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壬戌学制”和长沙近代教育体制的完善

2008-10-9 22:3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05|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教育改革的深入,原有的“壬子癸丑学制”已经不能适应形势。于是,又有了1922年的“壬戌学制”。 
  学制改革的建议首先是由湖南省教育会提出来的。1915年,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下届年会。会上,符定一等代表湖南教育会提出了改革学制的建议。此后几届年会都讨论了改革学制问题。1922年(农历壬戌年),在济南举行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上,终于通过了新的学制,并由北洋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在全国施行。
  “壬戌学制”规定:初等教育为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为4年,是义务教育,高级为2年。中等教育为6年,初高级各3年。其中初级中学为普通教育;高级中学为分科制,有普通、农、工、商、师范、农事等科,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与初、高级中学并列的师范学校为6年,可单设2—3年后实行分组选修制。高等教育有专门学校和大学校和大学院。专门学校修业3年,为专修制;大学校修业3—4年,采取选科制;大学院为大学毕业或有同等学历者的研究所。
  “壬戌学制”提出了7条标准作为学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即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从这些原则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后各种资产阶级教育思潮如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的影响。 
  1928年在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对“壬成学制”进行了一些修正。从此,中华民国的学制基本上固定下来。
  “壬戌学制”后,长沙各中小学普遍实行新学制,近代教育的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30年代以后,湘省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复苏,发展教育有了更有利的条件。从1932年到1943年,朱经农出任湖南省教育厅长,对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朱经农为浙江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当过上海市教育局长和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朱经农在湖南10年,积极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公私立中学,使湘省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长沙作为省会则是得益最大的地区之一。
  长沙小学教育发展最快。1925年,市区共有小学95所,在籍学生为1.08万人,教职员为642人。以后多次推行义务教育制。特别是1935年,省教育厅在长沙市和长沙县分别开设城市和乡村两个义务教育实验区,以刘寿棋为实验区主任。实验区设立一年制或二年制短期小学;作为各县实施短期义务教育的模范。但这一实验到1938年日寇犯湘时停办。1939年,长沙又推行义务教育制。同时从1940年开始实施“国民教育计划”,将原高级小学和完全小学改为中心小学,原初级小学改为保国民小学。原则上城市每区设中心小学l一3所,乡村每乡镇设中心小学l所;城市和乡镇每保都设保国民小学 l所。到1949年上半年,仅长沙市区和城郊就有小学168所,其中中心小学19所,保国民小学69所,私立小学80所。全市在籍小学生为2.85万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0.82%;教职员为1216人。
  中学教育也有一定发展。1925年,长沙地区有中学37所(其中公立中学3所),在校学生约有8254人。此后,私立中学得到较快发展。到1949年上半年,长沙地区有中学47所,其中公立2所,其余45所均为私立中学。中学生总数约为l1000人左右,私立中学占。90%以上。因此,当时舆论认为,长沙“私立学校之发达,居全国第一”。
  中等师范教育方面,除原有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和长沙师范外,1924年,徐特立又创立了长沙女子师范(1926年并入长沙师范)。另外还有一些私立师范学校。由于“壬戌学制”规定高中可设师范科,很多公私立中学都设有师范部。而由于经费困难,1927年,省立第一师范并入省立一中,第一女子师范改为省立二中。到1929年,第一师范重新恢复。1934年,省教育厅规定师范学校不得由私人或私法人办理,所有私立师范班(校)不再存在。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根据“壬戌学制”和“戊辰学制”的规定,高中和初中都可以办职业教育。因此,很多中学设有职业班或干脆改为职业学校。1931年,经按《湖南省整理职业学校办法》审定,设在长沙的职业学校有14所。1949年上半年,长沙有各类职业学校17所,其中公立2所,私立15所。
   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曲折。辛亥革命后,长沙先后创办公私立高等学校12所,到1926年前,大部分大学停办或调整合并。1926年,湖南大学组建。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长沙仅存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和群治农商专科学校等三所高等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外地大学大量迁长沙。但1938年日寇侵逼长沙,不仅外地迁长学校相继迁出,长沙各高校也先后外迁。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相继迁返。到1949年上半年,长沙有国立湖南大学、国立湘雅医学院、省立克强学院、私立民国大学、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等5所高等院校。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教育纪胜》,郑佳明/主编,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5 20:19 , Processed in 0.1055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