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天人合一” 古宅重新

2008-10-9 23: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21|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书院建筑讲究风景环境的选址和经营,尤以山环水绕,清秀之地为最理想。所谓“山端正而出文才”,“水清纯,涓涓不息则百川学海无不可至”。故历代的书院建造者把“天人合一”视其苦苦追求的理想境界。
  位于宋代四大书院之冠的岳麓书院,始建于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千余年来,岳麓书院十分重视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营造,运用亭、台、阁、桥、坊等建筑,加强书院建筑群与外部环境间的协调,构成一定区域的标志特征,表现出清新、淡雅、自然、含蓄的格调,充分地反映了一种士文化的精神。书院建筑虽历经7次战火破杯,但屡毁屡兴,千年办学不断相沿发展,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典型的书院建筑群,成为湖湘文化历史发展的可贵见证和突出标志。
  1643年(崇祯十六年),岳麓书院毁于兵火,自1652年(顺治九年)恢复办学后,在此后的200多年时间内,书院的修建先后达数十次之多。其中较突出的为1668年(康熙七年)巡抚周召南的倡修。据周召南《重修岳麓书院记》载:重修后的岳麓书院计有“为堂者二:曰成德,曰静一,皆讲堂;为祠堂者二:曰崇道,尊师也,曰居子,报功也;为台者一,曰道乡,怀古迁客也;为亭者三:曰四箴,宝遗教也,曰拟兰,曰汲泉、临曲水、幕芳冽也。合而缭之以垣,凡二里许”,以及文庙等。使这一千年学府“复其壮观而坚浑雅丽数倍于前。”遗憾的是,这座刚刚“复其壮观”的恢宏建筑在1674年(康熙十三年)又毁于吴三桂之乱。直到十年后的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才由巡抚丁思孔再重修。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岳麓书院的院长们十分重视书院园林的建设和恢复。在院长罗典主院27年(1782-1808年)间,曾在院周隙地创“书院八景”,随后建风雩亭于饮马池,吹香亭于黉门池,赫曦台于大门前,爱晚亭于书院后,这些清新、淡雅的景点建筑既为麓山增色,又供师生游息论学,“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罗典的学生欧阳厚均亦主院27年(1818-1844年),他承其师志,捐资修建工程20多项,恢复古典建筑18处,先后创建三闾大夫祠(即屈子祠)、贾太傅祠、李中丞祠于院外(1796年)、濂溪祠于院内(1812年)、岳神庙于院后(1820年),并依尊卑顺序,调整专祠位置,使成现存书院后部布局形式。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湖南书院教学改革之风。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军之役,“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1868年(同治七年)巡抚刘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凡院之门堂斋舍,院内外及岳麓峰寺庙、殿、楼台亭阁。因旧制而修复者十之五,新建者十之二,或增或改者十之三,共费钱六万缗有奇。”从而形成了书院的最后规模。抗日战争中书院遭到破坏,抗战胜利后和建国后进行了多资修葺,在1982年进行了全面修复和部分重建后,基本保留了清时的旧貌,厅堂斋舍,轮廓依然。
  岳麓书院是一座坐西朝东,由门、堂、亭、台、楼、阁、轩、斋、祠、庙组成的古建筑群,现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这所世属罕见的“千年学府”其建筑的布局特点继承了中国建筑的传统,充分体现了“礼乐相成”的思想,即采取中轴对称,多重院落天井组合,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形式。中轴线上的建筑为头门、赫曦强、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前部左右吹香、风雩两亭立于池中;中部左右斋舍各成廊院,后部左侧为湘水校经堂及碑廊、专祠等,右侧为百泉轩园林及碑廊、后门、北海碑亭等。院左并列文庙,自成院落,有照壁、左右坊门、大成门、大成殿及两庑。整座建筑群依山麓地形,逐渐升高,隐没于林木山色之中,与麓山景色融成一体。浓荫覆地,格外幽静。清时书院四周辟有“八景”:花墩坐月、柳塘烟晓、碧沼观鱼、风和晚香、竹林冬翠、曲涧鸣泉、桃坞烘霞、桐荫别径。院门门额上的“岳麓书院”匾传为宋真宗御笔。二门对面有“实事求是”匾和“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联,为民初校长宾步程所书。讲堂正中挂有康熙御书“学达性天”匾和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嵌石刻“忠、孝、廉、节”四字,高约2.13米,宽1.41米,传为朱熹所书。堂前轩廊有1785年(乾隆二十二年)山长欧阳焕所书“整齐严肃”四字石刻,高1.67米,宽0.94米。整个书院装饰,显出一派斯文气息,令人肃然起敬。
