太令我着迷”

 

    在外人看来,整日埋头收集整理文献史籍,实在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陈先枢却为此着了迷。

 

    “我是地道的长沙人,我想整理家乡的历史让后代记住长沙的千年演变,也算是对养育我的这片土地的回报。老长沙的故事太多太多,太令我着迷。譬如,我曾听说天心阁北坡下的新辟绿地上拟重现城南书院旧观。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城南书院不在此处。但我查史志,清乾嘉年间,城南书院的确在天心阁下存在过77年之久。”陈先枢说。

 

    “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建于南门外妙高峰,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后废为寺。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湖广行省参议吴世忠、湖南提学道陈凤梧曾谋求在妙高峰恢复城南书院,但此地已被吉藩府所据而未果,直到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长沙府推官翟台才在妙高峰寺下建得学堂5间,万历中复圮。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杨锡绂任湖南巡抚,下车伊始,杨便赴岳麓书院课试生童,然而前来应试的生童寥寥无几,问其故,只因长沙城到岳麓书院‘中隔湘江,稍遇风涛,士子即畏涉不前’。杨决意将岳麓书院迁移至湘江东岸的城内方便生童就读,恰巧在都正街寻得都司衙门空署一所,于是将其改建成书院,因该书院在城之南隅,乃称‘城南书院’。此举极得人心,司、道、守、牧各官都捐出养廉银,历一月落成书舍80间,分正谊、生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又仿岳麓御书匾悬之讲堂,岳州知府黄凝道捐建御书楼于书院东南隅,中祀朱熹、张栻及有功书院诸先贤,从此天心阁下一片弦诵之声。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巡抚陈宏谋将就读于城南书院的原岳麓诸生复移至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仅留新生肄业。此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巡抚觉罗敦福、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长沙知府沈廷项、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署湖南盐法道善廉,又三次修缮城南书院。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巡抚左辅认为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邻近善化县治,市嚣嘈杂,不利学子静修,于是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复迁至600余年前的创始地妙高峰上。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从此渐渐被长沙市民淡忘,而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后来终于发展演变成著名的湖南第一师范。”

 

    听陈先枢讲长沙故事,却忘记了采访的本意,记者似乎也对老长沙的故事着了迷。

 

“湖湘历史中有无数线索”

 

    在陈先枢编撰的众多长沙历史文化图书中,一本《名寝与名人》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2007年8月,继历史文脉、历史街巷、井文化、老建筑之后,《中国长沙》丛书之一《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正式出版,该书系统地记录了分布在长沙各地的名人陵寝及陵寝主人生平事迹,其中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珍贵历史图片系首次对外公开。书分古代名人、近代经世派人物、旧民主主义革命志士、民国名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和抗日英烈六章,收录了长沙今存名人陵寝共82座,珍贵历史照片400余幅。

 

    记者问:“长沙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名人陵寝?”

 

    “这正好说明长沙的吸引力。”陈先枢说,这么多名人选择葬在长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沙自古就是南方重镇、湖湘首邑。唐末以后,长沙开始逐渐繁荣,特别是到了宋代,长沙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城市,已不是汉时贾谊来长沙时的那个长沙了。很多人以在长沙工作、学习为荣,官员就算是被贬到长沙,也会对长沙产生深厚的感情。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提到了潭州,就是今天的长沙。所以,南宋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魂归长沙。二是在历朝民族战争中,长沙总是处于后方,相对较为安全。三是古人讲究“风水”。何凌汉、曾国藩、左宗棠、黄自元等逝世后,他们的后人为其“相地”,看了很多地方,包括他们的老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长沙,他们看中的就是长沙的“风水”。撇开“风水”一说是否科学不说,他们的选择至少说明,长沙的山水是非常好的。

 

    陈先枢说:“湖湘文化中有无数的线索。古墓葬是表现长沙历史文脉的一种方式,它是串联长沙历史的一条很重要的线索。我们写墓葬,更主要的是写墓主人,以达到弘扬长沙的人文精神、湖湘精神的目的。”

 

    由于各种因素,坐落在长沙的部分名人墓葬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和修缮。为此,陈先枢感慨良多:“看到那些荒败的墓,就会感慨我们这些后人给他们的待遇太差,太不公。像欧阳玄,一代宗师,宋史、金史、辽史都是他一个人修订的,对中国历史作了巨大贡献,但他的墓却淹没在荒草当中,被我们遗忘了。”

 

“长沙的老家底已经不多了”

 

    日前,长沙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增18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长沙火车站在内的120处近现代建筑也首次入列。

 

    “长沙火车站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确实有点意外。”陈先枢虽然这么说,但他举双手赞同这样的决定。

 

    在他看来,一个时代的建筑总会烙上时代的印记,长沙火车站汇集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激情,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所以把它定为文保单位是正确的。

 

    作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之一,长沙80%的老建筑已无迹可寻。而近年来,在长沙的开发建设中,许多文物古迹、地标性的街区和建筑被开发建设拆除殆尽,柑子园、营盘街等老街,如今只剩下一个名字,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承载正在逐渐消失。

 

    “一些还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建筑,在城市建设中遭到拆除;另外一些在准备入列文物保护单位的过程中,因在棚改区的红线范围内,最终只好从申请名单上除名。”陈先枢言语中流露出无限惋惜。

 

    10多年前,陈先枢曾主张“保护古城建新城”,然而现在的长沙老城区面貌已经迥异,这一主张已无现实意义。

 

    为此,陈先枢提出“最低底线控制”的规划理念。在老城区内选择若干块历史风貌尚未完全消失、历史文化遗存保存较多、又最能反映长沙古城特色的连片地块,分层次地规划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严格控制起来,再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构成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不说如何进行修缮保护,如今只期待不要被拆除就行。长沙的老家底已经不多了,留下一些城市记忆,这样总比没有要好得多。”陈先枢说,把为数不多的“老家底”列入“划界”保护的范围内,在城市建设中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不会影响整体风貌,反而会给人们提供值得回味的地方。

 

    如今,年近70岁的陈先枢依然在长沙的老街里不断地寻访着。在他看来,长沙的大街小巷里隐藏着无数的宝贝。

 

人物链接

 

    陈先枢,湖南省长沙市人,清末著名学者、《湘城访古录》作者陈运溶的后代。1982年出版首部著作,1986年获湖南省首届职工自学成才奖,1987年于吉林大学包装工程学院毕业。现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已出版和合作出版著作40部,发表论文430余篇和各种短文及文学评论350余篇,著述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21:21 , Processed in 0.0968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