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经学名士易彦章

2008-10-9 19:3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05|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宋朝一代,一方面书院林立,著述众多,文教事业呈现出兴盛状态;另一方面,却因战乱频繁,政局颇不稳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了一批脱离仕途而寄情于隐居治学的知识分子,南宋时期,长沙地区众多的隐居学者中最有成就的是宁乡易祓。易祓,字彦章,号山斋。他天资聪颖,勤于求学,早年读《易》,卓有名声。
1185年(淳熙十二年),29岁的易祓考中状元,此后官至翰林院直学士、礼部尚书,成为南宋孝宗、宁宗、理宗3朝重臣。任职时常为皇帝讲解《易经》,空暇时再细加研究,这样反复20多年,终于达到融汇贯通的境界,撰成了阐发义理的《周易总义》一书,后代学者称它“于经义多所发明”。 
  易祓任礼部尚书,正值金兵不断大举南下。力主抵抗的易祓指出“敌国有必败之势,中国有必胜之理”。他和主战将领韩胄、苏师旦关系密切,共同图谋恢复中原,但韩胄出兵北伐不幸大败,与苏师旦先后承罪被诛,易祓也因此被贬,返归故乡宁乡巷子口。巷子口有官山、大沩山、杜岩山等群山环绕,有潺潺沩水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风景幽静秀丽,易祓便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适宜于读书和养息的建筑“识山楼”。它座落在壶山山脚,沩水之滨,朱红廊往,青色屋顶。楼前凿有一池,称“步月池”,池边遍植竹木;楼后连有一栋木质两层楼房,楼上是藏书楼,楼下是读书堂。易祓就在这里著书自娱。“识山楼”之名取自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易拔又自撰了一副对联:尽寸井然身有主,行藏定矣梦无惊。 
  易祓隐居识山楼达30年之久,他在这里精心著述,取得累累成果,流传较广的著作有《易学举隅》、《周官总义》、《禹贡疆礼记》、《山斋集》等。《易学举隅》4卷是为让学《易》的人能更加容易明白而作,它除文字注解外还附加图说,如与《周易总义》对照阅读就能理解《易经》的深义。《周官总义》则研索经文,断以己意,和以前学者的定论颇有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非凿空杜撰”。由于易祓研究精深,后人在解释《易经》等经籍时,都要借鉴他的成果。据记载,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分纂三礼义疏时,就查寻过他的著作。
  除经学外,易祓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深。他题写于识山楼中的碑刻《识山楼记》,就是散文名篇之一。其中一段写道:
  仆于嘉定已卯山,自湘城归沩浦,复寻三径之旧,正在沩山之外,作楼子所居之南,其下为读书堂,旁一舍环列于其间,设花槛与楼相对。仆老矣,日游息于是。沩山在望,紫翠交错,若拱若揖,相为酬醉。山间以四时代河,烟云变化,朝暮万状,不越指颐之顷,洞察秋毫之微……。”
  这段文字以简洁流畅的笔调,不仅帖切形象地描绘出识山楼周围山河烟云,紫花翠竹的美丽景致,并且表抒出作者豁达大度,静察自然,旁观世事,乐于隐居的情怀。
  易祓滴居故乡时无权无势,但由于学识高明,前来访问和以弟子身分受业者很多。65岁时他被恢复官职,受封宁乡县开国男,最后以85岁高龄在故里病逝。宋理宗念他对朝廷的贡献和一生经历的坎坷,传旨厚葬。当年易祓的墓地规模宏大,从识字楼通墓地有一条宽阔的陵道,沿陵道到达屏山山脚,拾级而上是御赐的石牛、石马、石猪、石羊和文官武将等石雕。再往前,便足古雅别致的墓庐。墓庐正厅立着易祓的俑木雕像和记载他生中简历的碑刻。过墓庐行36步石级就是易祓的墓地。这里古柏森森,幽雅恬静,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湖湘文化之都》,郑佳明/主编,郑焱/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8 23:43 , Processed in 0.09223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