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人“霸得蛮”的精神从何而来

2020-10-19 11:1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94| 评论: 0|原作者: 陈书良|来自: 红网

2016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他聆听了每一位代表的发言和意见,勉励大家要发扬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陈书良,省文史馆馆员、湖南商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

  一、地域造就出勇敢而浪漫、富于创新又不服输的精神与血性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湖南人的优良传统实际上就是湖南人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历来为世所推重。1920年1月,新文化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陈独秀在一篇名为《欢迎湖南人的精神》的文章中写道:

  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

  湖南地方在战国时期属于七雄之一的楚国。楚人发祥于河南丹水和湖北荆山地区之间,他们的先祖是祝融氏部落,传说祝融是远古帝喾的司火官,又被后世尊为火神(地位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再加上湖南、湖北一带故楚之地土壤多呈深红色,因而几千年来楚人骨子里保留着血与火的激情。

  西周初期,楚族的首领鬻熊因归周,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楚的始祖。周成王时,鬻熊的后代熊绎受封建国于丹阳,姓芈氏。“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左传·昭公十二年》)起初,楚人与三苗后裔同被中原人称为“荆蛮”,楚国疆域亦方不过百里,然而进入春秋时期,周室衰微,大国争霸,在长期的兼并战争过程中,楚国的势力得到极大的扩张,至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时,更是“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一跃成为当时黄河以南唯一的“超级大国”了。在如此辽阔的新征服领土上,群山绵亘,河泽密布,森林茂密。与开发较早的中原地区不同,这块新开辟的土地自然资源丰富,到处充满未知事物,这也造就了楚人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思维,进而逐渐养成勇敢而浪漫、富于创新又不服输的精神与血性。

  以后,湖南的军风、士气无不凸显出这种民风血性。以清季湘军为例,如曾国藩,乃一介儒生,投笔从戎,常常“身居绝地”“死中求活”,“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屡败屡战,最后竟打出个“无湘不成军”来。又如左宗棠,年近六旬还亲征新疆,收复伊犁,抬着为自己准备的棺材出征,“湖湘子弟满天山,壮士高唱凯歌还”,其风流气势足以令国人神往。还有“我自横刀向天笑”为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献上第一颗头颅的谭嗣同等等。他们迸发的血性和刚毅的意志自然而然脱颖而出,辉映华夏。

  然而,在历史的时空中,湖南的民风、军风、士风是如何提升为一种令神州各省为之叹服的刚毅之精神力量的呢?个人忧端日久,认为宋末的潭州之役是其关捩。惟此役因系局部战役,且规模不大,故历来为论者所忽,窃以为历史固有其湘人血性,自此役始与湘军之军风、知识界之士风澒洞一气,承上启下,莫此为要。

  二、宋末潭州之役奠定刚毅民风

  潭州之役见于《宋史》卷四五《忠义五·李芾·尹谷·杨霆》,以及元刘一清、明李东阳、清赵申乔等人之杂著中,用李东阳的话说:“其事昭晰在史传,布扬在天下,浃洽在郡人耳目。”(《宋知潭州李忠烈公祠记》)现据诸旧籍,勾稽于次。

  南宋咸淳四年(1268),忽必烈大汗命蒙军攻击华中重镇襄阳、樊城。七年(1271),蒙古建国号曰元。九年,襄、樊失守,鄂州投降,元右丞阿里海牙挥军渡江,直逼湖南。兵锋所及,岳州、常德守将相继投降,德祜元年(1275)五月元军围攻潭州。潭州军民在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李芾率领下,展开了一场英勇的保卫战。是为潭州之役。

  李芾,字叔章,衡阳人,早年以祖荫补授南安司户,后来累官至临安府尹。他为人刚直,办事公正,不畏强暴。因得罪权臣贾似道,被免职为民。元军陷鄂州,朝廷起用为荆湖提刑,加强地方防备。贾似道兵溃芜湖后,芾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当时北路州郡都已失陷,潭州形势危急。有人劝他不必赴任,李芾悲愤慷慨地说:“吾世受国恩,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李芾完全是赴难赴死。这就是后来清赵申乔《重建宋李忠节公祠堂碑记》中所赞叹的:“假令称病不出,则公可以不死”“假令闻寇弗行,即行矣而或弃城他守,则公可以不死”。

  德祜元年七月,李芾携家眷赴潭州任。此时,阿里海牙的数万元军压境,前锋游骑已抵达湘阴、益阳诸县,潭州守军早已调赴前线。潭州城内防备空虚,人心惶惶,一夕数惊。李芾镇定自若,加紧进行守城的准备。他紧急召集城内尚能作战的军民约三千人编为什伍,又约请湘西苗民为援,同时储备粮食,整修器械,加固城垣。

  九月,元军直抵城下,合围潭州。李芾督率诸将分兵守御,城中丁壮皆编入队伍,协同作战。箭尽,将废箭磨光,配上羽毛,用以再射,盐尽,则将库中盐席焚毁,取火再熬,分给兵民食用。兵民负伤,李芾亲自抚问,给以医药。他又日夜巡视城堡,深入兵民中,勉以忠义。这样扎硬寨,潭州城竟奇迹般地坚守了三个月之久。

  除夕之夜,元军终于破城。和李芾一道守城的长沙人尹谷(字务实,被聘为参谋),是当时的大儒,听到元兵已登城,乃积薪闭户,全家人坐在一起,举火自焚。邻居来救,只见尹谷正冠端帻危坐于烈焰中,全家已葬身火海。李芾闻讯赶到,感叹不已,以酒祭奠,叹道:“务实真男子也,先我就义矣!”

