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湘茶的对外贸易

2009-8-5 21: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63|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来自: 名城长沙网

湖南茶叶对外贸易应当说肇始于唐代的丝绸之路贸易,但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现代意义上的对外贸易大概始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以黑茶为主,运销内外蒙古,有一部分在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由俄商购进运销俄国内。清雍正五年(1727),沙俄女皇派使臣来华,协商通商,订立了《恰克图互市条约》,中俄贸易迁至恰克图进行。贸易商品大多以 国的茶叶,换取俄国的皮毛。《朔方备乘》有“山西商人所运者皆黑茶也(即青砖)……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6),山西茶号三玉川、巨盛川在湖北蒲圻县(今赤壁市)羊楼洞设庄(成为今湖北赵李桥茶厂的前身)收购制造帽盒茶(即青砖茶的雏形)。羊楼洞的青砖茶与临近的湖南临湘县(今临湘市)羊楼司制造的青砖茶,因此统称“川字砖”、“洞砖”、“洞茶”。清道光年间《蒲圻县志·乡里志》引周顺倜《莼川枝词》云:

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

别有红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

诗中芙蓉即位于湖南安化与益阳交界的芙蓉山.

据《清史稿·食货志·茶法》记载,乾隆28年(1763)以前,有湖南青砖茶运往恰克图和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销往俄国西伯利亚。1800年前后,广东商人来到湖南彬县收购烘青毛茶,每年约430吨,运回广东清远茶厂与广东乐昌白毛茶同时精制装箱,再由广州运到南洋各地销售。直到20世纪初,爪哇(印尼)各华侨茶店仍主要销售湖南彬县绿茶。清光绪年间,长沙有绿茶约120吨运至上海,由茶商再行加工与产于安徽休宁等地的屯绿拼配后售与美国洋行。

鸦片战争后,湖南开始红茶出口。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中,湖南红茶的出口经历了四起四落的过程。

第一次起落是1840年至1893年。1840年后,为适应外商需要,扩大红茶出口,外省茶商纷纷派员来湖南茶区倡导生产红茶,设庄精制。江西茶商(赣商)于清道光年间来平江、邱阳示范;广东茶商(粤商)由湘潭至安化产制;晋商、鄂商等也接踵来到安化。随后不断传入邻近各产茶县。从此,湖南省增加了一大宗出口茶类——工夫红茶。统称“湖红”。这些成箱红茶主要运往广州,供应英商洋行出口。1855年,英国伦敦市场已有“湖红”名称。晋商精制的红茶运至汉口,将两湖红茶和武夷红茶各接50%的比例拼和,作为武夷红茶标记,陆运恰克图卖给俄商。1861年,汉口开辟为对外贸易口岸,湖南距汉口较近,运输便利,红茶绝大多数运集汉口售与英、美、俄、德等国洋行,只有少数粤商仍运广州,晋商运往恰克图。清同治年间(1863-1874年),粤商由湖北鹤峰至湖南石门、慈利倡导产制红茶,收购毛茶运往鹤峰(以后改在渔洋关)加工,称为“宜红”。起初主要运往广州,以后也在汉口出售。1880-1886年是湖南红茶出口的最好时期,据载,每年供应出口90万箱以上(每箱平均30.24公斤),折合27670吨,占当时全国出口红茶的27.6%,尚不包括副产品红茶末、红茶叶和粗红茶,出口量居各省首位。这30年间,汉口英商洋行收购70%以上,其余为俄国及欧美澳各国洋行收购。1887年以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因价廉物美,风靡全球。英国为扶植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也从1890年以后大量减少“湖红”的进口,转购印、锡红茶。1893年,汉口英商只收购“湖红”1148吨,不及举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第二次起落是1894年至1921年。1894年,俄商大幅度增加红茶进口,成为湖红最大客户。20世纪初,英国及欧美茶商收购量也稍有回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西欧各国为了贮备物资,又在汉口与俄商竞购红茶。1915年,湖南红茶出口增至21168吨。出现了第二次增长。但纵观1891-1917年的27年间,湖红年均出口约15900吨,比最盛时期下降45%,而且每吨售价也跌落约40%。战后西欧各国经济衰退,来华购运茶叶者稀少。加之俄国十月革命后,经济处于尚未恢复时期,外汇短缺,压缩茶叶进口,原在汉口经营茶叶的俄商洋行,资本被没收而搞通销。1918年至1921年,湖红全部积压汉口,出口几乎停顿。

