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好米,五里闻香”——六朝长沙的农业

2008-10-8 22:4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08|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三国的东吴到东晋,直至南朝宋、齐、梁、陈,都以建康(西晋时称建业,今南京市)为首都,史称六朝,历时370年左右。在这一时期长沙一直在六朝的势力范围之内。农业发达是六朝时期长沙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与朝臣书》中曾这样说道:“江表惟闻长沙名,有好米,上风炊之,五里闻香。”并把长沙米与邺城附近的“新城梗稻”比较优劣。这表明,“长沙好米”在六朝之初就已流传于北方和中原地区。长沙米不仅质优,而且产量也大。萧梁时的庾肩吾在《谢湘东王赉米启》中就很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情状。他说:“味重新城,香逾涝水,连舟入浦,似彦伯之南归;积地为山,疑马援之西至。”由于产量大,长沙地区所产大米是当时军粮的主要来源之一。南齐时,豫章王萧嶷都督八州军事、领荆湘二州刺史,湘州是其资费的主要来源地,《南齐书·豫章王传》载,萧嶷曾“以江、湘二州米十万斛给镇府,湘州资费岁七百万,布三千匹,米五万斛”,湘州之富,略见一斑。后来发生东昏(东昏侯萧宝卷)、西台(萧衍等拥立萧宝融为帝,建都江陵,史称西台)争斗,西台以刘坦为辅国长史、长沙太守,行湘州事。为筹集军粮,刘坦派遣使者到湘州十郡,“悉发人丁运租米三十余万斛”,使“荆雍之军粮不乏”。萧梁时也是“湘州七郡,大所出,皆受万斛”。由此可见,六朝长沙地区的粮食产量相当大,粮食已大量外调,长沙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和供应地。
  六朝时,由于江南地区相对于北方较为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加之各王朝建立时往往采取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如268年(晋泰始四年),晋武帝司马炎“亲耕籍田”,下调号召“四海之内,弃末返本,竞农务功”,并制定了对“令百姓劝事乐业者”的“郡县长吏”赐予马匹的奖励政策,次年又“立常平仓,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姓。”还有东晋、南朝设置侨州郡,开放山林川泽,劝课农桑的政策,刘宋初年和萧齐初年的轻徭薄赋的政策等,都为当时经济开发提供了较好条件。三国孙吴也采取薄税政策,这从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大批简牍中句得到印证。如一佃田租税券书记载,某农民种官田21亩,其中旱田15亩免税,熟田6亩,每亩仅收米2斛(包括以米代布),税率甚低。同时,湖南是武陵蛮、莫徭蛮分布的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悠久,“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这也是六朝长沙农业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
“湘川之奥,民丰地闲。”六朝长沙地区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l)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当时牛耕已普遍推广,长沙晋墓出士的随葬品有陶牛、陶牛圈等,说明当时对牛很重视,养牛已很普遍。在古代,“匹马丘牛,居则以耕,出则以战,非如猪羊类也”。这又表明牛耕的普及。萧梁宗懔的《荆梦岁时记》还有“投粪扫土,云令如愿久,“取菊为灰,以止麦蠹”等记载,说明南朝荆楚地区已广泛使用施肥、治虫等生产技术。(2)耕地面积扩大。孙吴在湖南,曾开设屯田,兴修水利,以农养兵。《三国志》明确记载:“黄龙三年(231年)以南土清定,吕岱还屯长沙沤口。”可见,长沙是东吴的重要屯田区域。屯田的战士“不给他役,使春惟知农;秋惟收稻”,使农田得以开垦。到南北朝,《史记》所载的“地广人稀”的状况有明显改变,突出体现在”溉田万顷”的著名水利工程——长沙龟塘。龟塘在魏晋时就已修建。南朝刘宋人盛弘之《荆州记》对一这宏大工程有所记载:长沙郡东“有龟塘,周围四十五里。有灵龟出其中,故塘因名焉”。(3)除稻米外,其他粮食作物如粟的产量也大大提高。陈元嘉年间,陈将侯与北周贺若敦战于湘州,当地士人用船“载米粟鸡鸭”,供给陈军粮饷。米粟并称,说明粟的产量不小。(4)由于农业发展,粮食增多,促进了牲畜饲养业的发展。长沙六朝墓所出土的大量陶制的牛、马、狗、猪、鸭、羊圈、鸭、鸡、鹅圈等,都表明六朝时长沙地区有了相当兴旺的牲畜饲养业。(5)六朝时期长沙地区经济作物也广为种植。1996年长沙城区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孙吴佃田租税简牍中有熟田每“亩收布二尺,凡为布一丈二尺”的记载,可见当时长沙地区苎麻种植十分普遍。柑桔栽培也较为普遍。刘宋诗人鲍照著名的《咏桔》诗“桔生湘水侧,菲陋人莫传;逢君金华宴,得在玉几前”,不仅说明六朝时长沙地区种桔风之盛,而且说明桔是当时宴请宾客的最佳果品。(6)与农业有关的酿酒业得到大力发展。由于米好,水好,长沙还出美酒。“酒之美者曰渌”。《晋书·武帝纪》载“‘荐渌于太庙’,即今衡州府所出之酒,渌则今长沙府醴陵县所出之酒也。”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长沙经贸史记》,郑佳明/主编,陈先枢|黄启昌/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03:44 , Processed in 0.0994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