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书院建筑的兴起和发展

2008-10-9 23: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34|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唐末五代,“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官学一蹶不振。在宋统一以后,文风日起,士子们读书的愿望十分强烈。一些名人学者和地方官吏遂私自筹资办起了授徒开馆的院所,于是书院这一封建社会的学府因适应和满足了社会的要求在兴起后很快就得到迅速发展。
  书院是继先秦私学、两汉精舍之后的又一种私学组织,它继承了古代私学的传统和特色,同时也汲取了佛教寺庙讲经说法和官办学校的一些长处,因此在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由于书院皆为名儒读书讲学之所,故其或以人名命名,或以地名命名。设置的地点,多择山林名胜之处,因其环境宁静,景色秀丽,其清颖之气,足发圣贤玄奥,以利澄心治学。因此有人说书院受了禅林精舍的影响。大理学家朱熹在《石鼓书院记》中就说过他的观点“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胜地,立清舍,以为群讲习之所。”其建筑既具学府之精髓,亦有园林特色。
  宋代,湖南地方书院的建设十分兴盛。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记载,宋代湖南共有51所书院,仅次于江西、浙江两省,名列第三。而湖南又以长沙、衡山、醴陵、平江、茶陵为多,尤以长沙为最。
  长沙的书院首推岳麓,岳麓书院为潭州太守朱洞始创于976年(开宝九年),初设讲堂5间、斋舍52间,后经州守李允则扩建,“外敝门屋,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象,画七十二贤....”,还辟水田“供春秋之祀典”,形成讲学、藏书、供祀三结合的基本规制。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周式任岳麓书院山长,他“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学生数百。3年后,宋真宗赵恒召见,拜周式为国子临主簿,留宫中讲学,周式坚持回岳麓执教。真宗为其所动,赐内府书籍及“岳麓书院”题额。岳麓书院一时称闻天下,“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北宋时期长沙城市的南半部从长沙县划分出来,设置善化县,这“善化”之名据说也因书院之盛,取意于“彬彬向善,倡化邑人”而得名。
  南宋之初,岳麓书院遭到战火的严重破坏,1165年(南宋乾道元年),潭洲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刘珙因旧址复建,恢复了原有规划,并增山斋于堂北,为山长居,置风雩亭于院南,供门人游息;同时辟濯缨池、咏归桥、梅柳堤、船斋、浮桥等于江岸,扩大了风景环境建设。时由理学家张主院,岳麓书院从此成了湖湘学派的基地。大理学家朱熹闻张深明孔孟学说精义,传播道学,颇负盛名,曾于1167年(乾道三年)自福建来长沙访张,留止长沙两月,于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两处讲学。“士子振振向往以千数,时称潭州为邹鲁”。
  1194年(绍熙五年),也就是相隔了27年之后,朱熹以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的重任,第二次来到长沙。朱熹在任期间,十分重视岳麓书院的规制与建设,将书院斋舍“更建于爽之地”,使之“规制一新”。扩建后的岳麓书院“前有宣圣殿五间,殿前引泉作泮池;其列屋殆百间,其南为风雩亭;殿后堂室二层各七间,西庑亦如之。其外门距书院二里许”,院后建百泉轩于曲水之上,下为濯缨池。院旁的岳麓山上建有道中庸亭、极高明亭,天马山上建有翠微亭,均为朱熹所题额。书院规模再次扩大。
  长沙城南的妙高峰,面临湘江,风光秀丽,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抗金名将张浚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职衔出使潭州,当时张随父从浙江来到潭州,寓居城南妙高峰下。张闻衡阳名士胡五峰学问渊博,便从长沙到衡山听其讲学。学成返潭后,邀集学者相与讲习,在自己的寓所创建了城南书院,其父张浚为之亲题“城南书院”匾额。当时书院的规模颇大,有屋宇31所,基地园土26处,并有监院、讲堂、书房六斋。城南书院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间或议论时政,并非士子肄业之所。但由于它对湖南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成为“昔贤过化之地,兰芷升庭,杞梓入室,则又湘中子弟争来讲学之区。”南宋灭亡,张离去,城南书院门庭冷落,轩堂亭榭逐渐荒废。明代无名氏有《登城南书院旧址》一诗:“步进书院门,侧足无行径,垣墙皆塌毁,荆棘满墙边....”,真切地描绘了城南书院今非昔比的荒凉景象。直至清朝雍正年间,城南书院才又重新抖擞精神,成为长沙屈指可数的文化园地之一。
  宋、元、明时期,长沙地区还有一些规模大小不等的书院建筑:
湘西书院,在长沙湘江西岸。潭州知州李允则于1001年(咸平四年)扩建岳麓书院后,又请允在湘江西岸增设湘西书院。以后,潭州州学重建,湘西书院又和州学、岳麓书院一起联为“潭州三学”。明《岳麓志》云:“宋潭士目居学读书为重,岳麓书院外,于湘江西岸复建湘西书院,州学生月试积分高等,升湘西书院生;又积分高等,升岳麓书院生,潭人号为三学生。”由于书院成绩卓著,影响很大,当时即被纳入“潭州三学”的官学体系之中。