第三次起落是1922年至1932年。1922年,中苏恢复通商,欧美澳也有少数茶商来汉口采购。1923年,经汉口出口的湖红上升至12121吨,出现了第三次回升。1927年,国民政府反共反苏,接着又发生“中东铁路事件”,中苏两国断绝邦交,红茶出口又复下降。

第四次起落是1933年至1949年。1933年中苏复交,苏联组织协助会来华购茶,汉口历年积压的湖红销售一空,湖南红茶出口又有起色。1933年出口4449吨,比1932年的1876吨增加一倍多;1934年达到7762吨,出现了第四次回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次年10月汉口沦陷,湖南红茶无法向汉口供应出口。财政部为了统筹外汇,由贸易委员会实行茶叶统制购销,组织中国茶叶公司经营,在衡阳设立办事处收购两湖红茶外运。但是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茶农和茶商亏损,加之南方各对外港口逐渐沦陷,输出困难,至1941年以后就一蹶不振,湖南红茶出口茶入进入第四次最萧条的时期。1943-1945年无红茶出口,中国茶叶公司也倒闭撤销。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外商多不愿来华购茶。湖南红茶只有安化、桃源、平江少量产制,多运至广州售与侨商外运。

这种起起落落的过程,实是华商与外商竞争、艰难经营的过程。清代邓实撰文指出:“查汉口货物,茶实为大宗。上年行销洋庄红绿两茶,因茶市涨落无定,华商亏折居多。盖以资本不丰,待银周转,迫于时,自不得不贱价售之;迫于时,并不得不耗本售之。这时则耗愈甚,洋商乘机挑剔抑勒,渔利其间。非团体固结,焉能抵制。”其实,除抱团经营,讲究质量,开展商检等工作,对华商的壮大也同样重要。

1860年以前上百年间湖南砖茶的出口,基本上晋商运往内外蒙古和恰克图销往俄国。1864年,汉口俄商洋行到湖南羊楼司、湖北羊楼洞和崇阳设置3个砖茶厂,收购老青茶压制青砖茶,1865年有882吨运到汉口,由俄国轮船装载航运天津,然后雇用骆驼陆运恰克图。俄商强迫清政府免除天津的仔口税,只在汉口交纳5%的出口正税,交过境特别税每担银6钱。轮船路途占全程一半,运费轻,时间短,损耗少,到恰克图的成本低。晋商则相反,交纳正税外,沿途逢关纳税,遇卡抽厘,还有额外浮费;归化城每票茶120担纳厘金60两(白银),到库伦又需交纳规费银若干;而且,晋商在由湖北经河南、山西、内蒙古长达5000公里的帆船驼马运输线上,费时七八个月,人畜费用大,损耗多,总成本高,无法与俄商竞争,在买卖城的晋商行庄120家纷纷撤回,1865年只剩下10家。晋商为了挽回颓势,与俄商争夺中俄贸易利源,一再奏请清朝廷给予晋商与俄商同等待遇,维护茶叶俄销权益。清政府于同治七年(1868)明令归化城的厘金由每票60两减为25两;沿途关卡不准收取浮费;准许晋商领票进入俄国境内贸易(但库伦的规费银则未减免)。晋商陆续返回买卖城,几年内又恢复到60多家,运至恰克图的茶叶(有砖茶和红、绿茶、花茶)比以前增加,1871年达12228吨,超过了俄商运去的数量,1872年为90091973年为11631吨(据汉口关册)。综计1871-1877年,晋商运恰克图的各种茶叶年平均9181吨;并派员进入俄国境内,在西伯利亚十多个较大城市和莫斯科设立分庄,销售以茶叶为主的中国货物。

