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废墟上的复苏

2008-11-12 20: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73| 评论: 0|原作者: 梁小进|陈先枢|来自: 《1938:\\"11.13\\&quo

(以下内容摘录于《1938:“11·13”长沙大火》,梁小进|陈先枢/著,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或名城长沙网。

    火后的长沙,一片废墟,万户萧疏,城市的功能几乎全部消失。长沙人民在从事救济灾民、掩埋尸体、清理街道等善后急务的同时,又开始了恢复市场和交通的工作。

    市场是城市的基本因素之一。可是这场大火把长沙的繁荣化为一片灰烬,街市成为废墟,店铺变成焦土。最初的几天,偌大个长沙城,连个卖小吃、卖日用品的摊担也没有。随着善后工作的展开,灾民渐渐地归来,恢复市场的工作也就开始了。

    早在“救济会”成立以前,政治部三厅人员组成的突击队就深入到郊区,动员灾民回城,动员农民进城卖菜,实际上开始了恢复市场的工作。“救济会”成立后,特别设置了市场组。市场组从外地调运了一批煤、米、油、盐供应市民,并于中山路国货陈列馆筹备设立临时商场。

    1119,火后长沙终于出现了最早的市场,其中有卖肉者三人、卖菜者二人。而与此同时,南门口和北门口也分别出现了贩卖米粉和油饼的摊担。二三位卖菜卖肉者、二三处临街摊担,这是何等微不足道的买卖。然而,这却是一座濒死的城市复活的象征,已成为一片废墟的城市商业贸易即将涌动的征兆。1122,又有一部分商人重操旧业,在南门口、沿河一带设立露天商场,至月底已近百家。及至市场街道清除以后,避难的灾民陆续回城,市民日多,各种各样的生意买卖逐日兴起。小商贩们在临街处搭盖起临时茅棚,办起了饮食店铺。原来的民众俱乐部和国货陈列馆,都成了临时商场。据1221的《新华日报》报道:

    市场街道清除以后,市民日多。小本营业、露天商场、旅社、旅馆,均颇发达,日用必需品应有尽有;并组设盐米公卖处,凭证供给;银行设有兑换所,流畅金融;此外邮电均已恢复,车船亦已通达,市面渐呈活动。

    交通事业是一个城市的内部联系和对外交往的不可缺少部分。火后长沙自街道清除以后,车辆已能通行。公路至12月初,长沙至湘潭的长途汽车已经开通,后又因旅客拥挤,增开四次;长沙至浏阳的班车每天一次。铁路,长沙车站于1129开始恢复营运,南行火车至衡阳、郴州,每天二次;北行至汨罗,每天有客车、货车各一次,乘浙赣线东去的则可到株洲换车。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日军占领了岳阳、广州,火车还只能在湖南省境内运行。铁路,这个城市的大动脉终于舒展开来,终于畅通了。

    邮政电讯首先是由军事当局恢复的。1116,驻长军邮人员即在长沙南郊设立了第六军邮局,并开始营业。21日至23日,湖南省邮局本地股员工先后在市内小吴门、火车站、北大马路等处设立了邮件收寄所,出售邮票,收寄普通、挂号、快递、平快等各种邮件,有邮政工人13人,以后又逐日增多。25日,长沙邮局在北门外十间头成立,长沙邮务始告全面恢复。

    电讯的恢复比邮政要稍迟一步。1 130,省电讯局在长沙东郊陈家垅设立收报处,开通了省内长途电话。至12月初,省际、国际电报均已开放,并开始收发商务电报。

    铁路和邮政电讯是近代城市的必备条件。它们的恢复,标志着长沙已恢复了一座近代城市的基本功能。

    报纸也是近代城市的必然产物。长沙的新闻报刊业向来十分发达,但在大火之前,大多报社、通讯社已内迁湘西、湘南,来不及迁移的则都在大火中破坏殆尽。善后工作展开以后,周恩来领导的政治部三厅人员,利用从废墟中找到的铅字和印刷机器,办出了一份铅印小报《新长沙报》,八开小张,由廖沫沙编辑,除报导救灾情况外,还发表了田汉写的旧体诗。这可以说是火后长沙的第一份报纸。

