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老街概述

2012-7-2 08: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657|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一、湖南老街的街巷格局

 

老街的街巷格局受所在城市的地理环境、城池布局乃至风物民俗的影响和制约。

长沙素有“湖湘首邑”之称,因此长沙老街在全省老街中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春秋时期长沙即纳入楚国版图,战国时城邑已颇具规模,成为楚南重镇。大量考古资料表明,战国时长沙城范围东西长700余米,南北宽约600米,东起黄兴路和蔡锷路(今名,下同)之间,南到坡子街一带,西临下河街,北抵五一路与中山路之间。西汉临湘故城的具体位置,东起东牌楼、南阳街,西临太平街、西长街,南达解放西路,北止中山西路、又一村,也就是今五一广场及周围地区。以后,长沙城不断向四周扩展,城中心位置历2000多年没有改变。这得益于湘江与岳麓山的天赋胜地,在世界大城市中并不多见。

宋代,西濒湘江的长沙城已南扩至南门口,北至湘春门,东至浏阳门(浏城桥)。明代长沙已成为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的商埠。绕城7公里的城墙开9座城门,即西临湘江4座,东向2座,南向1座,北向2座。从城门口入城都为宽敞的正街,正街与正街之间有许多横街,横街之间还有小巷,纵横交错,构成了整个城市的街巷骨架。从四面城门的数量差异来看,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的城门都不是对称的,没有形成“十”字形或“井”字形的中轴线。南面黄道门俗称南门,北面湘春门俗称北门,南门入口大街叫南正街,北门入口大街叫北正街,但南正街与北正街既没有贯通,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北正街大约向西偏离南正街50米。古长沙城东西方向也无贯通的主干道,西面四门入口大街小西门正街、大西门正街、潮宗街、通泰街与东面二门入口大街浏正街、小吴门正街更无法对接,而呈齿牙交错之状。这是因为长沙是一座山水之城,城墙的走向、街道的走向都是随山势、水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长沙的街巷不可能形成北方城市那种棋盘式格局,而是不规则的蛛网式格局。但是古人还是讲礼制的,在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地段,还是要讲南北中轴线对称的,还是有许多局部的“十”字形或“井”字形街道,因此在大蛛网内布满着小棋盘,只不过小棋盘之间无法对接罢了。在长沙东南部山峦起伏之地,更多的是曲尺形、“Z”形、“S”形、“T形”街巷,颇有“曲径通幽”之感。从下录清光绪三年(1878)《善化县志》省城图可略见这种街巷格局。

先秦以来,中国城市的基本结构是一种严密封闭的市坊模式。居民区——坊,商业区——市,被严格分开,用围墙各自封闭起来,白天开放,黄昏关闭,形成中国古代城市传统的市坊制度。对市、坊实行严格分开的制度,一是出于防御的目的。作为居民区的“坊”,在古代与“防”字同义。唐代城市的居民区坊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和宵禁制,也明显流露出防御性质。二是市场管理和征缴税收的需要,正是由于店铺的集中,才产生了最初的市场管理组织“行”。

有关长沙城市的市访制度的详细情况,文献缺少记载,但长沙自秦汉以来就已形成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其城市布局理应与时代的节拍相合,有理由认为长沙城市的发展必然经历了市坊制度这一发展阶段。唐代诗人杜甫大历年间流寓长沙时曾写过“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的诗句,把“城”和“市”分得清清楚楚。我们还可从宋元时期留下的街区地名中寻觅到古代长沙城市市坊制度的发展线索和坊街演变的发展过程。如“市”有赛头市、南岳市、大阳市、暮云市、溁湾市、全塘市等,“坊”有濯锦坊、鸡狗坊、安业坊、永丰坊、孝顺坊、升平坊等。

