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近代长沙茶业的勃兴

2010-5-11 21:3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46|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 汤青峰|来自: 名城长沙网

历史进入近代,湖南茶业的“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据1942年出版的《湖南之茶》记载,清道光(1821-1850)年间以后,每到产茶季节,茶农通常“呼集邻近男女老幼采摘”,按量计酬。粗制成毛茶后,茶农除留少量自用外,大多卖给附近的茶庄茶号,茶庄茶号再售与茶厂,或直接设厂制作精茶运销。茶厂将毛茶加工成精茶一般要经过拣、焙、筛、车、磨、捞、簸以及装箱、起运等工序,均雇工进行,其中劳动量最大的拣茶工序更是大量雇用妇女和儿童。据刘泱泱著《近代湖南社会变迁》记载,至清同治、光绪之交(1875年前后),长沙府安化县小淹、东坪各地,茶庄林立,多达80多家。长沙县高桥有茶庄48家。醴陵县县城亦有茶庄数十家,贫家妇女人市拣茶者多达数万人。加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早年的茶叶加工“均由造茶之人(庄号)发给女工携回家中,拣去茶梗、茶包及黄叶片,缴茶时验视最严”,到光绪中叶,则“皆在栈房雇用女工人拣”。庄号与茶农开始分离,茶农只管茶叶的种植和采摘,茶商(庄号)则专施收购、制作和贩卖。庄号有本帮、客帮之分。本帮为本省长沙、安化、湘潭、湘乡等地的商人,客帮以山西、湖北、江西、福建、广东、江苏、安徽等地商人为主。客帮多以已开埠的汉口为总汇。以上述情况均可看出,茶叶采摘、制作和运销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图:清末《图画日报》所载“拣茶女”图。配诗:“莫道女子无行业,天天茶店拣茶叶。拣粗拣细任人嘲,脸泛红霞笑生靥。茶叶如何可定婚,只缘茶树忌移根。阿奴尚未将茶受,可有郎来议结亲。”

19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市场以及国内西北市场茶叶需求量激增,湘茶的生产和销售发展迅速。起初长沙府主要产绿茶和黑茶,绿茶销省内和邻近各省,黑茶则远销西北陕、甘、新疆及内外蒙古一带,故俗称“边茶”。咸丰(18511861)初年由于欧美市场的开拓,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量骤增,促使沿海外国商行纷纷到内地收购茶叶。咸丰八年(1858),粤商佐帆由广州入湘,抵达长沙府,在安化等地传授红茶加工技术,促使安化等地茶农于原有黑茶之外,又大量生产红茶,以转输欧美。外商收购长沙红茶,一般都由外国商行或其买办,与长沙各地茶庄签订合同,前往各地采购茶叶。19世纪60年代后,茶叶采购的“合同制度”日臻完善,各个环节安排得井井有条。“合同茶”靠外国商人以预付款的方式解决了茶庄的资金问题。茶庄与货栈合一,处于地区中心位置,买主从驻地四出到周围农村,在集市或市场购进茶叶,然后加工制作,装箱外运。依靠这种“合同制度”,红茶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安化红茶年产曾达40万箱(每箱70斤)。继安化之后,长沙县、浏阳县纷纷仿制红茶,产量日多,出口大增。浏阳的许多麻农改种茶叶,如谭嗣同在《浏阳麻利述》中所说:“茶船入汉口,收荼不计值,湘茶转运近捷,茶者辄抵巨富,于是皆舍麻言茶利。”当时湖南航路两岸设有许多收购茶叶的口岸,刘家传在《辰溪县志》中说:“洋商在各口岸收买红茶,湖南北所产之茶,多由楚境水路就近装赴各岸分销。”长沙就是当时红茶的最主要的集中分销地。《中国实业》第一卷所载吴觉农《湖南茶叶视察报告书》评论说:“此为(湘省)红茶制造之创始,亦即湖南茶对外贸易发展之嚆矢。”

◆图:长沙府安化县黑茶制作工场

稍后,“边茶”也出现了复苏的局面。同治十三年(1874),湘军统帅左宗棠在平定陕甘回民暴动后,为办理善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着力整顿因连年战争而停顿的西北茶务。他变“官引”为“票法”,广招商贩,除原有的“东柜”(陕西、山西茶商)、“西柜”(回商)外,添设“南柜”,招徕南茶商贩,运销湘茶。湘中巨商朱昌琳出资领得茶引200多张,成为“南柜”总商。他在长沙太平街开设乾益升茶庄,并在安化、汉口、泾阳、西安、兰州、塔城等地设立分庄,大量运销黑茶。从此,湘茶在西北边区的销量迅速恢复和发展,并畅销于俄国境内。光绪中叶,安化黑茶年产增达2000引,约合12万担(每引6000斤)。

