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三章 坡子街地区老字号

2020-10-4 19: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08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第四节  中药业老字号

坡子街自古就是药材集散市场。唐代诗人杜甫诗“药物楚老渔商市”写的就是小西门一带的药材和水产品集市。长沙中药业历史悠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杂疗方》等15种中医、中药书以及保存完好的辛夷花、桂枝等9种药材足可证实秦汉间长沙已有中医药流传。清代许多著名药号首先出现在具有药材经营传统的坡子街一带。康熙初年苏州人劳澂最先在坡子街开设一无名药店,是为劳九芝堂药号的前身。其后又有三家兼营批发与零售的药号在坡子街问世。它们是,康熙六年(1667年)创立的西协盛、康熙十三年(1674年)创立的东协盛和康熙十五年(1676年)创立的南协盛。当时这些药号就以生产中成药而闻名,如劳九芝堂的附桂紫金膏、参桂鹿茸丸,西协盛的金橘露药酒等都是行销的名牌产品。坡子街药材市场的大头业务是批发。上述著名药号,大多兼营批发,如河南李姓人开设的东、西协盛就兼营生地、淮山、牛膝的批发业务。直到20世纪90年代,长沙市、县两级药材公司和一些新开业的民营药店仍集中在坡子街,零售药品可按批发价销售是这里药品经营的一大特色。

劳九芝堂药号
长沙劳九芝堂药号与北京同仁堂药号,一南一北各领风骚数百年。业界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九芝堂”的说法,足见其声名显赫,影响之大。今天的上市公司九芝堂其前身就是长沙劳九芝堂药号。
一、劳九芝堂的创业史
劳九芝堂药铺创始人可追溯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出生的劳氏第十一世先祖劳澂(1644—1699)。劳澂是文人,工诗画,通医道。据劳氏族谱记载,劳澂清初幕游湖南,退职后一度隐居长沙岳麓山,后来迁居坡子街关圣殿对面一所小民房内(即劳九芝堂旧址)。闲居中曾行医卖药。清康熙初年(大约在1663年)劳澂向江西蔡姓人借到300两银子做资本,在大门内用土砖砌了一个简陋柜台,开起了无名号的小药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劳澂次子劳楫(1687—1779年)也举家迁来长沙定居,劳澂于是将药铺交付劳楫经营,自己回苏州颐养天年去了。在劳楫的经营下,药铺渐有发展,但仍然无招牌名号。乾隆四十年(1775年),当时负责经营的劳澂重孙、劳楫的孙子劳禄久(1755—1795,第十四世)苦于药铺经营数代之久尚无店名,踌躇间,某日观曾祖父劳澂晚年回苏州后绘的一幅《天香书屋图》,见画中有“植双桂,桂生芝九”之语,顿生灵感,取“九芝”二字,冠以劳姓,名“劳九芝堂”。全称是“苏州劳九芝堂国药店”。九芝堂在灵石驿馆开有分号。嘉庆九年(1804年),湘籍经世派著名学者陶澍离家北上,路过灵石时,作有诗咏《九芝堂》云:
萐脯阶蓂汗漫辞,空山草本本无知。
时清不诩登封喘,零落斯堂号九芝。
20世纪40年代所编《湖南省各县市氏族源流调查表》中有这样的记述:“劳(禄久)名亭,号诚斋,国学生。乾隆四十七年创设劳九芝堂国药店于长沙坡子街,俾子孙世其业。”劳九芝堂药铺招牌正式产生,劳禄久也就成了江苏劳氏长沙支族公认的劳九芝堂第一任经理。
而将劳九芝堂药铺做大、做成品牌者,当数劳氏第十五世“克”字辈的几房兄弟及其后人,即“克、存、祖、志、永、绍、先、声”等辈。特别是第二任经理“克”字辈的劳克敬,主持业务达50年之久。他既有中医药知识,又能听取职工和顾客意见,为了改进经营,往往打躬作揖地向提意见者道谢。
劳克敬晚年选拔培养的第三任经理劳德扬继承衣钵,戒奢从简,对店务作了进一步整顿,而且订出了一套经营方针和管理制度,代代相传。从此,劳九芝堂逐渐成为长沙药业中的大户,到同治年间,每月平均营业额高达白银4000两。
