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国画大师齐白石

2008-10-9 19:5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00|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湖南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国画大师是齐白石。他一生作画,名声卓著,是一位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也是湖南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齐白石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白石,1863年(同治二年)出生于长沙府属的湘潭星斗塘。幼年时家境贫寒,仅8岁那年在外祖父开的私垫中读了一年蒙学书,第二年就停学帮助家中砍柴放牛。但他非常好学,每次上山总是带着书本,先把书挂在牛犄角上砍柴、拣粪,等够足了数就取下书来静心细读。
  长大后,齐自石以做雕花木匠来补贴家中。一次,他在主顾家中见到一部《芥子园画谱》,这是学画的最好范本,齐白石如获至宝,借了回家,晚上收工后在油灯上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花了半年时间将这画谱完全勾影下来。以此为基础,他常忙里偷闲帮人家画画,由于他天生聪慧,画名逐渐在家乡传开。27岁时,齐白石拜湘潭善于书法绘画的胡沁园和擅长作诗撰文的陈少蕃为师,10年后,他又拜近代文史大家王运为师,在几位教师的指点下他勤奋习画刻印学诗,技艺日进。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齐白石应朋友夏寿田的邀请,第一次出远门赴西安浏览。他长途跋涉,边走边停,每逢奇妙景物,就画上一幅。其中最得意的有两幅,一幅是《洞庭看日图》,他60岁时补题了一首诗:“往余过洞庭,卿鱼下江吓。浪高舟欲埋,雾重湖光没。”一幅是《灞桥风雪图》,也题诗一首道:“蹇驴背上长安道,雪冷风寒过灞桥。”还刻了一方石章“曾经灞桥风雪”。齐白石在西安佐了3个月,浏览了碑林、大雁塔、华清池等名胜。1903年春又随夏寿田前往北京。路上他在华阳登上万岁楼,对华山看了个尽兴,画下《华山图》,又渡过黄河,远看篙山,画了《篙山图》。在北京时他交结风雅之士谈诗论画,闲暇时常去逛琉璃厂观赏古玩字画。2个月后,他谢绝友人挽留他做官的劝告,绕道天津、上海返乡。
  这一次,齐白石行程万里,饱赏钟灵造化,明白了前入画谱的造意布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向壁虚造,而是有根据的,从而画技大进。之后的8年中,他又先后游南昌、桂林、广州;钦州,画下了长江小姑山、阳朔山水、北仑河口、肇庆鼎湖山等自然美景。在钦州东兴时还到达北仑河南岸的越南芒街,但见野蕉数百株,丛立成林,映得满天都成碧色,便画下一幅《绿天过客图》,成为他的得意之作。齐白石一生没有真正到过外国,这次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次出境。至此,他5次远游,dd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饱览了祖国的高山大川,名胜古迹,而且鉴赏了许多珍稀秘籍、名画、书法、碑拓,从先人作品中得到借鉴启示,这在他的绘画生涯中是一段相当重要的经历。直到晚年时他仍对人说起:这5出5归,对他作画印章风格的改进,大有助益。但齐白石也感到这几年虽路走得不少,书却读得不多,还只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的一半。归家后,他天天读古文诗词,从根基方面用点苦功。有时他与旧日诗友,分韵斗诗,秉烛联吟,往往一宇未妥,删改再三,在描述自己读书生活的诗中齐白石写道“饥肠索句苦中吟,世态深窥欲碎壶”,“茅屋雨声诗不恶,纸窗梅影画争妍。”他还特意刻了“要知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木息”的印章自勉。
  齐白石远游归来,画风有很大改变。他早年专画工笔画,归来后渐渐改用大写意笔法,并把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画一遍,编成《借山图卷》共52幅。之所以名为借山是因为唐人诗中有句“山本天生谁敢借,无端笔底夺天工。”原先写字,他跟着胡沁园、陈少蕃专学何子贞的,在北京受人启示学写魏碑,直到晚年。他刻印章,本是取法丁龙泓、黄小松两家,这次改摹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因而人们认为他的远游不仅使画技长进,书法、刻印也改变了作风,造诣更进了一层。
