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9春秋带鞘铜短剑

2013-7-5 11: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9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宋少华 等|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带鞘铜短剑

类别:青铜剑  国家一级文物

时代:春秋

规格:重0.331千克     

来源:2004年汨罗高泉山出土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剑是古代最为常见的短兵器,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在冷兵器时代,佩剑更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正是由于她如此重要的地位,剑以及与之配套的鞘、盒、饰也就愈发精美起来。但由于木质部分易朽的缺陷,今人很难看到保存完好的带鞘铜剑,而2004年的一次意外考古发现,使得一把精美的春秋宝剑完整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2004年12月,汨罗司法局位于高泉山的大院内正在修建住宅楼,渐渐地,一些黑色淤泥被挖土机翻出,施工人员这才意识到,或许他们已经惊扰到了先人的美梦。考古工作者闻讯后很快赶到了现场,当时正值隆冬季节,风雪交加,他们付出了两个多月的辛苦劳动,才将这块墓地清理完毕。经发掘,这片区域内一共有四座墓葬,三座破坏严重,且均为小型土坑竖穴墓,并未出土有价值太高的文物。而另外一座与之完全不同,这座墓的墓口长5.2米,宽2.9米,残深达6.1米。葬制为一棺一椁,并且椁室四周均填塞白膏泥,由此可见,这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先秦墓葬。该墓出土了剑、戈、弓、玉玦、削等重要的文物,大多数为兵器,且均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一把带鞘铜短剑,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带鞘铜剑。该剑剑鞘一体,保存完好,脱水后剑鞘长31.8厘米,宽4.2厘米,剑长26.2厘米,宽3.6厘米,重311克。剑身较短,为防身短剑。脊凸起方形剑棱,自漆柄处其逐渐向尖端收缩,并形成锐圆状剑锋。剑格、茎、首均镶嵌于漆木剑柄内。剑柄髹黑漆,通体呈圆形,靠经铜剑一侧较粗,并逐渐向外收缩变小,其上有四道凸起较高的旋带形成四箍柄,柄首呈圆饼状。剑鞘由两块木片拼合而成,上宽下窄,两面依照铜剑形态拱起,使得剑鞘横截面成为菱形。剑鞘通体髹黑漆,一面雕刻有“山”形凸起纹饰,正反两面均有19道浅凹弦纹。这件带鞘铜剑髹漆完整,光亮如新,形制较为特殊,是一件十分罕见的先秦兵器。

这座墓葬的墓主是谁?为何陪葬的大多是兵器?而墓中出土铜戈上“鄝(蓼)叔义行之用”的铭文,又为我们牵出了一个更大的疑问。

春秋战国是一个军阀混战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百家争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弱,无法顾及国内诸侯割据的局面,因此中华大地涌现出了诸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大国,除此之外,一些斡旋于大国之间艰难生存的小国使得这段时期的文化样貌丰富多彩,而在南方楚地,春秋时期就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个称之为“蓼”的国家。

“鄝(蓼)叔义行之用”铜戈为中长胡三穿,最上一穿较短,近半圆形,下面两穿呈竖长方形,胡下端与阑成直角。援身较长,稍向上翘,中间有脊,脊尤为突出,与援身成直角。前锋作宽大的三角形。内饰勾边双线纹,中部近前有一长方形穿。铭文位于穿侧胡部,为阴刻篆书,竖排6字: “鄝(蓼)叔义行之用”铭文的意思即是:蓼国国君的弟弟“义行”所用的戈。那么这个蓼国在哪里,蓼国贵族的贴身物品为何又会出现在楚国贵族的墓葬中呢?

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和古今学者的考证认为,先秦时期曾经存在了三个以“蓼”为名的国家:一个是位于南阳盆地的蓼国,飂叔安之后嗣,己姓,在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一带;第二是淮河中游南岸支流史河下游的蓼国,乃颛顼高阳氏后裔,出于庭坚,姬姓,位于今河南固始县;第三是“群舒”之一的“舒蓼”,出于皋陶,偃姓,位于江淮之间的今安徽省境。这些国均位于河南至江淮偏南一带,且均被楚国所灭。

因此,在楚地出土蓼国的文物有可能是楚灭诸国时的战利品,这与湖北荆州出土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比较类似。这座楚墓的墓主有可能是一位在当时战功卓著的将士。

(李梦璋撰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9 06:29 , Processed in 0.09745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