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走马楼吴简

2009-8-25 22:1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02| 评论: 0|原作者: 《芙蓉古韵》编委|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太多令人震惊的奇迹,1996年芙蓉区辖区《平和堂》建设工地走马搂22号井三国吴简的出土,又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700多年前三国吴的这个地下“档案库”,究竟有些什么珍贵的资料,又何以要沉隐在这古井之中,引起了国际学术界极大的兴趣。2001年海内外知名学者聚会长沙,召开“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关于吴简的论著竟达15篇之多。

这批三国吴简大致可分为木简、木版和竹简三类。竹简数量最多,目前已清洗出12万多枚,还有5万多枚沾满泥土的简牍,保存在博物馆仓库中。这些简牍按内容可分为券书、司法文书、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名刺和官刺、帐簿等,涉及三国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租税、户籍、司法、职官等诸多方面,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交往、经济关系等。字数超了《三国志》的总和,是《三国志·吴书》的十数倍。要完整解读它的内容,至少需要一个世纪的时间。许多内容为《三国志》及其他著述所不载,是研究三国特别是东吴历史最直接的宝贵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国家文物局宣布三国孙吴纪年简牍为继殷墟甲骨、敦煌经卷、居延汉简、清宫档案之后的第五次文史资料大发现,誉之为“世纪性成果”。

走马搂22号井并非一般水井,而一个仓储井。井底有木构防潮设置,离地5.6米。当时应是一个开放常供使用的仓库,有人推测是个粮仓。但自储进这批档案之后,便行覆土封闭,成为外人无法探寻的秘密。

这批档案的封存十分严密,下有两层铺垫,底层为灰褐土层,杂有大量碎砖瓦和完整的青釉罐、碗等,中多空隙,用为渗漏排水;上为灰土层,含大量竹木屑、草藤、碎砖瓦,兼有吸显防潮、透气渗水的双重作用;上有一层褐土覆盖,为密封层,防止地表侵蚀物对档案的损害。故这批档案长埋地下1700多年,依然完好或基本完好。

为了这批档案为什么要废井封仓?按常理推断,不外乎军事和政治两个原因。若为战乱紧急,为防档案流失而临时掩埋,施工必然匆忙草率,且事后必然发掘,重新清理保存,决不会令其长埋地下,也不可能历经1700年而不朽。又孙吴完全据有荆州之后,长沙境经济发展、社会安定,60年不鼙鼓之声,故战乱掩埋一说似难成立。若言政治原因,是大有可能。当时孙吴政权虽是吴承汉制,但远未建立起真正的中央集权制度。孙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中央审计制度,任用吕壹等人为“特派稽查员”,严格审计和监察中央政府及地方州郡的工作。后因既得利益阶层的强烈反对,变革以诛杀吕壹的悲剧告终。走马搂22号井中的简牍就是变革时期对长沙郡进行审计的有关文书档案和审计资料。变革失败,未付丙丁,而被妥善封存于仓储井中,覆土废井,使之成为秘密,这大约是变革坚定派所为,精心谋划,以待来日。可惜集权的美好愿望终成泡影,直至东吴终国,依然军阀体制。但藏匿档案之举却成为后世留下了一批极为珍贵的文物,贡献甚大,也算是给变革者的一个安慰。

此外,这批简牍的书写隶、楷、行、草诸体特色兼备,字形清秀隽美,对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及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史亦将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长沙古代变革先驱保存档案对后世的贡献。

百闻不如一见,欲知更为详尽而具体的情况,请前往长沙简牍博物馆参观。那儿用实物向世人展示着三国东吴神秘的长沙古韵,让他更好地读懂长沙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化名城,更深地体味芙蓉区这块宝地的独特魅力和芙蓉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化情绪。当代诗人伏家芬有感于此,特作《走马楼出土孙吴简牍喜赋》,诗云:

楚湘文物足风流,古井生辉走马楼。

案牍尚存龙虎气,简书又见稻梁谋。

汉妃秦俑休惊绝,裴注陈编待补修。

有子仲谋真不负,千年泉壤胜曹刘。

(本文录自200612月第1版《芙蓉古韵》,主编钟新莲;执行主编刘闻振、陈先枢。撰稿《重大考古发现》,黄琳;《历史街区写真》,刘闻振;《老街古巷遗韵》,杨里昂、陈先枢;《古迹名胜揽胜》,李少白;《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杨嘉音。)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5 01:25 , Processed in 0.09588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