汉口俄商见晋商在争夺中俄茶叶贸易中已取得成就,于是从同治十三年(1874)起的3年内,陆续将湘鄂边境的砖茶厂迁至汉口英租界。1874-1879年,年平均生产青、红砖茶6058吨。为了扩大生产,采用蒸汽压砖机,又增设了3个厂。这种蒸气压砖设备工效高,砖茶质量好,成本低。从此,俄商砖茶输出就直线上升,1874年至1879年年均输出9659.4吨。1888-1892年,砖茶出口量年平均达到15076吨,1895年达到21437吨,1903年以后,平均24000吨以上,1908-1917年,年均30070吨(其中红砖茶年均16867吨,青砖茶12400吨,小京砖茶803吨,)以宜统二年(1910)为最高,计37536吨,值银788万两。俄商的红砖茶、小京砖茶(由红茶末压制而成,亦称米砖茶)和红茶,主要由海轮西运黑海敖得萨,转入俄国本土。1901年西伯利亚铁路全线通车后,青砖茶则由轮船运至海参崴交铁路西运,恰克图的茶叶贸易就冷淡下来。沙俄政府又采取不平等的关税政策,对华商入境茶叶、征收100%的重税,对俄商则征税很轻,有意打击排挤华商,扶植俄商,加之清政府又增征华赋商苛损杂税,以及晋商落后的手工生产和牲畜运输,晋商由恰克图输俄茶叶再度急剧下降,1889-1902年,年均为3699吨(青砖和其他茶类);宣统元年(1909)输俄青砖茶约1000箱只有(54吨)。1912年起,不但输俄茶叶贸易被俄商取代,而且连本国外蒙古销售青砖茶的权利也被俄商返销掠夺,每年只运销内蒙古和宁夏等地约2400吨。1918年以后,汉口俄商砖茶厂撤销,只有一家向英国注册仍然生产;另一家是粤商的兴商公司砖茶厂,1920-1924年,年均出口砖茶1073吨。自后苏联协助会来华收购砖茶,湘、鄂边境的晋商恢复砖茶生产,也有湘商、鄂商设厂制造的。1925-1937年,连同汉口两厂每年平均出13623吨,其中青砖茶占67%,红砖茶占32%1938年只出口1875吨,汉口即沦陷,各地存货有的被焚毁,有的被没收。1946年以后,临湘生产的青砖茶只供边销,无出口。

晋商和汉口俄商砖茶厂的青砖茶原料,是收购湖南临湘和鄂南各县的老青茶,据记载两省各占50%。红砖茶和小京砖茶原料,是在汉口收购湘、鄂、赣、皖四省的花香(红茶末)为主,其中湖南占76%;收购两湖的红茶片、低级红茶和级外红茶,也以湖南为多。

民国二十九年(1940),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在安化试压黑砖茶成功,经苏联商务参赞检验,认为“勘合俄销”。是年安化新制的黑砖茶112吨,经衡阳于11月运抵香港,交与苏联。1940-1943年,连续有黑砖茶4000吨由安化以川、陕、甘辗转运至新疆星星峡和哈密,交与苏联商务代办,作为国家偿还苏联货款的物资,由苏联自备车辆运至中亚细亚一带分销。

湖南茶叶出口的形成,主要是为出口茶商提供货源。出口砖茶,提供老青茶、毛茶和黑毛茶原料,与湖北的毛茶原料拼配压砖出口;出口红茶,提供工夫红茶(成品茶)货源,与其他省的工夫红茶拼配出口。

湖南的出口茶商,先后有晋商、俄商、赣商、粤商、鄂商、湘商等。其中以晋商经营最早、时期最长;俄商经营数量最大;湘商起步最晚,数量最少。晋商从清朝起,来湖南收购砖茶原料,加工之后出口俄国,持续100多年。1840年以后,湖南产制红茶,又收购红茶与黑砖茶一道出口俄国,到1912年晋商经营的输俄茶叶,完全被俄商取代,才被迫停止。

