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图书馆发现清军所绘“太平天国攻长沙地图”

2010-6-3 09: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53| 评论: 0|原作者: 徐海瑞 胡祥云|来自: 潇湘晨报

  红网长沙6月3日讯(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徐海瑞 实习生 胡祥云)“160年前,长沙有七座城门,那时的湘江上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大桥,过河都要通过浮桥。”沈小丁说,这张地图是他在整理馆内文献时发现的,被收录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  
  通过对这张图的研究,沈小丁判断其为“清军抵抗太平天国进攻长沙时所绘的战略地图”。此图不仅明确标明了长沙城市的范围,还记载了当时的多个城门和地名,其中不少地名流传至今未变。
  
  当时的长沙有七座城门
    “太平天国攻城地图”为单色手绘,无图名、作者和比例尺,地图尺寸为65厘米×44.5厘米。
    沈小丁说,“地图质地极薄,目前无法判断其材质是纸还是绢。”地图方位为上东、下西、左北、右南。长沙城用一个圆形标示,城中位置有如下文字:“周围卅里,寸心十里,湖南长沙省城,大人官院,兵勇数万”。
  值得注意的是,长沙城墙上除标示出天心阁之外,还有七座城门:南门、小西门、大西门、草东门、北门、小武(吴)门、浏阳门。在南门的两翼和草东门、北门设有炮台。小西门南侧标有“西湖桥”。北门外有一条“大路往京”,出城不远有条岔路通向湘江,标有“三义鸡离城十里”。
    对此,沈小丁认为,“三义鸡”应该就是现在的“三叉矶”,当时可能是标示时的失误。 
  沈小丁说,从这张地图上所展示的长沙城门及其周边的水陆交通来看,当时的长沙城防工程已经非常稳固和科学,具有十分全面的战略功能。 

  清军弧形“兵勇壕坑”包围太平军  
  这张军事地图清晰记载了清军与太平军对垒的态势。相比之下,清军形势似乎更为有利。
    “从天心阁城下的白马庙起,由北向南,清军挖掘一条兵勇壕坑,绵延十余里。”沈小丁指着地图向记者介绍说,在壕坑的外侧,清军扎有19座兵营,包括楚勇营、贵州营、湖南营等,弧形走向的“兵勇壕坑”对太平军成向心包围态势。 
  河西地区,从岳麓山至坪塘,沿湘江岸堤岸有8个“贼营”,这是石达开进军河西后扎的营寨。从溁湾镇至坪塘清军共扎有10个兵营,这些营寨对背水扎营的太平军形成包围。
  沈小丁介绍说,从图中可以看出,太平军挖掘了两条通向城墙的地道,东侧为“土城贼匪开挖地龙攻城”,靠湘江一侧还有“土城内挖地龙攻城”。两条“地龙”之间是清军的“和大人营”。
    “和大人就是把有重兵的和春,他的营盘扎在南门外,这里是两军拼杀的主战场。”沈小丁说。
  
  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文献  
  与现在不同的是,除橘子洲外,图中还标示了南边的牛头州(洲)和北面的蚁子州(洲),这是两个窄长的小岛。
    湘江上游河段,地图称为“上大河”,蚁子洲下游的“下大河”设有渡口,渡口西岸是“大路往常德府”。猴子石湘江段,太平天国军造有一座浮桥,两岸军队和粮草调运自如。
  这张攻城地图绘制了石达开在湘江西岸筑有营垒,时间应是1852年10月下旬之后。
    沈小丁认为,“绘图人用了俗字、错字、同音字,字体也欠工整,还有漏字,战火纷飞,戎机紧迫,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从整个地图来看,绘图人对长沙周边的地形、地名、河流、道路非常熟悉。这张攻城图为研究太平天国史和长沙城市变迁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献。
   
    【背景资料】  
  “西王”萧朝贵战死长沙
  1852年6月,太平军由广西进入湖南,占领道州后休整了两月。8月17日攻占郴州,太平军在郴州招收1000多名挖煤开矿的工人,另外编队,建立“土营”,在战斗中专门“穴地攻城”,用隧道爆破法摧毁清军敌人的城堡。
  8月下旬,萧朝贵率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及精兵3000人,作为先锋奔袭长沙。一路连克安仁、攸县、醴陵,9月11日进至长沙城南石马铺,突袭驻守石马铺的陕西兵2000余人,破连营七八里,杀敌900余人。
  太平军乘势进抵城南妙高峰,占领城南的西湖桥和金鸡桥,控制坚固民房和制高点。从9月12日至18日,太平军昼夜攻城,终因兵单未能破城。萧朝贵身先士卒,执旗督战,不幸中炮身亡。李开芳具禀回郴州请援。
  洪秀全、杨秀清率太平军主力北进,于10月25日抵达长沙,与原来的攻城部队汇合。与此同时,清军各路援兵汇集长沙。清军与太平军在长沙城南郊区安营扎寨,筑垒对峙。两军在长沙城外展开激战,互有胜负。
  清军筑营垒,北自天心阁,迤南至新开铺,与太平军犬牙交错,形成对太平军的反包围形势。太平军屯扎城南,背水为营,三面受敌,显然不利。
  洪秀全、杨秀清派石达开率领一部分太平军渡过湘江,占领河西地区。10月17日,石达开率3000人从朱张渡、南靖港、猴子石渡过湘江,筑垒龙回潭、阳湖、靳家河、岳麓山,派兵驻守水陆洲,于江面上搭造浮桥,缔结东岸太平军,两岸军队来往自如,并收割阳湖晚稻接济军食。
  河西为长沙西通常德、北入洞庭湖的要道,太平军占领河西这个战略要地,使整个战局又活跃起来,再次赢得军事主动权。
  太平军用土营“穴地攻城”,从10月下旬到11月底,在城南魁星楼和金鸡桥一带挖掘地道十余处,三次爆破,但仅一次轰塌城墙约七八丈,太平军从缺口扑城,清军拼死抵抗,迅速堵塞缺口,未能破城。
  长沙之役战至81天时,太平军既不能歼灭城外之敌,又不能合围破城,势难再打下去,太平军决定撤围,另图发展。11月30日夜,东岸太平军乘雨夜渡过湘江,会合河西太平军,向益阳方向进军。12月3日,太平军进占益阳。太平军在益阳获民船数千只,顺流而下,于12月13日占领岳阳。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16:42 , Processed in 0.0987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