  赫曦台是岳麓书院标志性建筑,位于书院大门前。台址原在岳麓山顶。1167年(乾道三年)朱熹莅湘会张论学,游山为诸景点命名,至山巅,题名“赫曦”,取日出光明炎盛之意。张遂筑台纪念,故名。后废。1528年(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在山顶重建,王守仁曾题诗:“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又废。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院长罗典在书院门前建“前台”。1821年(道光元年)欧阳厚均觅得赫曦台原碑,将“前台”改名为赫曦台,以存故迹。1808年(同治七年)重修。赫曦台师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清氏建筑,为湖南戏台建筑的典型形式。台呈凸形平面,前部一间单檐歇山与后部山间硬山结合,比例匀称庄重。卷棚檐口,弓形山墙,青瓦顶琉璃脊剪边等手法,为湖南清式典型风格。
  湖南书院建筑的杰出代表,除了千年学府的岳麓书院,还有位于妙高峰下, 岳麓书院遥遥相对的城南书院。城南书院原为僧寺。1746年(乾隆十一年)巡抚杨锡绂因为岳麓书院中隔湘江,应试的人动辄为风涛所阻,遂在天以阁下旧都司衙门旧址建筑书,讲堂斋舍,一如岳麓旧制,为续旧缘,始名城南书院。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巡抚左辅以天心阁下市廛喧嚣,不利研读,在妙高峰下觅得故址,复建城南书院,至道光年间,完全恢复旧观,仿原样复建的丽泽堂、书楼、蒙轩、月榭、卷云亭等城南十景和书斋、文昌阁、文庙、南轩祠一起散布于青山绿水之间,沉寂500年的城南书院又盛极一时,成为湖湘最大书院之一。虽旧时的繁华毁于1910年的灭顶大火,然在废墟中重建的文化园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因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此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前后长达7年而成为了令人景仰的革命圣地,从而为其悠久的历史续写了光辉的篇章。
  2000多年前的贾谊故宅,乃长沙千古名胜,历代文人墨客到长沙,无不到此凭吊。南朝时首建贾太傅祠,唐时毁。宋代复建贾谊祠,从宋至明又几度兴废,明前期此地已成兵营。1465年(成化元年)长沙太守钱澍赎回宅地,复建祠塑像纪祀贾谊 。1580年(万历八年)兵备道李天植在祠内增祀屈原,改为屈贾祠,祠中有一幅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出风入雅大文章”至今脍炙人口。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屈贾祠屡有修葺。1875年(光绪元年)粮道夏献云、巡抚王文韶择地另建屈祠于府学文昌阁左,此处仍为贾太傅祠。同时大兴土木,在贾祠后增建清湘别墅,内有怀中书屋、忠雅楼、大观楼、寻秋草堂、佩秋亭等典雅建筑,并叠石造池,构成一座曲槛迥阑,颇饶佳趣的园林建筑群。登楼远眺,麓山耸其侧,桔洲横其前,江山如画,令人流连忘返,正如门首对联所言:
  “古宅重新,看湘水天涯,依然三载栖迟地;苍生无恙,对夕阳秋草,正为诸君凭吊时。”
  这一庞大的纪念建筑群可惜毁于1938年的“文夕大火”。今贾太傅祠为长沙大火后重建,仅陋室一间,建筑面积56平方,砖木结构,青砖墙,小青瓦硬山顶,为一典型民居建筑。贾太傅祠素有“长沙最古的古迹”之誉,为满足国内外寻幽访古者之要求,一个修复贾太祠,建设贾谊馆的规划正在酝酿之中。
  “城东百尺倚崔嵬,迢递长安载土来,一片夕阳春树绿,慈鸟飞绕定王台。”
  两千多年来,定王台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所颂扬的地方,诗文歌赋,吟唱不绝。因杜甫有“茅斋定王城廓门”之诗句,以至有人把长沙城称之为定王城。宋时,在城南书院讲学的大儒朱熹和张曾以定王台为题进行唱和。朱熹吟之:
  “寂寞番君后,光华帝子来,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从知爽鸠东,幕作雍门哀。”
  张步其韵:
  “珍重南山路,驱赢几度来。未登乔岳顶,空说妙台高,晓雾层层敛,奇峰面面开。山间原自乐,泽畔不须哀。”
  从诗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依稀地感受到唐宋时期这里仍然风景秀丽,台榭犹存。到明清时,定王台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台上风烟自渺茫,台边草树倍凄凉。”“台榭已同湘水渺,孝思恒在岳峰头”是当时茺凉之景的真实写照。及至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创辟基址;1814年(喜庆十九年)长沙干士绅周廷茂等倡众捐资重修,四周砌石,增高台址,兴建楼阁,祭祀先贤,定王台才又再度成为“瞰敦万家”的名胜佳景。1879年(光绪五年)粮道夏献云就郡绅李兴谟等之请,重修定王台,使日渐茺芜的定王台更加焕然一新。当时头门横额刻有“汉藩古迹”四字,两旁石刻对联是集唐代李邕麓山寺碑的字句:“炎汉大宗,长沙清庙;带江千里,瞰郭万家。”入门砌有石阶,台上所建楼阁为殿祀定王之所,并复建有蓼园以存故迹。台侧得泉曰古涧泉,泉边为东涧草堂,在清池秀亭旁间植以花竹,风景殊胜,庭园典雅,不失为咏觞吊古之佳所。1904年,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在此诞生,虽定王台还是旧时模样,然殿祀定王的厅堂庙宇经“半中半西”式的改造,遂成了图书馆的藏书之地。1912年秋至1913年春,青年毛泽东曾在此坚持自学半年多,博览群书,丰富学识,为这千年古迹留下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佳话。可惜1938年的“文夕大火”,这座值得纪念的建筑被毁于一旦。1985年,长沙市图书馆在定王台原址落成,先驱胜迹由是而发扬光大。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0 15:33 , Processed in 0.0989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