  谷书院,明吉藩建,故又称吉藩书院,位于旧府治后寿山庙巷(今三府坪一带)。从明代著名学者黄学谦所题“谷书院四咏”中所载的:八卦楼、夏云亭、秋桂杆、凝冬亭来看,其书院建筑规模应该很大,可惜史料所载十分有限,不能一一述知。
  惜阴书院,《府志》云:“在南门外灵官渡左,旧为陶(侃)公祠。”1525年(明嘉靖四年)知县吕廷爵就陶公祠建立惜阴书院。“惜阴”二字出于陶侃“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一语。初时书院规模甚小,不久荒废。1563年知府蒋宏德再将陶公祠完全改建为书院。改建后的书院,前为明道堂,建亭于中,曰洗心;两旁有池,曰禁蛙,取南轩城南故事;中建祠祀陶公,后建聚英楼,楼后有广仁堂,堂左右隙地分翼建号舍60间,以供诸生栖息,堂后又有望岳楼,其建筑八面玲珑,登楼可眺望湘水;楼前为望岳亭,左右有田数丘、塘数亩,不仅颇具书院规模,而且风景十分优美。
  另外县区境内,还建有东冈书院和乔江书院。东冈书院在县东20里,因元中书左丞相许有壬之父号东冈,有壬常读书于此而得名,清刘正钧有《榔梨江望东冈书院故址》诗。乔江书院在县北90里乔口镇,因邑人黄澹设义学于此而得名。
  书院建筑是湖南传统建筑中一种典雅的文人建筑的新类型,在讲到宋元书院在长沙的发展情况的同时,我们不容忽视书院建筑中的一个类别,即书院园林。园林是一个笼统的名称,但它从属于某个范畴,却有其不同的特点。园林从属于书院,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书院是儒学之林,是治学育人、文人学者聚集的所在。而书院环境优美宁静,以陶冶性灵,清静潜修,故其址除设于文物荟萃之区,大抵皆择于山水秀丽之地。基于这个前提,书院的园林建筑,就有别于宫苑、寺院、府署、第宅园林。书院园林的格调皆崇尚自然,取景于自然,不求雕饰和华丽,讲求宁静、清幽、雅淡。其次,所布局的景点多有命名,并富含诗的意境,有的还有诗人吟咏之作,文人气息十分浓郁。
  如岳麓书院经朱张两人以诗一般的构思,进行营建和规划,不仅完善了书院建筑的规模,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园林的意境,成为书院园林建筑的典范。
  沿岳麓书院拾级而上的爱晚亭侧幽壑中,有一条自白鹤泉直流而下的深涧,两旁幽兰茂密,四季逸香,朱熹称之为“兰涧”,并吟诗咏之: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岁竟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张和诗咏之:
  “芝兰北涧侧,涧曲风纤余。愿言直根因,芬芳长慰予。”
  “石濑”是兰涧中石块间湍急之水,因泉流触石有声,故名。
  张诗:
  “流泉自清泻,触石短长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
  朱熹诗:
  “疏此竹下渠,漱彼涧中石。暮馆绕寒声,秋空动澄碧。”
  “柳堤”是岳麓山下牌楼口两旁的河堤,滨江约4里,因堤上广植垂柳而名。 朱熹诗:
  “法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薰风拂面凉。”
  张诗:
  “前年种垂柳,已复如许长。长条莫攀折,留待映沧浪。”
  位于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在张的精心创意与规划下,其典型的书院园林建筑除了丽泽堂、书楼、蒙轩、月榭、卷云亭等楼台堂榭之胜,更有绿竹成荫的琮谷、高邱层观的南阜、一池如碧的纳湖,纳湖中更置听雨舫与采菱舟藉资点缀,张 称之为城南十景。
  张《南轩诗集》中《同严庆胄游城南书院兼赠别》一诗,把城南书院幽美的读书环境,刻画得十分生动,令人神往:
  “炎暑盛三伏,驾言得清游。城南才里许,便有山林幽。崇莲炫平堤,修竹缘高邱。言兹闵雨农,亦有清泉流。举网鲜可食,汲井瓜自浮。丝桐发妙音,更觉风飕飕。喜无举世累,独有讲学忧。逮子闲暇日,微言要穷搜。譬彼治田者,敏勉在勿休。但勤功,勿作刈获谋。虽云千里别,岂无置书邮。祝子时嗣音,慰我日之秋。”
  朱熹来访,常与张留连往返于十景之中,举怀痛饮,吟诗唱和,“谈名胜之遗迹,溯先贤之教思,莫不留连慨慕,...可见先贤之泽流波无穷。”一时从游之士,请业问难至千余人,弦诵之声洋溢衡峰湘水,城南书院以其优美的学习环境和新兴的学术思想造就人材之业迹斑斑可考。
  谷书院虽建筑在城内,但也十分注重利用自然环境特色,开创其文化景观,我们可从黄学谦所咏之谷书院四景诗,推断其独具匠心的书院园林风格:
  八卦楼“绀宇天高十二栋,羲皇坐下小浮丘,交加槛影花开昼,零乱松风竹外秋。眼底乾坤清啸响,胸中龙马赤文收,烟笼高阁燃藜照,一卷元经手自雠。”
  夏云亭“界逼清凉物外幽,奇峰月月水光浮,池边载马人同筒,濠上观鱼我亦用,笑倒玉山移枕簟,却勾冰月到沧州,深怀此日倾可朔,帘卷香云拂玉钩。”
  秋桂轩“江天淼淼正高,桂影平吞月一轮,波晁朱轩云气白,湿含仙蕊露华匀,槎回尚带银河声,香满疑分兔苑春,倒履八分方外客,淮南秋兴小山邻。”
  凝冬亭“冉冉流霜星忽移,梅花开早菊花迟,幽亭叠石凝空翠,古树敲冰耐晚枝,九乳钟声和夜唱,三更檀火半新诗,东平自有千秋乐,寒逐光风春又随。”
  长沙书院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的表现,也不同于私家园林喧闹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9 08:20 , Processed in 0.46869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