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曾国藩与永丰细茶

2010-5-11 21:5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70|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 汤青峰|来自: 名城长沙网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长沙府湘乡县荷塘都(今属双峰县)人。早年就读于岳麓书院。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原任京官,咸丰二年(1852)奉诏在湖南办团练,创建湘军,造战船,建水师。咸丰四年(1854)率湘军在湖南狙击太平军。次年在长沙靖港惨败,后反攻湘潭、岳州获胜,扭转了湖南战局。遂率部出湘,攻取武昌,败太平军于湖北田家镇。咸丰八年(1858)攻克九江。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派李鸿章率淮军至上海,左宗棠率湘军人浙江,他则居上游指挥,策划三路大军围攻天京(今南京)。同治四年六月(18647月)攻陷天京,宣告太平天国灭亡。同治五年(1865)调任钦差大臣,围剿捻军。与李鸿章、左宗棠等从事洋务,举办军事工业。同治八年(1870)任直隶总督,查办天津教案,为舆论所谴责。两年后逝世于南京,归葬长沙坪塘伏龙山。有《曾文正公全集》。

◆图: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是清末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甚大。他将“实事求是”从考据学命题变成哲学认识论命题,明确打出理学经世派的理论纲领——“经济”,即经邦济世。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把理学经世派的经世主张纲领化了,并扩展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等“为文”之方的主张,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经济是四种“为学之术”,从而大大扩张了其理论的适应范围,并使之成为理学经世派的一个理论纲领,影响十分深远。

曾国藩为了平定太平天国,筹集军饷,十分重视茶叶税收。咸丰五年(1855)四月,湖南设立厘金局,于正税之外,加征百货厘金税。厘金取自商人,具有商品等价交换属性,不会很快产生社会矛盾,因而在初行之时遇到阻力较小。所以曾国藩认为“病商之钱可取,病农之钱不可取”。厘金一般按量征收,茶叶每箱除装箱时纳厘金一钱五分外,到卡复抽银四钱五分,在百货中最重。咸丰十年(1860),为了进一步保障湘军的给养,曾国藩又在长沙设东征局,由黄冕、裕麟总办东征局厘金,委派员绅驻原设厘金局卡兼收,凡盐、茶等货物,于应完厘金外,又加抽半厘。长沙厘金局设于三汊矶,湘军将领胡林翼《题厘金局》联云:

天子何忍伤民财,因小丑猖狂,扰兹守土;

地丁不足济军饷,愿大家慷慨,输此厘金。

咸丰五年曾国藩率湘军出湘进入江西、安徽后,即在当地开征茶税以资湘军给养。《曾文正公全集》中还收有《议定徽宁池三府属庄茶引捐厘章程十条》,内容涉及安徽、江西的徽州、宁国、池州、婺源各地茶引捐收有关章程十条规定。

曾国藩本人也十分嗜茶与懂茶,尤其喜爱家乡的永丰细茶。清代,茶叶为湘乡经济作物之大宗,一般的农户都习惯在自己的菜园里种植茶树,当地人因之称为家园茶。此茶以永丰所产为最佳,特别是清明、谷雨时节所采摘、制作的白芽茶,又嫩又细。如果是经开水第二次冲泡的茶水,片片细叶竖立杯中,见之令人赏心悦神。这种谷雨前茶,曾国藩称之为“永丰细茶”。

◆图:曾国藩茶联手迹

永丰细茶之所以细,因茶农一直沿用清代以来传统的手工制作技术。清明之后,谷雨之前采摘的嫩茶,首先要凉干露水;其次在铁锅内炒,谓之杀青;再在木盆之内用手反复揉搓,直到把叶中的水气排除,每片叶子像一条条丝线一样时为止;最后放在特制的竹盘中,在木炭火上烘干。双峰民间百姓之家,为了使茶叶颜色好看,增添香味,茶叶买回以后,还要拣一次粗叶,然后再用木炭火烘一次,烘之时,往火中添几个枫球子或松实。这样,茶叶就会呈一种特殊香味。收藏时或泡水时,还另添香芋叶。这种特制的家用永丰细茶,色、香、味俱全,是赠送至亲好友的上等礼品,以至他在书赠好友的对联中也不忘赞美一番,其中一联曰:

银豪地绿茶膏嫩;

玉斗丝红墨沈宽。

曾国藩对永丰细茶钟爱有加。他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无论在京师、江西军次、南京两江总督府,都是指明要家里购买永丰细茶给他寄去。

