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废墟上的重建

2008-10-9 23:1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12|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备受战争创伤的长沙,当时城市人口仅剩下10万人,原来“最繁华之八角亭,几成瓦砾场,东正街、水风井、藩城堤房屋俱被拆毁,北门外之西式房屋、亦均夷为平地,湘雅医院仅剩一空架。”市场萧条,金融枯竭,加之1945年农村歉收,农民啼饥号塞,饿孚遍野。灾民、难童、乞丐、伤兵、游勇充斥长沙街头,市民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急待解决。在此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恰逢湖南善后救济分署运来大批善后救济物质,长沙市系重点灾区,故优先救济。当时的长沙市政府利用此有利条件,以救济物资作辅助,为改善市政做了一些工作。
  清除垃圾。当时全市街巷瓦砾遍地,垃圾成堆,乃组织人力并商请省、市运输机关调派汽车或板车协助清运垃圾。共计清除102697立方米垃圾运至郊外填塞洼地,使城市面貌稍稍得到了好转。
  疏通沟渠。长沙城区的大部分街巷因多年战祸无法得到适时的修理,故每逢天雨污水四溢,渍水很深,路人无法行走。因派人对全市街巷逐一进行检查疏通,使许多沟渠得到翻修,致无污水之虑。
  维修道路。因城区的大部分马路均为砂石路面,极易损坏。加之战火的蹂躏,路面更加破烂不堪。经过修整,使城区的主要干道,如中山路、环城马路、黄兴路、蔡锷路、解放路等路面状况的完好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城区的交通环境。
  兴建善救新村。战后长沙市住房严重缺乏,因此解决房荒是市政建设的首要大事。市政府先后在浏城桥、李家花园新建平民住宅两所,并利用湖大校址空地、北郊杜家山、龙洞坡山地;东部打靶场坪地;南部燕子岭市有公地建筑了4所善救新村,可安排无房户324户,虽然这点住房只能缓解长沙市房荒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此外还修通了黄兴路南北干线。
  实施沿江大道筑路工程,因经费不足而半途停工。
  ……
  从1945年9月至1949年8月,长沙市政府先后六易长沙市长,因此在那政治制度极端腐败的年代要依靠国民政府在废墟上重建一座长沙城几乎是不可能的,经过抗战胜利后5年的极其有限的建设,至1949年8月,全市房屋建筑面积482.57万平方米,其中竹木结构占77%、砖木结构占22%,混合结构仅占1%。城市基础设施极为残缺,市区道路仅有5条马路,其余均为窄狭的麻石街巷,渡江靠木划子,行路靠人力车,没有自来水,下水道缺乏。“道路不平、沟渠不通、饮水不洁、电灯不明”是当时长沙市政建设的真实写照。
  对长沙城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改造,是从1950年开始的,昔日满目苍痍的古城旧貌换新颜。中山西路那一片低矮的棚户区被拆去了;识字岭那个荒凉的小山包被铲平了;浏城桥那条污秽的护城河被清理了;宽敞的五一马路动工兴建了……。经过40多年的改造和建设,路在脚下不断延伸,当新开辟的芙蓉路、潇湘路、梓园路、车站路在鞭炮声中竣工通车的时候,当滚滚江流中的湘江一桥、二桥以及人民路、袁家岭、芙蓉路等立交桥昂然矗立的时候;当为了城区道路的飞速发展近10万居民因享“路福”而高高兴兴喜迁新居的时候,您不觉得这座古老的城市已经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正阔步走向现代化大都市的行列吗?!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3 15:06 , Processed in 0.0957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