由于上述原因,同治至光绪间湘茶的生产与销售进入前所未有的兴旺时期。光绪中叶全省茶叶输出量达100余万担,其中安化红黑茶40余万担,占40%。安化东坪的红茶、小淹的黑茶成为湘茶的著名品牌。浏阳县与平江县交界的大片地区也成为红茶的重要产区。据光绪元年刊《平江县志》载,同治时“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每当“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人市拣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之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衢,寅集酉散,喧嚣拥挤”,一派繁荣景象。《醴陵乡土志》亦载,醴陵“在昔醴茶输出国外,岁值数十万元。县城常有茶号十数家,于各乡设庄,挂秤收买,运至汉口转售。自采摘、运送,以至发拣、装箱,贫民资以为活者,不可胜计。”

◆图:安化小淹黑茶成为清代湘茶著名品牌

19世纪80年代末湘茶出口达到巅峰,年出口量最高达100万担,较鸦片战争前增加3倍以上。至1890年,湘、鄂、赣等省的茶叶每年在汉口交易价银至一千数百万之多,其中湘茶占6成以上。然而90年代以后,中国茶出口量在世界茶叶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却逐步下降,湘茶年出口量最低曾降至40万担。究其原因主要是:这时的中国已不是唯一的茶叶出口大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红茶和日本的绿茶相继大量种植和出口,同华茶激烈争夺国际市场。加之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缺乏自主权,洋商在收购中国出口农产品时故意压低价格,打击了中国茶农和茶商的积极性,如《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所云,由于“自有之货,不能定价,转听命于外人”,因而价格极低,使得“中国贩丝、茶者,几于十岁而九亏”。光绪二十年(1894)湖南巡抚吴大潋在《英商压抑茶价,湘茶连年亏折,奏请借洋款设局督销折》中衷叹:“湘茶开市,英商故意为难,仍以抑价为得计。华商无计可施,以致光绪十九年又亏本一百余万两,倾家荡产者有之,投河自尽者有之。”这也是造成湘茶出口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吴大澂在奏折中称“湘省利源,以茶市为大宗”,因而他强烈请求在汉口设立“湘茶督销局”,经营茶叶出口,包运包销,借以抵制洋商操纵。尽管奏请未果,但从中可见湘官的商品经济意识在增强。

◆图:湖南巡抚吴大澂画像

善化(今长沙南部)人士许崇勋在戊戌(1898)年创办的《湘报》上发表《论湖南茶务急宜整顿》一文,列举了一系列数据来证明这一事实。他说:“查往年中国之茶,运到英国者,约计一万二千三百万磅。印度、西伦虽有茶庄,从未及十分之一。近年以来,中茶减至八千八百万磅,印茶增至八千七百万磅,西伦茶亦增一千八百万磅,已渐有驾中国而上之势。至今年春季汉口友人述及茶业近事,谓中茶可以运到外洋者已不及四分之二矣。且欧罗巴、新金山、甘那打(加拿大)一带,向销福州之茶,今则舍福州而图锡兰购买矣。俄人向销两湖之茶,今则舍两湖而图外洋购办矣。”许崇勋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端”,一是茶叶生产工艺上的原因,如“雨水多而香味顿减”、“炒制疏而品色不佳”等,以致“货多价少”。但更重要的原因,他认为是“民智未开也,公司未设也,制茶无机器也,茶树未培植也,采茶不及时也,厘税未减轻也”。当时,日本以及英国、荷兰在亚洲的殖民地国家均已设立茶业公司,采用机器制茶。而中国茶叶生产虽已出现诸多资本主义因素,但茶叶加工尚停留在小型分散的手工制茶作坊阶段,这是华茶不敌洋茶的根本原因。因此,许崇勋在文中呼吁“于湘省觅宽敞屋宇,效外洋于产茶省份聚集一处设制茶公司一所,并于产茶地方设分公司。几所以总其成,又于山头有茶之户,合数家而成一分公司,亦照外洋购用机器,可以随取随制。其章程力、法,或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先招集股,分筹积资款,以备购办一切机器,设立公司。”