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月初七,曾国藩在《与父亲》信中说:“如有便附物来京,望附茶叶、大布而已。茶叶须托朱尧阶清明时在永丰买,则其价亦廉,茶叶亦好。”是年十二月二十日,他在《与父亲》信中说:“同乡黄茀卿兄弟到京,收到茶叶一篓,重二十斤,尽可供二年之食。”两年之后,他在《与父母》的信中又说:“邹至堂来,望付茶叶一篓,大小剪刀各二把”。咸丰元年闰八月十二日,曾国藩在《与诸弟》的信中又说:“茶叶将近吃完,望即觅便再寄。”为此,家中又准备了“细茶三大篓,曝笋一大篓”,交黎月乔侍制带去京师。咸丰二年二月初四,曾国藩的妻弟欧阳牧云赴京,曾国荃又托其带“细茶一桶,干肉、干鱼、鸡肫共一桶”。综上所述,曾国藩于道光二十年正月到京,咸丰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出都,在京的十二年半时间内,他一直喝的是永丰细茶,数量之多甚为惊人。

曾国藩有一次收到茶叶10篓,可能不完全是自己享用,或是用永丰细茶送人,或是其幕府之员也恋上了永丰细茶,与之同享。同治五年四月,曾国藩北上剿捻,在山东济宁公馆,又收到家中寄去的茶叶,他回信说:“澄弟所寄茶叶收到,谢谢。”可见曾国藩在军旅之中,一直也是喝永丰细茶。

◆图:1914年时的长沙曾国藩祠(今无)

◆图:长沙市望城县坪塘镇伏龙山曾国藩墓

同治九年,曾国藩在河北保定的直隶总督署,曾国荃信告曾国藩说:“弟宅因叶亭北来之便,寄呈细茶一箱,曝笋一箱,乞查收。二味似可口之至,但不知到保定其味如常否?”不久,曾国藩回金陵,三任两江总督。同治十年三月初十,曾国荃信告国藩说:“白芽茶仍极昂贵,昨乃觅得上谷雨前芽茶不满二十斤,悉数寄呈,请尝试之,倘再得更佳于此者,又可遇便寄呈。兹因督销局解饷来金陵之便奉上,此茶二篓,祈留上房用。”由此看来,曾国藩用茶数量之大,确是因整个幕府以及待客都是喝永丰细茶。半月之后,曾国荃又寄信国藩,对寄金陵的二篓茶叶作了一番解释:

昨鲁秋航来此辞行,云将赴金陵,弟是以托寄茶叶二篓,其小篓六斤,系蓝田家园厚味细茶。其大者十一斤,乃永丰之名品也,是否合常年色片口味,一试便知。罗研生来城托寄新刊《楚[]南文征》一箱,计十套,亦乘鲁便带呈。研意在求序,似不能不有以应之……册内之文未曾翻阅,而刊刻极精,似亦可爱,其味当如家乡细茶之永与否,尚未可知,俟大序到日,楚南人自无不信矣。

曾国荃称“永丰之名品”曾国藩“一试便知”,可见曾国藩精于茶道。“是否合常年色片口味”,进一步说明曾国藩一直是喝永丰细茶。《楚南文征》“其味当如家乡细茶之永与否?”把永丰茶之味与好书、好文章之味相提并论,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曾国藩对永丰茶的痴迷。

曾国藩是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金陵(今南京)谢世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半年,又品尝了家乡的细茶。纵观其一生,既没有青睐西湖的龙井,也没有喝过庐山的云雾茶。可见他对永丰细茶的独钟之情。

明、清之际,湘乡已属产茶之乡。与永丰细茶同时发展的还有永丰红茶。清道光年间,曾国藩的妹夫王待聘即在永丰“晋升典”帮办茶。咸、同年间,洋务运动的兴起,海禁大开,中外商人互做生意,汉口辟为通商口岸,茶叶为我国出口的大宗货物。此时,双峰沙塘乡有个叫朱紫桂的,原是永丰一家杂货铺的学徒,他抓住了时机,转为办茶,一跃成为清末湖南大茶商之一。永丰的茶农在每年谷雨前开采茶,制成细茶,将拣粗叶制成红茶出口。朱紫桂在永丰及湖南各地设立茶庄收茶、加工、装箱、运至汉口卖给外商。由此促进了永丰茶叶的生产。

民国五年(1916),双峰境内茶园达27000亩,产茶785吨,其中外销的红茶433.5吨。细茶除农户自留食用外,尚销湘潭、长沙等地。

◆图: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今属双峰)曾国藩故居富厚堂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1月第一版《中国长沙·茶文化采风》,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汤青峰撰稿,陈览月、罗炯炯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07:08 , Processed in 0.0937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