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阛阓相望 街巷纵横

2008-10-9 23: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37|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明末清初的长沙城,因屡遭兵燹,城内极目萧条,居民所居不蔽风雨,所行车马不通。当焚烧吉王府的浓烟还在天空中飘荡,围剿吴三桂的吼声还在城头回响,勤劳勇敢的长沙人民即开始了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劳动。经过100多年的苦苦耕耘,长沙----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终于又从废墟中站起来了。到清嘉庆年间,长沙的城市建设已有相当的规模。此时城内一座座寺庙林立,一条条街巷纵横,那些金碧辉煌、气宇轩昂的衙门建筑从西向呈“7”字型排列市中,而灰瓦覆顶、平静祥和的民居、店铺则鳞次栉比的列于街巷左右,在天下士民工贾集于斯的竟日喧嚣中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许多老长沙至今都还记得一句俗话:“南门到北门,七里容三分。”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清前中期长沙城区的基本框架和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民国)。在废墟中重建的长沙城,其城池的范围在明的基础上没有再扩大,即东以今建湘路为界,南以今城南路、西湖路为界,西以今沿江大道为界,北以今湘春路为界,市区面积仅为4.5公里,较之汉初故城,城区面积仅扩大了两倍多。在7公里长城墙上,仍设城门9座,共有150余条东西向或南北向的大街纵横交错,构成了整个城市的骨架,其主要街道分布状况是:入黄道门经南正街、黄道街、红牌楼街、端履街、八角亭街、走马楼街、上坡子街、小四方塘至万寿街、南阳街与府正街相接;入德润门经西门正街、上坡子街、下坡子街、万寿街、拐红牌楼街至府正街;入驿步门经大西门正街、永丰仓、万寿街拐南阳街抵府正街;入潮宗门经潮宗街、清泰街拐贡院街到府正街;入湘春门经长春街(后为北正街)、清泰街、贡院街到府正街;入小吴门经小吴门正街、正东街、贡院街拐院正街达府正街;入浏阳门经浏阳门正街经赵家坪、落星田、入小吴门正街抵府正街,人而使9座城门的主要大街路路通向长沙府。此外,还有郭家巷、胡家巷、金线巷、木牌楼、兴隆巷、新安巷、吉祥巷、学宫巷等为数众多的小街小巷,与城区的正街宽窄相连,构成古城长沙四通入达、形如蛛网的街巷风貌。
  因明时吉王府规模宏大,盘踞全城中央,致使南北交通受阻,市内没有一条横贯全城南北的大街,只有一条从小吴门入经正东街、贡院街、小东街拐至福星街至潮宗门的大街,和另一条从浏阳门入经浏阳门正街、黄花园拐吉庆街至东茅巷、育婴街达红牌楼进坡子街、西门正街出德润门的大街,勉强贯穿市区东西,在圜(城墙) (城门)相望、街巷纵横的繁华市景中,以东牌楼、西牌楼、八角亭命名的街巷使人依稀可寻找到明吉王府昔日的风采,而通泰街、营盘街、马王街、荷花池、落星田、里仁坡等浸透着历史印痕的古街古巷,则好象执着地在那里述说着千百年来古城长沙的传说与沧桑。
  因长沙地处富饶的湘江下游河谷平原,位于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之道的湘江穿城而过,秀美的浏阳河、捞刀河蜿蜒曲折从城区的东北部汇入湘江,使这座以水运为主的古代都城得舟楫之便,南来北往的大宗商品如粮食、茶叶、苎麻等源源集中在沿江地段,故在沿江岸一带兴建的福兴街、西长街、太平街、福胜街成为了十分繁华的商业街道。随着城区的扩展,商业的盛荣,以集中经销农贸产品、土特产品、日杂百货等某一商品为主行业的街道日渐增多,从西向东形成了数十条商业街市,成为清至民国长沙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如粮行、米厂集中在潮宗门一带;油盐花纱号多设大西门;鞭炮土布庄分布在太平街;上街采购绸布、百货可径直走向八角亭、司门口;买书可到南阳街;从下坡子街往上走有药材、钱铺、首饰店;老照壁全街是制纸伞业;木制家具业高档的在新坡子街,中档的在皇仓街,低档的在藩城堤。此外还有伏龙池的木屐,青石桥的糕饼,西牌楼的夏布,东牌楼的蚊烟,箭道巷的寿服,寿星街的棺材等不一而足。这些宽度最多不足5米的商业街市,车水马龙,商贾云集,行人如潮,顾客如流。每至秋冬,淮商载盐而来,载米而去;而江苏、陕西、江西、粤省之客商,以贩卖皮币金玉为主,在此列肆盈廛;至于货毡皮之西陕北客,货陵罗古玩之苏杭南客,更是比比皆是,繁华垄断,盛极一时。
  清时,长沙城区主要街巷的路面是用麻石铺砌的,据史料记载,麻石铺路始于清雍正(1723-1736)年间,至清初年(1875年左右)无论大街小巷,均满铺麻石,供人、夫、轿、马通行,被时人称之为麻石街。这些麻石均取自于湘江下游的丁字湾。这里素有“花岗石之乡”的称誉,其花岗石的开采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省内外许多著名的墙庙、碑塔所用石料,大多取材于此。长沙市区用于铺路的麻石均被凿成长条形,朝天的一面十分光滑平整,朝下的一面则任其粗糙。当时长沙街巷两边的下水道都是土质明沟,不设管道,长条形的麻石根据街巷的宽窄,一般按中间横排,两侧直铺的形状,顺路势铺压在土路及侧沿的明沟上,有的虽绵延数里,仍十分整齐平坦,与街两边鳞次的店铺映衬在一起,显得十分古拙质朴。每逢大雨,素雅的街面被冲洗得干干净净,赤脚走在冰凉的麻石路面上,那种舒适恬逸之感,恐怕今人已难以体会得到了。因麻石路面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交通运输事业的需要,从19世纪20年代始,长沙市政当局即开始实行路面改造计划,用砂石路面逐渐取代麻石路面,但进展十分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沙市政建设跨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将长沙市区所有街巷的麻石路面改造成三合土或水泥结构路面的规划者才得以全部实施,到20世纪60年代未期,麻石路面的改造计划全部完成,仅剩下潮宗街、金线街、小东茅巷等5条麻石路面作为长沙市城市建设阶段性发展的历史见证物而被永久地保留下来,如果有心之人能寻觅漫步在潮宗街、金线街那已凹凸不平的麻石小路上,捕捉长沙城区的历史遗风倒别有一番风味。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17:29 , Processed in 0.1057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