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园林建筑的定格和发展

2008-10-9 22:5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96|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园林的兴起和发展,是城市整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兴起于汉代的长沙城市园林到唐代已基本定格,并得以发展。
  唐代长沙城内第一个见于史册的府第园林是戴氏堂。戴氏堂的主人名戴简,长沙人,于元和年间任潭州刺史,在官3年。深感为官之艰难,“而志不愿仕。”为颐养天年,他把长沙城内东南角的一大片荒芜土地加以改造建设,通过疏理水渠,清洁水源,柯劈杂乱,终于整理出一个幽雅的境地,使之成为可供观游的静憩之所。其时,正值文坛大家柳宗元贬永州过长沙,戴氏延至府上,宴请之间,得有《潭州东池戴氏堂记》之作。
  在柳宗元的笔下,“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的戴氏堂,“丘陵林麓距其涯,坻岛洲渚交其中,岸之突而出者,不萦之若缺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在这片水因山而盛,山因水而奇的人间仙境,“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阔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灿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戴氏堂的园林建筑对长沙的城市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是他把城内东南的大片荒芜地改造成园林,使之具有可利用的价值。其次,戴氏堂的构筑不同于一般园林,不求华饰,偏于淡雅,这也许与戴氏在仕途上的挫折有很大关系,使园苑潜在地含着一种文人的气息。这种造园的风格,仍然是魏晋时期崇尚自然的承袭。
  唐代潭州有名的园林还有东池。戴氏堂纯属私家园林。而东池是官府接待和宴客观游的场所。东池的位置大抵在古稻田一带的大片地域,南与戴氏堂毗邻,北达凤凰山界定王台附近。
  东池为潭州刺史杨凭所创。杨凭,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北)人,唐大历中登第,802年(唐贞元十八年)以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出使湖南。唐代文学家符载写的一篇《长沙东池记》,为我们研究了解东池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据符载所记,东池所处之地,建园之前土地坚硬而瘠薄,虽有隙田数百亩,却“不产嘉谷”,长满了茂密的席子草和稗草。凸凹不平的低湿之地,溪水横流,灌木丛生,愈显其荒凉。当时的长沙,为潭州一大郡,“江山亘千里,道途控百蛮粤,有主人焉,有大宾焉,浑浑四来,击楫摩轩,主人苟不以享宴观游而礼之者”。为建设此一处供官府接待宾客进行宴饮游玩的场所,杨刺史将城东的一大片荒凉的土地“以重价而求之”,“相地形,凿水路,掘卑湿,筑高峰,尽东其势,停深注浅”,经过一番修筑治理后,一派“平澄无边,天空镜明;一来窥临,百骸以清;江湖思远,著人襟灵东池”的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
  “右有青莲梵宇,万构,朱甍宝刹,错落清昼。左有灌木丛林,阴蔼芊眠,不究幽深,四时苍然;柯叶吟风,声落哀弦。自北徂南,邈悠悠;鹳鹜凫,差池淹流;太阳晨曦,金波暝浮,气象诡怪,恍惚瀛洲。湘西有山,黛色沉沉;或时无风,影堕池心。”
  根据东池的位置判断,其右边正是定王庙宇的所在,因此文中便有了“青莲梵宇”、“朱甍宝刹”的写实;而“湘西有山”指的是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唐代长沙园林的营造者,当时就已经注意到了“借景”的手法。应该说它是园林艺术上的妙用,是一个突破。象梵宇、西山这样的外景非旦无须再建,更不可搬移,赊来借取为无需投资的景观。所以园林艺术,只要运用得好,往往是造景不如借景。其左边的灌木丛林,茂密而光色鲜明,自有一种苍然幽深之感,同样也属借景。这些借来之景与东池内部已有的泉池、树木、小桥、流水等经人工进行园林技术处理的景相结合,获得了一种令人想象不到的艺术效果。
  至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将长沙作为其国都,马氏父子在此更是大兴土木,建有会春园、文昭园、葵园、明月圃、小瀛洲等一批大小园林,把古代园林建筑艺术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07:51 , Processed in 0.0895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