市坊地名应可视为街巷地名的前身。坊中民房之间必然留有走道,此即最初的街巷。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品交换需求的扩大,限时交易的封闭型市坊制度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从唐中期开始,市坊制度已发生松弛、裂变,商业不再限制在专门的商业区,许多坊中出现了市场、店铺和作坊。街道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居民走道,而有了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商品交易,乃至交通运输的功能。中唐以后,拆毁坊墙、临墙开门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到了宋代,封闭的市坊制度正式宣告崩溃。关于长沙城坊中出现商业街巷,并有街巷名的记载最早见于元陆友的《墨史》。据《墨史》载:宋代长沙多墨工,“州之大街之西,安业坊有烟墨上、下巷;永丰坊有烟墨上巷。”“烟墨巷”可能就是史载的长沙最早的街巷名。1985年,湖南沅陵双桥元墓中出土了两张元代潭州油漆颜料印刷广告实物,广告上明确记载这家危姓油漆店位于“潭州升平坊内白塔街”。烟墨巷、白塔街位在何处已无从可考,但雄辩地证明长沙街巷的命名始于市坊制度崩溃和商品经济兴起之时。亦可以说,街巷格局的成型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明清长沙城既是辖12县州的长沙府的府治,又是长沙、善化两县的县治所在地,人密集,工商业繁荣,嘉靖至万历中为了“以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几次展开长沙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开河通商”工程,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出现了“日夜商贩而北”的景象。据明崇祯《长沙府志》卷6所记述的情况,今日长沙老城区的结构布局在明代就已定型,志中所记盐仓街、清泰街、织机巷、金钱巷、苏家巷、碧湘街、学院巷、大椿桥、晏家塘、下河街等大小几十条街道位置已与今无异,而且街名一直沿用至今。在7公里城墙上9座城门入口排开9条正街,与150多条横街纵横交错,形成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清代长沙商业更趋繁荣,长沙、善化两县均多次对长沙街巷进行修缮和改造,以致“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清光绪年间史志学家陈运溶所纂《湘城访古录》首次列出长沙城的街巷表,把当时长沙主要城门内的正街、正街两侧的横街记载得清清楚楚,勾画出整个长沙城的街巷格局和走向,并对每条街巷的历史、掌故和街名来历都加以说明。下将《湘城访古录》街巷表所列长沙各城门内街巷摘录如下(清末通货门、新开门曾一度关闭,故《湘城访古录》只列7)

1.黄道门

正街:南正街、王府坪、红牌楼、端履街、八角亭、走马楼、吕太守肃高祠、小四方塘。

左第一横街:天妃宫巷、真西山祠、长沙府学宫、旧提学道署、明杨仲先故宅。

左第二横街:文星街、提督学院署、韩公祠、韩玄墓、铁镬。

左第三横街:藩西巷。

左第四横街:粮道署、洪家井。

左第五横街:坡子街。

左第六横街:按察司署、臬后街、朝阳巷。

左第七横街:履道巷。

左第八横街:福源巷。

左第九横街:药王街、西牌楼。

右第一横街:晏家塘。

右第二横街:小古道巷。

右第三横街:大古道巷、善化县学宫、鸡公坡、善化县署 、善化城隍庙。

右第四横街:织机巷。

右第五横街:苏家巷。

右第六横街:育婴街、郎方伯永清祠。

右第七横街:青石街、青石桥、柑子园。

右第八横街:鱼塘街、游击署。

右第九横街:白马巷、东牌楼、长沙协署、藩围后。

右第十横街:青石井。

2.浏阳门

正街:浏正街。

左第一横街:定王台。

左第二横街:东兴街、吉庆街、都司署、永庆街。

右第一横街:赵家坪、落星田。

3.小吴门

正街:小吴门正街、正东街、曾文正公国藩祠、贡院、五贤祠、护国佑民坊、小东街。

左第一横街:宝南街、刘忠壮公松山祠。

左第二横街:东长街、理问街、布政司署。

左第三横街:文运街、府东街。

左第四横街:老照壁、府正街、长沙府署、南阳街。

左第五横街:接贵街。

右第一横街:乐道巷、种福源、曾忠襄公国荃祠。

右第二横街:水风井、司马桥、三公祠、长沙县学宫、泐潭寺、荷花池、求忠书院、十五忠祠。

右第三横街:又一村、赐闲湖。

右第四横街:清泰街。

右第五横街:三贵街。

4.湘春门

正街:北门正街、宗伯师臣坊、王伟故宅、左文襄公宗棠祠、长春街、赵忠毅公申乔祠、李端肃公发甲祠、清泰街。

左第一横街:高升门。

左第二横街:长沙县城隍庙、李真人殿、参将署。

左第三横街:营盘街。

左第四横街:左局。

右第一横街:通泰街。

右第二横街:孙家桥。

右第三横街:潮宗街。

右第四横街:右局。

5.潮宗门

正街:潮宗门正街。

左第一横街:高升巷。

左第二横街:寿星街、寿星观。

右第一横街:永清巷、长沙县署。

6.驿步门

正街:大西门正街、永丰仓、万寿街、仓门口、万福街、息机园。

左第一横街:西长街、福星街。

左第二横街:藩城堤、右有大四方塘、左有盐道署。

左第三横街:上林寺、储备仓、紫荆园。

左第四横街:南阳街。

左第五横街:玉泉山。

右第一横街:太平街、贾太傅故宅。

右第二横街:三泰街。

右第三横街:怡长街、三尊炮。

右第四横街:小四方塘。

右第五横街:静乐街。

7.德润门

正街:小西门正街下坡子街上坡子街

左第一横街:福胜街。

左第二横街:三王街。

左第三横街:双井巷。

右第一横街:路边井、李刘二公祠、内有熊湘阁故址、石门痕。

右第二横街:衣铺街、黎家坡。

右第三横街:中和街。

这些街道,就连接方式与街道形状而言,可分成以下许多类型:

