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化龙池历史文化街区

2009-8-10 14: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45|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名城长沙网

如果说潮宗街是古长沙县城的缩影,那么,化龙池则是古善化县城的缩影。北宋元符元年(1098),析长沙县南五乡、湘潭县二乡置善化县,县名取“善邑”和“教化”之义。长沙城大致以今五大道为界,北属长沙县,南属善化县,两县同城分治。至民国元年(1912)善化县并入长沙县止,善化县共存在了814年。化龙池一带便是当年古善化县的核心之区,县衙门和县学宫紧邻其北,其南是善化县的商业大街——南正街(今黄兴南路),行旅往来,市井繁华,被誉为“长沙的秦淮河”。清雍正进士张鹏(羽+中)有诗咏化龙池:

寒霞网集龙湾市,新月人归鳌背街。

漫信古来卑湿地,楼台灯火似秦淮。

化龙池历史文化街区横跨芙蓉、天心两区,南起城南路,北至人民西路(原织机街),东起蔡锷南路,西至黄兴南路;建设控制区东延至马王街、都正街,北延至登隆街、鱼塘街;以化龙池为核心,周围的街巷有大小古道巷、白果园、县正街、东文庙坪、出入是门、吊马庄、晏家塘等。

化龙池旧名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织机街,至今保留麻石路面。麻石铺设方法与潮宗街、金线街稍有不同。两侧直铺,中央亦直铺一道麻石,将街面一分为二,左右则为横排麻石,南北走向。街道弯益,呈s型,很有特色。化龙池原名玉带街,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明万历九年(1581),学宫前有条横路曰玉带街;外渠曰玉带沟,为长沙旧城八大公沟之一。万历四十年(1612)善化县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渠,桥曰三元,街曰鳌背,池曰化龙。因街在池西,遂改名为化龙池。民间传说此处有口井,井中有条孽龙托梦给住在此街救过自己性命的位铁匠说,我近日要变成一条龙东归大海,到时长沙将成一片汪洋,示意恩人早逃。铁匠决心舍身救全城人的性命,遂将一大桶熔化的铁水倒向井里,井边的地和铁匠都陷了下去,孽龙被铁水熔化,井塌之处变成口小池塘,人们为纪念铁匠,便把池塘叫“化龙池”。旧时化龙池为繁华的商业街,油鞋、木屐店多集中此地。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故居(石+番)石山房位于化龙池。

从化龙池往北横过织机街便是白果园,南止苏家巷。白果园旧名“老泉别径”,麻石路面保留至今。而且路面未经过大的整修,是最原始的古道,文物价值不言而喻。民国时期,化龙池和白果园为公馆集中之区,程潜、刘建绪等名人的公馆位于此街。

化龙池历史文化街区是长沙地名文化的集大成之区,每一个街名都有一段来历。县正街乃善化县署的所在地,其故址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南区人民政府驻地。县署由两个建筑群组成,南曰“抚循苍赤”,北曰“乐只堂”。东文庙坪是善化县学宫留下的街名。学宫的南门外有条老巷,因学宫两门平时紧闭,出入必走此门,因而这条街就叫“出入是门”。大小古道巷因古道观孙思邈洗药庵、南岳行宫、善化县城隍庙等而得名,今大古道巷小学即是洗药庵故址。磨盘湾因街道形似磨盘而得名。磨盘湾北侧的吊马庄,传说关羽战长沙,从南门入城后,在这里歇马,把马吊在这里的树上,自往一边歇息。又传说,降将魏延追杀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城南向北逃跑,当跑到磨盘湾小巷时,为骗过魏延,有意将靴子脱下,靴尖朝南放着,此巷后来就叫“南倒脱靴”。小古道巷附近的一步两搭桥,原是唐代护城河经过之处,护城河上有两座并列的桥,间隔距离仅一步之遥,所以叫“一步两搭桥”。这些街巷大多数曲折迂回,两厢间或可见幽深古朴的老宅,与闹市区的灯红酒绿形成鲜明的对比。留住这些古街巷,保护好老街格局,是化龙池历史街区的首要之举。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9 14:53 , Processed in 0.62209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