  长沙城区原有露仙观,建于宋代。李芾将其改名熊湘阁,取楚国始祖之名,以示抗元决心。眼看城破在即,李芾坐熊湘阁中,令部将沈忠杀其眷属,积薪焚尸,然后自刎而死,后沈忠亦纵身火中。

  消息传出后,全城官兵居民杀身殉国者甚众。岳麓书院的几百青年学子,以老师尹谷为榜样,在保卫潭州的战斗中,英勇无畏,“荷戈登埤,死者什九”。城破后,存者大多自杀殉国。长沙百姓亦坚强不屈,誓死不为元军俘虏。“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宋史忠义五·李带、尹谷、杨霆》)

  三、潭州之役后,“霸得蛮”精神逐渐成型

  从南宋李芾等长沙军民的角度看,潭州之役是实损望赢的。潭州虽苦守三个月,最后终于失陷。而李芾、尹谷等留给历史的,留给湖南的则是鲜活的精神力量,诚如明人唐源《谒忠节李公祠》所咏叹的:“熊湘一坐挥,忠烈千古盛。”

  窃以为宋末潭州之役,上承千年烈烈之楚人血性,下启刚毅之湖南精神,其关捩作用荦荦之大者,有以下三端。

  其一为文人领军。这也是近代湘军将帅构成的一大特点,如曾国藩,乃一介儒生,从来就没打过仗,却领兵出征,屡败屡战,最后竟完成“收拾洪杨”之大业。刘长佑在岳麓书院苦读十一年,领兵打仗屡建奇勋,后来还挥师入越,重创法寇。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刘坤一等也都是学历过硬的读书人。后人于此的讶怪实肇源于潭州之役。按李芾是文吏出身,尹谷则是著名的儒师。《宋史》本传云:

  尹谷,字耕叟,潭州长沙人。性刚直庄厉,初处郡学,士友皆严惮之。

  宋以词赋取士,季年,惟闽、浙赋擅四方。谷与同郡邢天荣、董景舒、欧阳逢泰诸人为赋,体裁务为典雅,每一篇出,士争学之,由是湘赋与闽、浙赋颉颃,中年登进士第。……

  潭州之役以前,尹谷因母丧回长沙,教授于潭州州学、岳麓书院、岳麓精舍。元兵围城,李芾聘其为参谋,共筹防御。

  其二,不怕死,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李芾、尹谷以三千弱旅,毫无惧色,苦守孤城,与数万虎狼元军对峙三月之久,矢尽则木石以继,粮尽则捕鸟掘鼠充饥,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这是足令对手敬畏的精神力量。稍后南宋诗人郑思肖《咏制置李公芾》云: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

  听到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

  铁城,当然是铁的意志使然。回忆2005年,笔者游学日本,晤福冈一二战学者,知笔者来自长沙,顿时表现极大钦敬。因其作过细致调查,抗战中自焚长沙之士兵,多数在长沙保卫战中阵亡。家都能舍,命都不要,这样的湖南人,对手焉能不敬畏?

  其三,师友以道义相激。这也是近代湘军的一大特点,如号称“湘军之母”的罗泽南,就是一个教书先生,他的账下将佐多半是他的学生,如王錱、李续宾、李续宜等。曾国藩如此评价罗泽南:“娇娇学徒,相从征讨,朝出鏖战,暮归讲道。理学家门下多将才,古来罕有也。”师徒从军,以道义相激,必然增强战力。其实,此一风气从尹谷已见端倪。尹谷是潭州名师,《宋史》本传说:“(尹)居家教授,不改儒素。日未出,授诸生经及朱氏《四书》,士虽有才思而不谨饬者摈不齿。诸生隆暑必盛服,端居终日,夜灭烛始免巾帻,早作必冠而后出帷。行市中,市人见其举动有礼,相谓曰:‘是必尹先生门人也。’诘人果然。”尹谷倾心教授“三学”(潭州州学、岳麓书院、岳麓精舍),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尹谷死后,“三学”诸生数百人闻讯往,拿起武器,勇敢地投入战斗。城破后,这些知识精英大多战死或自杀身亡。《宋史》《南轩学案》等旧籍多有记载。

  湖南人不怕死,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精神向为世所推重;然而,这种精神力量绝非越世高谈,忽然而来。愚以为宋末潭州之役实为这种精神力量的演绎、升华关捩,具有研究价值,故不揣陋劣,发端于上,博雅君子,幸以教之。

  (本文来源于《文史拾遗》,作者系陈书良,原标题为《宋末潭州之役与湖南刚毅民风的提升》)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8 17:04 , Processed in 0.11342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