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湘旅游胜地的形成

2008-10-9 23: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65|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湖湘大地是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区域,古代早有“自古潇湘清绝地”的美誉,加上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累,更丰富了它自身的底蕴。它除了拥有象岳麓山、洞庭湖、君山、岳阳楼、南岳衡山、九嶷山、汨罗江等等众多的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外,还有无数正在开发或有待开发的风景胜地,随着岁月的更迭,逐个展现于社会。
  旅游胜地的形成是个多因素的问题。自汉以来,长沙一直在湖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楚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大宝库中,以其独特、绚丽的色彩吸引着人们对它的了解和探讨。长沙正因为是荆楚地区的重镇,古代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在长沙或为官吏,或为迁客,他们的各种活动都赋予了这个城市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其中首先当推“屈贾之乡”的概念的形成。伟大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屈原和贾谊都是因为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得不到实现,屈原逐放沅湘,贾谊贬谪长沙,因而引起后人的悲愤与同情,常常将屈贾的遭遇联想在一起,而誉长沙为屈贾之乡。凡到过长沙的都要前往贾故宅凭吊。如杜甫诗“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李商隐诗“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等。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诗更为后人传诵: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寞江山正摇落,怜君何事到天涯。”
  汉代以来的长沙人文历史极为丰富。有长沙定王刘发出自于对母亲的怀念,在长沙筑望母台、建蓼园的故事;东汉末长沙太守孙坚率长沙子弟北上大破董卓的故事;东汉末医圣张仲景在长沙任太守医治伤寒的故事;东晋时都督八州军事的长沙郡公陶侃,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以励志勤力,提倡惜分阴的故事,以及唐代药圣孙思邈隐居浏阳洗药炼丹的故事等,不胜枚举。
  除了人文的优胜以外,长沙有特色的秀山丽水,也具备了完美的旅游资源。唐杜荀鹤《冬末同友人泛潇湘》诗云: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归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这首诗把他泛舟湘江的体验如实道出,发出“最多吟兴是潇湘”的感慨,并拟将其新作带回京城,以飨友人。杜甫的《岳麓道林二寺行》,对两座久负盛名的寺院描绘得恰到好处: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塔级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宋化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
  岳麓、道林二寺同座落在风景如画的岳麓山,致使慕名往游的杜甫兴致盎然,写出了如此脍灸人口的长篇佳作。
  根据文献记载,从长沙城南经古渡口朱张渡,过桔子洲,登湘江彼岸,游览名山寺庙,是一条古老的旅游线。桔洲在唐时早已因盛产桔子闻名于世,齐已《谢桔洲人寄桔》诗:
  “洞庭栽种似潇湘,绿绕人家带夕阳。霜露蒸千树熟,浪围风憾一洲香。洪崖遗后名何远,陆续怀来事更长。藏贮待供宾客好,石榴宜称映丹光。”
  游览桔洲再乘船至牌楼口登岸,《荆州记》说:“自湘西古渡登岸,夹径乔松,泉涧盘绕,诸峰叠翠,下瞰湘江。”然后经清风峡、半山亭到岳麓寺,再上便抵达云麓峰顶。村荀鹤《题岳麓寺》一诗把这座名山,可说是写得更加淋漓尽致:
  “一簇簇江山,江山胜此难。觅人来画取,到处得吟看。鹤隐松声静,鱼沉槛影寒。自知心未了,闲话亦多端。”
  在唐代,除上述旅游线路外,另还有一条旅游线,即是洞阳山、鹅羊山线路。唐代诗文世匠刘长卿、韩愈均曾在此留下过足迹。洞阳山即黑糜峰,在长沙县北30公里处。山上有洞阳寺和黑糜峰八景,刘长卿留有赞美此山的诗句:
  “旧日仙成处,荒林客到稀。白云将犬去,芳草任人归。空谷无行径,深山少落晖。桃源几家住,谁为款荆扉。”
  由山下循120级石阶而上,可到唐代始建的洞阳寺,明代称黑糜古刹,清同治年间石室犹存,其石梁、石柱、榫缝弥合,俨然天成,建筑十分古朴。刹侧古井,泉水清澈甘冽,四季不竭,松杉郁茂,满山葱笼,予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鹅羊山,亦在长沙县北20公里处,因山多奇石或距或立,远望如鹅如羊,故以其形得名。山顶有古寺观,亦有八景,与洞阳山同为道家福地。宋人毕田有“云中鸡犬仙应远,山下鹅羊石转顽”之句,述其胜概。因其滨临湘江,下有旋潭,每当洪水暴涨,旋涡激浪,撞击石壁,飞珠迸玉,景色十分壮观。
  游历山水名胜,对史迹的怀古、凭吊,当然不仅是名人独好为之,名人的游历固然留下难以抹去的印痕,但必须还有慕名而至的游人的足履,有社会的公认,旅游胜地的名声才能扬之更远更长久。杜甫在《清明二首》的第二首诗中史诗般地记述了长沙人民清明节踏青,趁着这一天去游览名山古寺的盛况:
  “若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出。”
  到了宋代,人们已不满足佛寺和书院园林的观感,于是出现了招徕游人的景观。“潇湘八景”便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代表。随着“潇湘八景”的出现,使后世对潇水、湘水一带诗画般的山水景观产生了神往。世传“潇湘八景”有:潇湘夜景、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洞庭秋月、平沙落雁、江天暮雪。潭州境内即有江天暮雪、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景。如江天暮雪为潇湘八景之一,即泛指湘江桔洲冬雪晚景,宋米芾曾为之题词颂之:
  “岁暮江空,风寒冰结。冯夷剪冰,乱飘洒雪。浩歌者谁,一蓬载月。独钓寒潭,以寄清绝。”
  元代著名诗人和史学家揭奚斯《江天暮雪》诗更形象地刻划出了桔洲清绝的冬雪晚景:
  “孤舟三日往,不见有人家。纷纷竹篱处,都恐是梅花。”
  1056-1063年(宋嘉中叶)间,为欣赏潇湘八景,曾在大西门(即今湘江大桥桥东引桥附近)建有八景台,并请名家绘有八景图陈列其中。《天下一统志》说:“八景台,在府城西。嘉中叶,宋迪因作八景图,僧慧洪赋诗,更名‘八境’。然宋米芾在《潇湘八景图诗跋尾》中说:“余购得李营邱画八景图,拜石余闻,逐景撰述,主人以当卧游,对客即如携眺。”由此可知,八景图在宋时已有两幅。这两幅八景图虽有先后,但均真实地描绘了“洞庭南来,浩淼沉碧,叠嶂层崖,绵亘千里。际之以天宇之虚碧,杂以烟云之吞吐,风帆沙鸟,出波往来,水林竹云,映带左右,朝昏之气不同,四时之景不一”的潇湘大观,更兼著名书法家米芾配有八景诗和序,于是潇湘八景的名声更大,传之海内,长盛不衰,至元代,高台依旧,盛景犹存。欧阳玄《登八景台》诗云:
  “山几重兮水几重,晴岚夕照有归鸿。潇湘八景丹青画,尽在高台指顾中。”
  直到明代,潇湘八景仍吸引着不少文人雅士,连从未到过湖南的名臣于谦都颇是神往,其《壁间画潇湘八景》诗云:
  “烟寺微茫几杵钟,渔村斜映夕阳红。平少落雁迷残霭,远浦归帆趁便风。山市晴岚孤屿断,江天欲雪暮云同。洞庭月色潇湘雨,想象阴晴似梦中。”
  宋代长沙旅游胜地的人流盛况,我们从张祁《渡湘江》一诗中亦可见端倪:
  “春过潇湘渡,真观八景图。云藏岳麓寺,江入洞庭湖。晴日花争发,丰年酒易沽。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
  这种像京城一样繁华热闹的壮观场面,实在不减唐时杜甫所描写的“长沙千人万出”的场景。
  到了元代,济应禅师在桔洲建水陆寺(即江神庙),寺后有拱级楼,乃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处。《图书集成.职方典》云:拱极楼“在水陆寺后,约高七八十尺,西瞻岳麓,俯瞰潭流,草树参差,鸥鸟映发,若出若没,亦近亦远,风纹霞绮,月炼烟鬟,清光奔会,自然移情。古有联云:‘拱级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潇湘江上有渔歌。’洵快境也......”拱极楼景点恰在古渡口游览线上,可视为这条旅游线路上的补充和完美。 
  唐代就已具备和形成的旅游名胜,发展到宋元,更增添了异彩。宋代书院的创立是历史的一大推进,尤其长沙境内书院的迅速发展和朱熹,张在岳麓、城南的讲学,传道统,兴教育,这一切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长沙被天下誉为“潇湘洙泗”,以湖南和孔子的家乡山东相提并论,视为文化奥区和学术思想的源泉。从而四海之内求学者及慕名游览观光者纷至沓来。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18:21 , Processed in 0.0928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