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古刹云依鹤 禅音绕沙洲

2008-10-9 23: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84|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清时的长沙,庙宇林立。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伊斯兰教清真寺,殿宇琳琅,遍布远郊和近廓,犹如一道道拱卫古城的神墙,维护皇权,安抚四民。这些造型各异,神主迥然的寺院、宫观、祠堂、庙宇充分地展示地展示了古城长沙宗教文化所具有的格局和风采,增添了长沙传统建筑的新类型。
  佛教是传入长沙最早的宗教。从我省的第一座寺院----麓山寺的创立至明代,长沙城内外已拥有大小寺院数十处。清王朝在寺院建设上采取了比较有节制的政策,其主要精力放在修复、拓展明代遗留的名寺巨刹上,使素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称的麓山寺、“紫微栖凤,碧浪潜龙”的开福寺等一批批著名寺院得到了妥善的修复而得以延续至今。
  麓山寺位于岳麓山腰,自爱晚亭侧沿石级蜿蜒而上,两旁翠盖浓荫,奇石盘绕,使人愈觉幽邃莫穷,约行300余级,顿时眼界豁朗,只见“玉水布飞,石林云起”之中,寺临崖棱,别有洞天。唐代大诗人杜甫漂泊长沙时,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脚插入赤砂湖”的诗句,称颂它的雄伟宏大。
  麓山寺自西晋创始至今1700多年间,曾6次毁于战乱,但屡毁屡建,基本保持了是时规模。1643年(崇祯十六年),全寺惨遭兵火,“片瓦无存”。1658年(顺治十五年)重建,不久又大部分在兵火中被焚毁。1681年(康熙二十年)重修后的麓山寺香雾缭绕,佛声鼎沸,红火一时。然在1852年(咸丰二年)又遭兵火破坏后,直至光绪年间重修,恢复古麓山寺名,巨刹才得以重现旧观。可惜在1944年的抗日战争中,它的主要建筑又大部被炸毁,仅存山门和后殿观音阁及虎岭堂等清代遗构。1986年修葺一新的古麓山寺为一座仿唐宫殿工建筑群。山门采湖南地方建筑风格,作清代形制的牌楼,门上额书“古麓山寺”。前进为弥勒殿,系移置麓山景德寺清代旧构改建而成。中进的大雄宝殿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黄瓦石柱,颇具唐风。殿前两侧为斋堂、禅堂,形成较开阔的庭院。殿后拾级而上为藏金阁,因内供观音,故又称观音阁。观音阁系清代原构,建于1706年(康熙三十九年),为五间两檐硬山大殿,石拱门联“万亿香水海,百千日月光”,传为麓山寺创始人法崇禅师所撰。阁前有两棵罗汉松,相传为六朝所植,已迂千年,其中一棵因明代雷击后补栽。两松对立,虬枝交错,宛若关隘,故有“松关”之称,是千年古刹留下的唯一历史见证物。
  开福寺位于城北湘春门外2里,是我国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始建于927年(天成二年),最初这里佛法兴盛,住僧达千余人。北宋未年,开福寺周围分布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嘴洲、木鱼岭、祓禊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等16景,致使这里风景优美,别具特色。正如明代诗人李冕《开福寺》一诗所赞:
  “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春。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经元到明,开福寺的殿宇多次被焚,虽经当地官绅和高僧多次出资修复,但地域日小,昔日胜景多名存实亡。明未,开福寺屡遭兵乱,栋宇都化为灰烬,只有孤塔参天,乱荆披地,似欲随明运以终。1661年(顺治十七年)法号佛国的高僧募捐修复,总兵卜世龙大发愿心,倡首捐款,古寺遂又中兴。开福寺坐落的地方,有一山,名曰紫微,山旁有一湖,曰碧浪,故1806年(喜庆十一年)巡抚韩葑特为山门题联:“紫微栖凤,碧浪潜龙”,字体约二尺见方,苍劲有力。正中横额“古开福寺”系1891年(光绪十七年)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所题,古寺因此为之壮色不少。在清乾隆和喜庆年间,因火药爆炸,开福寺的主体建筑损坏十分严重,现存建筑是在基础上经1912年---1923年重修或改建的。至1952年和1980年两度修复,开福寺基本上恢复了清时旧貌。
  修葺一新的开福寺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雕塑精美,四柱三层牌坊式山门屏开于寺前,3米高的朱墙环抱于寺的周围。山门内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为放生池(原碧浪湖残部)、绿洲、前坪、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毗卢殿。东线为客堂、斋堂、摩尼所和紫微堂,西线为讲堂、禅堂、念佛堂。全寺的建筑布局紧凑规整,房舍全由曲廊连接,参差错落,颇有明清遗韵。
  清时修复或重建的著名寺庙,还有道林寺、泐潭寺、铁佛寺等,今虽故迹不存,当年都十分红火。
  道林寺位于岳麓书院左,始建于五代,盛于唐、宋,时与麓山寺齐名,并称为“湘西二寺”,明代时(约在1509年左右)为守道吴世忠所毁,其木石用来修岳麓书院。此后寺院废而不存,成了一片茺地。1658年(顺治十五年)禅宗僧人果如重建道林寺于故址,1750年(乾隆十五年)经住持僧福梁重修后,道林寺逐渐恢复了旧观,其后历年加修至光绪年间还较是完整,香火也还红盛,不知何因毁于民国。
  由于最初的佛寺是按照汉朝廷接待外宾的官署鸿胪寺布局建造的,还有不少达官贵人施舍现成的住宅为寺,因此,中国的佛寺建筑融进了府第和住宅的建筑形式,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长沙的寺庙建筑布局依照传统的建筑形式仍然采用的是中轴对称院落天井组合形式。寺院的正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以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之“三门解脱”。三门内第一重殿是天王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像两旁是四大天王像。殿后一个大院,东西两边为廊庑,以增加院子的对称感,在线上居中的一般为佛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此殿一般建造得十分高大,金碧辉煌,壮丽无比,中供释迦牟尼佛像,有的大殿内有佛像3尊,中为释迦牟尼,左边为药师佛,右边为弥勒佛,佛教认为这三尊佛掌握着人生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故称“三世佛”,均供奉于殿中。殿的东西侧列坐十八罗汉像。在这条长长的中轴线上,除大雄宝殿外,还有观音阁、毗卢殿等建筑,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宗教气氛。佛寺建筑的建筑形式,一般采用木构歇山,晚期的除主殿用单檐或重檐歇山外,其它多用硬山砖木结合,突出弓形封火山墙以及高大的牌楼式大门,且体量宏大,色彩绚丽,造型庄重,与一般民间建筑形成显著差别,成为庙宇的突出标志,充分体现了长沙寺庙建筑的特色。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4 08:37 , Processed in 0.1063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