1930年前后,劳九芝堂年营业额已达18万银元,有员工60多人。长沙东山还有几百亩田地,几百平方房屋土地,年收益银元近万元。至1938年11月长沙“文夕大火”之前,劳九芝堂累积资产达40万银元。劳氏后人说,“文夕”大火前,劳九芝堂店铺从坡子街顺着衣铺街一直延伸至樊西巷,一条街全是劳九芝堂的。
二、“恤苦济贫,优待同业”
劳九芝堂能从一个小小的无牌药铺逐步壮大到鹤立江南药业半壁江山的局面,立300多年不倒,虽然有种种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讲诚信、重质量”的经营理念有关。劳氏后人劳建勋说,就是4个字:药真,不假。有一年做“十全大补丸”,当时缺一味中药,时为劳九芝堂最后一任经理的劳端生坚持不能生产。门市上已经脱销很久了,有人说可以用别的药代替或是缺一味也没有多大关系,不能眼看着生意流走。但是,劳端生决不糊弄顾客,不搞假冒伪劣,硬是顶了几个月,直到缺的那味中药材到了,才开始生产。
劳九芝堂生产的“膏、丹、丸、散”,用药都很有讲究。像当归、黄芪这类药材,一般只取中间一段药性强的,头尾去掉不入药。选料认真是劳九芝堂进货的特点。生产原料通常是挑选上等的,不用次货。如:制参桂鹿茸丸和附桂紫金膏用的上桂,总是购买中越边境或北越产的肉桂,比普通货要好两倍。鹿茸用细茸、锯茸。麝香用云南产黄色有油润的,色枯无油的不用。所有进货,必须经过制药部员工验收,发现品质低劣,货不对样板的,有权拒收。
在中成药的制作工艺上更是有讲究,如生产眼药用的炉甘石要反复研细,珍珠用豆腐合煮,使之易于研碎。退翳障用的荸荠粉要过水飞等,这样加工出来的眼药,患者使用时不仅眼膜不受刺激,而且有清凉舒适感。熬制膏药的黄丹与麻油则按季节下料,夏季多用丹少用油,冬季反之。膏药熬制时须注意火候,药料必须在油熬到“滴水成珠”的程度再趁热拌入。收膏时趁热洒水入锅,让水蒸气把油烟带走。因此,劳九芝堂熬制的膏药“明如镜,黑如漆,热天不漫不流,冬季不硬不脱”,香味浓,无油烟气,很受用户欢迎。制丸药、膏药渗兑的大葱、白蜜等料都预先熬炼成油备用。大葱选用长达两尺以上将要开花的老葱,熬成黑色膏状油汁,白蜜则用上等蜂蜜熬成黄色液汁。这些讲究的加工方式和操作工艺,有助于提高质量。
生产与储存方面,则根据每种成药在一定季节的销量和有效存放期长短,分期分批安排生产,避免成品积压或脱销。需要连续生产的畅销货,如附桂紫金膏,则每天熬一锅,每锅下料一百斤左右,做到当天熬出当天就揩好,不使过夜。在成品包装上,做到畅销品事先装罐,冷背品临时装罐,使成品出货时味足色鲜,不受潮,不发生霉变。
除“药真,不假”以外,劳九芝堂热心公益事业、乐善好施也是使其闻名遐迩的重要原因。从清咸丰年间起,劳九芝堂就有一个“恤苦济贫,优待同业”的活动。外地往来户,价格都以八折优待。每逢初一、十五,附桂紫金膏便半价优待顾客。此举吸引了众多外地顾客赶集似的集中在这两天来采购。每月这两天的营业额十倍于平日。这样做既带活了全盘业务,还扶植了大批中小商贩,扩大了推销网点,也培养了许多义务宣传员,提高了商业信誉,节省了业务费用。每逢生产参桂鹿茸丸时,药号总要先将养得膘肥体壮的雄鹿在店门外展示一两天,然后敲锣打鼓当众将鹿茸割下,以示货真价实。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顾客总是热情招待,邀请参观工场,介绍所用原料的优异。平日,对穷苦百姓无偿散发“万应膏”、“时疫散”等常备小药品,年三十夜,派人给露宿街头的穷人发米票等,市民有口皆碑。既是善举,也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声誉。
劳九芝堂还是丽泽小学(今火后街小学)股东、火宫殿救火会股东、火宫殿会董和苏州会馆会董。经理劳端生就曾兼任过金庭小学与火后街小学校长,会计劳绍谔就曾任过火宫殿义勇消防队队长。
在人员管理上,劳九芝堂也有其独到之处。劳九芝堂从不轻易辞退员工,员工只要没有大的过失,都可以在店里干一辈子。员工子侄,经过经理同意,可以入店学徒。因此,有的员工几代人都在劳九芝堂做事,对劳九芝堂怀有“店即是家”的归属感。这样不但稳定了人心,还能避免劳九芝堂的秘方、古方泄密外流。
