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世纪之初的长沙新书社与新报刊

2008-10-9 20: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57|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历史进入20世纪后,长沙出现大批现代书社和现代报刊,它成为世纪初长沙最显著的新文化现象之一。
  追根溯源,长沙的现代出版业萌芽于维新时期,当时有新学、实学、强亚、广益、学战等刻印销售新式书籍的书局,只是规模都还较小。1903年,长沙出现了一家集益书社(后改名集益图书公司),它经销上海出版的新书和售卖教学仪器;稍后,长沙群治图书公司(后改组为集成图书公司)创办,经营各学堂所迫切需要的讲义,并出售各种书籍。这两家公司规模较大,开业时间较长,因此人们认为是“湖南创办新书业之始基”。1909年,又有一家私营出版机构长沙宏文图书社开业,它起始专营石印书籍,1914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参加者有方维真、徐特立、黎锦熙等,社内设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先后编译出版图书30多种,以后由于业务清淡,改组为新记宏文印刷社,专营印刷,不再出版图书。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长沙成立了湖南图书编译局,编译出版了一批教学用书,都是当时推行新式初等教育迫切需要的书,2年后它并人湖南官书报局,1917年关闭。与此同时,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广益书局、锦章书局等几家大书局先后来长沙设立了分局,从而使大批上海等地出版的新式图书传入湖南,对湖南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前后,随社会思想文化界的空前活跃,许多长沙人士独资或集资开办书店,其中以健康书社和文化书社最具特色。健康书社由长沙文化教育界的著名人士黄醒创办,开始以经营销售体育书刊为主,同时兼营社会科学书刊和文艺书刊。1923年扩大营业,增加图书出版业务。次年书社再度扩充,改名湖南印书馆。
  文化书社创办的目的是传播新文化,它在长沙各报刊上登载的《书社发起缘由》中指出当时的湖南还没有真正的新文化,表示自己愿意用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文化书社的成员有方维夏、仇鳌、朱剑凡、易培基等36人,推易礼容、彭璜、毛泽东3人为筹备员,易礼容为临时经理。1920年9月9日,文化书社正式开始营业,半年内即先后与省内外六七十家单位发生往关系,以后还逐渐扩大。中间联系业务最多的有广东新青年社、上海泰东书局、亚东图书馆、北京大学出版部、北京晨报社、武昌利群书社……等。文化书社还在浏阳、宁乡、平江、宝庆(今邵阳)、衡阳、武冈、溆浦等地设立了分社;在长沙城内的第一师范、一师附小、楚怡、修业学校成立了贩卖部。书社开办之初就销售160多种书籍,40多种杂志,3种报纸,且售量很大。其中,凡新文化运动中全国最著名的报刊如《新青年》、《少年中国》等都包括在内,书籍中大部分是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著作,杜威的五大讲演集销售额占据首位,反映出湖南知识分子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广被购售的《新俄国之研究》、《劳农政府与中国》,反映了人们对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关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资本论入门》占书籍售量第二,达200本,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劳动界》周刊位据期刊销量第一,竟达5000本,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并为共产党组织的创立准备了思想文化的条件,这是文化书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五·四”前后,湖南是全国新书籍销行最多的省份,这与文化书社的努力有相当关系。 
  民国初年,随清王朝封建专制政体的垮台,各类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最著名或最有特色的有:
  《长沙日报》,原为清末湖南地方官报。湖南光复后被革命党人接收,成为同盟会在湖南的机关报,傅熊湘任总编辑,面貌一新,很负时誉。在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期间,它发表《湖南民党讨袁世凯檄文》,历数袁的一项逆罪和18项大罪,正气凛然。1917年因火灾终刊。
  《湘汉新闻》,后改名《天声报》、《天民报》,该报发行画报若干期,为湖南画报的起始;但不久即被军阀汤芗铭查封。 
  《演说报》,1912年4、5月间创办,每日出4开小报一张。内容除演说词外,有国内外和本省地方新闻及歌谣、故事等,全部用语体文,即使原为文言的电报、公牍也都译成语体文。该报是湖南小报和语体文报报纸的首创者,后隶属于教育行政机关,1914年改名《通俗教育报》。1920年又改名《湖南通俗日报》,何叔衡为馆长,谢觉哉为总编辑,内容更新,是湖南少有的进步报纸。
  《大公报》,这是民国时期长沙,也是湖南最有影响的报纸。1915年9月创办,刘人熙、贝允昕先后任社长,李抱一、张秋尘任总编辑。该报创办之初即对袁世凯的种种例行逆施不断加以揭露和抨击,受到湖南人士的欢迎,销售量很快增至1万余份,为全省各报之冠,极负声誉。人赞曰“褒贬一宇抵千城,大道为公明自生。奋力扶轮归大雅,不教瓦釜作雷鸣”。“五四”运动时,该报又辟专栏刊登学生运动消息和评论,表示支持,并连续载文介绍卢梭、达尔文、克鲁泡特金、马克思、杜威等人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评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教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等各种不同的学说流派,刊登介绍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鼓动思想解放、文化更新的文章,并报道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对湖南新文化运动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的今年中,长沙先后创办过的报纸还有《大汉民报》、《女权日报》、《军事报》、《华瀛觉报》、《黄湘日报》、《大同日报》、《湖南商报》、《湘省日报》、《民国日报》、《立言报》、四开纸印行的小报《长沙夜报》、《潇湘雨》……等等。
  随报纸的迅速增多,对新闻稿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因此,1913年在长沙成立了专供通讯的湖南通讯社,以后又继起湖南新闻社、中华通讯社、华美通讯社、大中通讯社等等。为维护报界利益,协调内部关系,1912年湖南报界人士又在长沙成立了“湖南报界联合会”,推贝允昕为第一任干事。以后几十年中该联合会一直时断时续地展开活动,在湖南新闻界的作用很大。
  20世纪初,在长沙创办新报刊的浪潮中,一批著名的编辑记乾,如刘少少、贝允昕、龙兼公、张平子等都是长沙本地人,其中刘少少最为出名,具有全国影响。刘少少,原名和,宇少双,少年时就学岳麓书院,戊戌后赴日攻读法政,积极为杨度主办的《中国新报》撰稿。1909年任《帝国日报》编辑,以少少笔名撰文,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民国后,先后担任过长沙《湖南公报》、《公言》等报刊杂志的记者、编辑和主笔。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时,杨度曾想聘刘少少为筹安会顾问,月送千金,刘少少严加拒绝,说:“吾誓不与乱臣贼子为伍”,并与杨绝交,拂袖走天津,作《袁世凯论》,将袁世凯斥为曹操、王莽之流,各报争相刊载,不胫而走。一时“京国咸知刘少少其人”。1918年他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仍不断为各报写稿,直至去世。刘少少写的文章“庄谐杂出,时杂倭语,而务出己意”,“时有新思,琼绝意表”,受到不少知识分子的欣赏。他虽曾反对白话文,为一部分知识分子所不屑,但他对长沙和中国近代报刊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湖湘文化之都》,郑佳明/主编,郑焱/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5 21:02 , Processed in 0.0986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