《湘报》是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在长沙创办的一种日报,于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89837)创刊,由熊希龄、谭嗣同等人集资开办,得到了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大力支持。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停刊,前后共出版177期。《湘报》在当时全国的日报中被称为“巨擘”,其言论之激进,思想之开放,常能震撼人心。初时印行5000份,仍供不应求,从五月初一开始又加印1000份,其销量之大在当时实为少见。报端上主张开民智、设学堂、修铁路、造轮船、兴矿务、办公司、造机器的政论文连篇累牍,掷地有声,体现了湖南知识分子要求民富国强的强烈愿望。长沙思想激进的茶人们充分利用这一讲坛,纷纷发表要求整顿茶务,设立制茶公司、采取机器制茶的文章。除了许崇勋的《论湖南茶务急宜整顿》外,还有善化县人士皮嘉福的《劝茶商歌》、浏阳县人士王杨鑫的《拟整茶务章程十四则》等。这些文章除一致要求购置机器设立公司外,还对茶政、茶税、茶叶贸易、茶叶质检、茶叶运输乃至茶叶生产工艺等提出了一系列近代化主张,对促进湘茶的复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湘报》还在全国最先刊登茶业广告,如新开“恒兴祥茶号”连续在《湘报》登广告,广告文称:“恒兴祥茶号开设省城柑子园口,专办各种名茶,发客童叟无欺,其价格外公道。凡赐顾者请认本号招牌为记,庶不致误。”

◆图: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湘报》所载“恒兴祥茶号”广告

◆图:湖广总督张之洞

◆图:湖南巡府陈宝箴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湖南省是全国惟一忠实执行新政的省份,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在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等的支持下,在长沙兴学堂、立学会、建工厂、开矿山、设保卫局,使湖南一举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湖南巡抚陈宝箴顺乎民情,采纳民意,敦促湖广总督署迅速开办茶业公司,振兴湘茶的生产。湖广总督张之洞也赞同有识之士的主张,决定开办“两湖机器制茶总公司”,并在长沙设立分公司。公司性质为有限公司,简明章程如下:

本公司共集股本汉纹银六万两,分作一千二百股,每股汉纹银五十两。认股时先付十两,俟派定股后再付四十两为一股。本公司系有限公司,并有权日后可酌加增股份,以期渐推渐广。本公司现议汉口税务司穆和德为督办,席正甫翁、唐翘卿翁、唐瑞芝翁、陈辉廷翁为会办。本公司银两出入系归汇丰银行经理。本公司之设原为买地或租地种植茶树以畅出产,及建造栈房烘屋以烘制茶叶,又购备机器雇外国茶师,并代茶家茶商制茶,或自买自卖,及做各项茶叶生意。查印度、施郎等处开办机器制茶已历年所,获利甚巨。本国绿茶胜于印度、施郎,本公司日后获利亦必能驾而上之矣。本公司虽系商办,然督办穆和德已奉两湖督宪谕定所有本公司雇用之人,及运到之机器,准可保护,并不派官场总办本公司之事。本公司若有获利,每年先派官利八厘,再有盈余,每年由股东公同会议分派。本公司日后推广生意加增股份,须先将议加之股照原价给有股诸人,每股得若干股。如有多余,则加价给派外人。将所获之余价尽数拨入本公司积项下。本公司之总行系在汉口,所有账目俱用华洋文每年核结一次,刊出送各股份人查阅。督办有全权办理本公司之事及雇用人夫等。若督办因公干出外,可托殷实洋人代理。该代理人所为之事惟督办是问。股东内可择三五位与督办商办公事,若商办之人所议之事揆诸本督办之意,无益于公司者,可不依议。现在股东尚未集,议立会办,是以会办暂由督办选择。欲附股者在上海请问五马路公信洋行,在汉口请问太平洋行便知。如股附认股银先付上海银一十两零三钱三分,即汉口纹十两正。君附股务请早降。两湖机器制茶总公司长沙分公司又名湖南焙茶公司,由谭嗣同任总办。1898519《湘报》第六十四号报道说:“香帅(张之洞)在鄂创立制茶公司,业委穆和德为督办,而湖南茶务实为大宗,长沙亦须设公司。昨香帅由驿排递公文已札委本馆谭复生观察嗣同总办湖南焙茶公司,纠集绅商领本购办机器,建立厂基,将来茶务可望振兴也。”在谭嗣同的积极筹措下,焙茶公司于6月开业。821,谭嗣同抵京,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928,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斩杀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仅存在3个月之久的湖南焙茶公司随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而告终。公司虽已不存,但由于茶商从中得到了实惠,故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逐步在民间推广,茶业的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已势不可挡,如有报道说,浏阳茶“制造亦参仿新法,贵而得善价”,“浏城允升吉、天福祥等庄皆争先收买,每百斤给价四十串有奇”,庄家和茶农皆大欢喜。以致清末民初湘茶又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勃兴期。据记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和民国四年(1915)湘茶年产曾达80余万担,其中长沙府各县占其50%,约40余万担,仅安化红茶一项年产达28万担。清宣统三年(1911)湖南茶课税厘达银36万两,占全省岁入的5.6%

◆图:湖南焙茶公司总办谭嗣同

◆图:清末浏阳县富记江源春茶号广告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1月第一版《中国长沙·茶文化采风》,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汤青峰撰稿,陈览月、罗炯炯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234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06:22 , Processed in 0.1017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