  1918年,湖南战乱频繁,劫匪四起,难于安居,齐白石决意到北京定居。在北京他琢磨多时,新创红花墨叶一派,受到人们普遍的赞赏。这是齐白石画风的又一次变化与发展,他自己作记云:“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这正表明了齐白石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1922年,陈师曾前往日本参加中国联合绘画展览会,带去几幅齐白石的山水花卉画,在日本引起轰动,还引起了西方人士的注意,画幅全以高价卖出。于是,齐白石的名声开始在世界范围流传。1927年他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授。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在大门上贴出“白石老人心痛复作,停止见客”的纸条,闭门谢客,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齐白石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获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荣誉奖状,1955年又获国际和平奖金。
  齐白石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擅长画印诗和书法,尤其以画印最突出。他以自然为师,画风清新明快,花鸟鱼虫,均栩栩如生,极富神韵。有人称他晚年的画作“独出匠心,用大笔,泼墨淋漓,气韵雄逸。”1953年并白石90寿诞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说他的笔法,有的细如雕刻,有的气势磅礴。田汉还用“半如儿女半风云”来形容他的艺术风格,意思是他的画里,有细如儿女之情,又有如风云变化的气魄。齐白石的许多画富有寓意。一次,老舍用“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请他作画,他在画面上没有画蛙,而是在山泉里画了蝌蚪,让人们想象到,在这里是可以听到蛙声的。这种独创的精神正是他艺术魅力之所在。 
  齐白石的印章风格也很独特。常人刻印,总是先在印石上描好字形才下刀,他却不描形,而是顺宇的笔势顺刻下去。下刀时,刀向前行,石屑散落,形式或为平整,或为凹凸,完全听其自然,所以显得有力而古朴。在刻印理论方面,他主张初学刻印,应该先讲篆法,次讲章法,再讲刀法。篆法是刻印的根本,章法就是结构,字数的安排要调和得体,刀法要与字形吻合,方的都得方,圆的都得圆。这种议论当时是颇有见地的。有人形容听齐白石谈刻印,如同听到霹雷,看他奏刀刻印,好像呼呼有风声,极显力度。 
  齐白石早年未读多少书,所以原先诗作不佳。5次远游归来后,发愤读书,加上王运的点拨,诗也大有长进。他的诗有的气魄雄阔,如题所画《江山万里楼图》云:“锦鳞直接长天碧,点点螺鬟远黛昏。咫尺江山论万里,开窗都属此楼吞。”给人一种吞吐万里江山的气概。有的诗婉转富有情感,他在北京常思念家乡,写了一首题为《渔翁》的诗:“江滔滔,山巍巍,故乡虽好不易归。风斜斜,雨霏霏,渔翁又欲之何处?桃源在,人民非。”全诗情真意切,抒发了作者深深的乡情。有的诗清新可爱,他写小雀:“小雀!小雀!有翅有脚,可飞可跃。有水可饮,有虫可啄。何得汝渴,何得汝饥。大江浩荡山崔巍,四处网罗勿乱飞。”诗中的小鸟形象生动有趣,惹人怜爱。
  齐白石1919年之后定居北京,但他对长沙充满着思恋之情,自镌一石印章,曰“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南下到家乡走走。一次家信来迟了,他焦虑不安,挥泪题诗“夕阳乌鸟正归林,南望乡云泪满襟。”1935年夏的一天,他夜中做梦重游岳麓山,梦醒作诗:
  “昨宵飞梦到长沙,岳麓山高夕阳斜。浊世诗人寻不遇,坐看红叶久停车。” 
  1957年194岁高龄的齐白石去世,按他的遗愿安葬在湖南公墓。这位从三湘大地走出来的杰出画家,似乎又最终魂归故里。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湖湘文化之都》,郑佳明/主编,郑焱/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04:12 , Processed in 0.0928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