    11月底,省政府机关报《国民日报》社从沅陵迁回,临时租用中山公园幸存的一幢两层楼房,于121复刊,篇幅暂为四开,但新闻精编、副刊通俗,深受读者欢迎,销数一开始就有800份。此外,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办的《新华日报》、国民党中央党部机关报《中央日报》和迁到沅陵、邵阳的《观察日报》、《力报》等报社,都在大火之后有记者来到长沙,报道了大火事件及善后救灾工作的情况。这几家报纸都重新开始了在长沙的发行。

    至此,一片焦土的长沙慢慢地开始复苏。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救济灾民、清除街道、恢复市场与交通等重要工作基本完成。1222,长沙市火灾临时救济委员会宣告各项工作结束。

    总计一个多月的善后救济,各有关方面共投入经费100多万元。其中九战区司令部拨付5万元,是为赈济救灾的第一笔经费。随后,军委会拨出20万元,省政府拿出30万元,又增拨42万元,用于救济灾民。中央赈济委员会派长沙总站主任钟可托携带10万元来长救济。此外,还有全国有关单位拨付和各界人士捐助的大批物资款项。

    长沙大火的善后救济这一极为艰巨的工作,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而共同组织和领导的。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临危救难,力挽狂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省主席的张治中,以‘‘戴罪之身”办理善后,能与共产党人一道,团结社会各界,筹集赈款,组织人力,也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长沙大火的善后救济,国民党中央当局也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在全国各界的强烈呼吁下,国民党中央党部、中央行政院、中央监察院、中央赈济委员会先后派员来长,视察慰问、进行调查,或指拨赈款,调拨救济物资,对缓和灾情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外,中华慈善总会、国际救济委员会和在长沙的外国侨民,对长沙大火的救灾工作也给予了人道主义的支援。

    在长沙善后的过程中,张治中还发起成立了一个长沙市善后建设委员会,并自兼主任委员,决定“在二十七年(1938)湖南省建设公债项下指拨一千万元”作基金,以重建和复兴长沙。可是,张治中还没来得及实践他这一宏大的愿望,即于19392月调离湖南。随后,薛岳主湘,对重建和复兴长沙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长沙商贸活动逐渐恢复。1939321,国货陈列馆临时商场修复竣工营业。绸布、颜料、染织、南货等业随之苏复,年盈利均在数十万元至百万元不等。

    据记载,抗日战争时期,“黔、桂、粤诸省均有赖于湘产土布之接济……川、滇两省亦赖湘产土布部分接济”。其时,长沙有织机4000余架,年产布1600万码;城乡有纺纱车10万架,年产纱85万担,从业人员达12万人。小型卷烟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战时长沙烟草业支撑的卷烟专卖税居全国第一。

    长沙处于相持阶段拉锯战的前线。在长达5年的拉锯之中,长沙人顽强地生存下来,不仅要支撑前线,还要接济邻省。战时大批难民逃往广西,桂林人口猛增,粮食主要靠长沙调剂。长沙作出的牺牲将永远载入抗战史册。

    大火之后,国民党中央党部机关报《中央日报》曾发表社论说:

    长沙一切损失与牺牲,实为争取最后胜利所付最悲壮、最伟大的代价,而长沙一切公私损失已记入抗战总账中。换言之,将来总清算时,全国必能在中央领导之下,首先完成长沙之复兴。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实现这一诺言。灾难深重的长沙城仍然在废墟上呻吟,艰难而缓慢地医治她被烧焦的肢体。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沙才真正地进入了一个重建和复兴的时代。

(以下内容摘录于《1938:“11·13”长沙大火》,梁小进|陈先枢/著,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9 04:30 , Processed in 0.0933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