俄商从1864年至1917年,先后在湖南临湘凌晨楼司和汉口等地设立砖茶厂,利用湖南、湖北原料加工砖茶,运往俄国销售,成为湖南省砖茶原料出口的最大销售茶商。俄商从汉口运往俄国的砖茶,1864年至1871年,年均3476吨,1874年至1879年,年均上升到9695吨,1888年以后,年均12000吨,1903年以后,年均24000吨,1908年至1917年,年均30072吨。其中湖南原料占50%。俄商还进口红茶,其中湖南红茶占76%。对于俄商垄断中俄红茶贸易,中国官员有所察觉并采取了一些行动。湖文总督张之洞在《购办红茶运俄试销折》中指出:“查红茶销路,以俄商购办为最多,惟有自行运赴俄国销售,庶外洋茶市情形可以得其真际,不致多一转折,操纵由人。”并建议湖南、湖北两省,由官府支持,购办红茶,直接运往俄境销售,由此可保护本国茶商利益。但国力、商力都弱的中国,当是这种努力都显得苍白,于中俄红茶贸易的大格局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影响。

粤商和赣商是来湖南倡导生产和收购红茶出口最早的茶商。湘商组织收购湖南茶叶出口,起步较晚,数量较少。据《湖南海关》记载:1900年至1933年的34年中,年均出口480吨,最多的1926年为3060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长江被堵,粤汉铁路军运紧张,湖红年内只出口4万余箱。国民政府以茶叶为对苏联易货重要物资,于19386月颁布芬叶管制法令,实行统购统销,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统筹管理。湖南成立物产贸易管理委员会,负责发放茶货(中央负担8/10,省方负担2/10,)协助茶商抢运积存汉口及省内红茶至香港销售等,年内共运出口51277箱。次年,省物产贸易管理委员会撤销,另在湖南省建设厅内设茶叶管理处,负责全省茶叶工作,国营中国茶叶公司也在衡阳设立驻湖南办事处,收购湖红外销,1939年出口91550箱。自汉口、广州沦陷后,新辟的东南、西南出口线路屡被切断,湖红出口日益困难,尤以收购价落后于物价上涨速度,打击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年,安化县每50公斤毛茶可换大米247公斤,至1942年只能换14.5公斤。茶农入不敷出,被迫挖茶种粮,或另谋生路。这一年全省仅出口红茶7200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陆、海运断绝,湖红出口亦停止。

1945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南相继成立公私合营安化茶叶股份公司、湖南茶叶公司、华湘茶厂、华安茶厂等单位,希图振兴湖南茶叶出口,但因内战继起,物价飞涨,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希望成为泡影,只有少数侨商至广州购买少量湖红,每年200-300吨。茶区毁茶种粮,或听任茶园荒芜。全省茶园面积已由最盛时的160万亩,减少到48万亩,减少70%;茶叶总产量由6万减少到9750吨,减83.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国茶业总公司对内地与口岸分工的规定,湖南茶叶对外贸易以组织货源调拨口岸出口为主。至70年代中期,湖南茶叶生产已进入大发展时期,茶叶产量仅次于浙江省,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每年外销红茶的收购量在1万吨以上。红碎茶经过12年试制,已大批量出口,调拨口岸出口的方式已不适应不断扩大出口的需要,19775月经外贸部批准,开放湖南为红碎茶出口口岸,同时保留部分对广东口岸的调拨任务。此后,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以下称总公司)又相继于19841987年批准将湖南工夫红茶和绿茶由调拨出口改为本省自营出口。

湖南外销茶调出地区为湖北、上海、广东三口岸,其中,湖北主要负责工夫红茶对苏联及东欧国家出口,上海以绿茶出口为主,广东以红碎茶对资本主义市场出口为主。

20世纪50年代初期,湖南工夫红茶优先调拨湖北、只有少量不适合苏联及东欧需要的才调拨广东。1953年,苏方提出只要高级红茶,湖南红茶中下档茶较多,无法完全满足其品质需要。1952年,临湘外销艰毛茶度制成功后,主要调拨上海,用于与皖、浙绿茶拼配后,向北非市场推销,1955-1959年增至每年1000吨以上。为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1957年,湖南奉命生产轧制红茶,调广东进行拼配后对埃及出口,1958年,连同工夫红茶共调拨广东1956吨。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湖南茶叶调拨口岸由湖北转向广东,即由苏联为主转为以对资本主义及第三世界国家推销出口为主,此后对广东调拨量增长较快。1960年,全省共调拨出口9043.5吨,其中,广东6674.2吨,占73.8%,湖北1753.3吨,占19.4%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0 11:29 , Processed in 0.09387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