正街:一般为城门入口通往城中的街道,是老城的主干道,全城的枢纽,代表着全城的气魄,路面宽广。如长沙南正街、北正街、浏正街、大西门正街、小西门正街等,都是主要的中心街。正街与横街相互垂直,呈十字形有的十字大街东西不直通也有的十字大街南北也不直通不直通的原因有的是因地理条件的限制,有的则是从军亊防御角度进行规划的。

长街:长街相对于短街而言,也是城池的主干道之一。长沙的东长街、西长街系明代仿北京东长安街、西长安街而建。

窄巷:老城街道由于用地紧张,往往出现房屋相连,街道狭窄的状态。每个里坊再用十字街划分,街后还有“坊曲”(街坊中的小巷),坊曲十分狭窄,大多是穷人居住的地方。最窄的小街叫做墙缝,两侧都是大院墙,墙与墙之间的一条缝隙,只能一个人行走或二人并行。长沙黎家坡谭家湾内便有名为“一人巷”的小巷。   

口袋路:由于老城内房屋密集,大宅占据了小巷的部而出现袋状路北方称“死胡同”,湖南 为 “ 断 头 路 ”。死胡同车马行人无法穿行格外安静行人一旦误入,只得原路返回很不方便。

    斜街与曲巷:城中若有水沟河道便会产生斜街和曲路,它打破了方形城池的呆板布局。斜街还能缩短距离,便利行人,如长沙东庆街通往东城浏阳门有一条斜街,其街名便叫“东门捷径”。坊街上有大型建筑,但在坊内还有小路通行,小路多井字路。其中民居排得满满的,其间的小路不直通,是弯曲的,所以叫曲巷。曲路有的为曲尺形,有的为之字形,有的为弧形,还有S形的。长沙太平街与茨山街之间的马家巷、孚嘉巷就是典型的曲巷。

 环城路:环城路非常普遍,靠城墙而建,有内环和外环之分。环城路有拐角整齐的,有在拐角做弧状的;有环城一周全部贯通的,也有断开的;有明显的,也有不明显的。内环在城墙里,距城墙10米左右。外环在护城河之外。古代环城路都没有正式做路面,因为路的一侧是城墙或护城河,一侧是环状路,这种小路,通行的人较少,且是穷困居民,房屋也很破烂。

丁字路与端头路:老城中曾有许多丁字路,路不直通。古时是从军事上考虑的。当敌人入城到端头时,我军可从两侧的街道向丁字端进行火力交叉,还能使敌人迷路。端头路是一条路走到端头,因已到城墙根,路不通了,有时环城路也未接通。这样的路在每个城中都有,走到端头,没有什么景物可供观览。

裤裆路与对裆路:裤裆路又称岔口路,实际上是一条路通过来,碰上一处建筑或自然山体挡了道,再分成两条路再往前延伸。如长沙文运街向南走被贡院坪(今三角花园)挡住了,就分成了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两条路。当两个裤裆形路前后相对时,中间环绕阻挡物的路即成了菱形路。这样形式的路,从一端到另端分岔为两条平行路到一定长度,两条路再合而为一。这样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进入。这种情况叫做对裆路。

河街:即沿河路。湖南许多城市都沿河而建,沿河都有通路。这种通路,旧时路况较差,或为农副产品集散地,或为贫民聚集区, 本书所述各城无一没有河街。如湘潭窑湾、株洲徐家桥、益阳大码头、怀化榆树湾等都是著名的河街。有的河街沿河一侧没有房屋,成了“半边街”,有的沿河一侧也有房屋,但多为“吊脚楼”。湖南的河流大多为“九曲十八湾”,故河街走向也依河流走向而千姿百态,如一字形、曲尺形、U形、Z形、S形、 W形等等。甚至整个城区就在U形河套内,如湘潭岳塘区、常德鼎城区等。

河街也有位于沿河城墙内侧的, 如长沙的上河街、下河街。因湘江水运之便,清代长沙牙行(经纪行)多分布在河街,尤以土果行、杂货行和玉兰片行居多。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1234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9 15:09 , Processed in 0.0929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