由于工作固定,分工细致,员工也就有可能深入钻研生产技术,提高业务水平。劳九芝堂的工资福利也比同业高。据劳氏后人说,劳九芝堂员工工资除了比绸缎庄低一点以外,比其他行业员工工资都要高。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法币和金圆券贬值,为使员工收入不受影响,而将工资改为“按日分项提成制”。在每日营业额中提出15%做工资,当日即发给职工。年终再从盈余中提出20%以红包形式奖给员工,每人所得大概相当于全年工资总额。工资额同营业额挂钩,大大调动了员工的销售积极性。
此外,劳九芝堂还有很多福利。员工有理发费、伙食费、加菜津贴,并发放香烟、草纸、茶叶、肥皂,还有压岁钱、医药费等等。一个月内没有请假者有全勤奖。在店内工作时间满3年,可以一次给假3个月回乡探亲,工资照发。因此,当年市井有传言说,能去劳九芝堂做事,等于端了个“金饭碗”。
1952年,劳九芝堂经理劳勤畦任期己满,在市药材公司工作组与店工会主席主持下,召开股东大会,正式推选劳端生为经理,劳绍楠为副经理。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在党的城乡交流、繁荣经济正确方针指引下,劳九芝堂实行灵活的经营措施,业务迅速发展。1952年营业额为旧人民币14亿元,1953年上升到29亿余元,创开业以来最好纪录。
1956年元月,劳九芝堂第一批敲锣打鼓进入公私合营,改名“劳九芝堂药店总店”,劳端生任资方副经理。1956年4月,坡子街铺面改为“公私合营九芝制药厂门市部”。同年6月,劳端生被任命为九芝制药厂副经理。劳九芝堂则于1967年改名长沙市中药一厂,1992年恢复老字号,更名“长沙九芝堂制药厂”。1994年改制,1996年成立九芝堂集团,1999年与数家公司合并,成立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
2006年,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家商务部重新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九芝堂”获全囯驰名商标称号,其中药炮制工艺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家易仲威撰联曰:
劳澂领医药先驱,妙手回春,九九和风生黍谷;
芝草钟湖湘瑞气,强身益寿,堂堂盛誉满星沙。

四怡堂药号
四怡堂药号,1936年5月由李曙楼、李寿增、李士青、李景陶四兄弟投资10万银元开创。李家曾开办钱庄,资金丰裕。店堂豪华高稚,库存充足,品种齐全,讲究药品质量。开业一周,营业额达4万银元,以后日平均销售额在1000银元左右,一举成名,成为长沙市中药零售大户之一。
李氏兄弟以怡和相敬、和气生财之义,将药店取名为李四怡堂药铺。四,四兄弟也;怡,怡和也。李四怡堂由李士青亲自主持,另高薪聘请富有多年经营经验的药商何瀛生任经理、罗迪荣任副经理,掌管药店业务,雇员80多人,实行前店后坊,自产自销中药饮片和膏、丹、丸、散、胶、酒、曲、露。李四怡堂的店堂装饰富丽堂皇,店门雕刻“四怡堂”金字招牌,招牌上方嵌有“太上老君骑青牛”图案的泥塑商标,店堂墙壁镶嵌巨型红毛光玻璃,悬挂大字屏,货架宝笼药物陈列齐全,并聘有两名巡官(武装警察)维持营业秩序,保护顾客安全,在当时可谓独具一格。
初创时的李四怡堂在经营上坚持以质量取胜的原则,药材采购道地,遵法炮制,高薪聘用技术一流的药工,将原药加工炮制成饮片,同时选用上等原料制作上等成药。如虎骨酒,选用汉口名家的汉汾酒浸泡;参桂鹿茸丸,采用真正高丽参(朝鲜红参)、蒙自桂(越南肉桂)、关东鹿茸制作。还不定期地陈设实物,公开加工工艺、药品处方和投料情况,以取得用户对药品质量的信任。保证药物品种齐全,是李四怡堂的另一经营措施。中药材主要为季产年销的农产品和一地生产、全国销售的“道地药材”。该店抓住产品新和有货源的时机成批购进,做到了稳定质量和保证不脱销,既有名贵药,也有普通的常用药,不仅有干的,也有各种新鲜的,如生姜、鲜生地、鲜芦根、荷花、荷叶露等,以适应中药多味配方和连带性强的需要。
概而言之,四怡堂药号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其主要经营之道有五:一是独辟蹊径,如用纯金锅炼制紫雪丹。二是药品齐全,成方率高,许多其他地方买不到的药这里都有。三是免费服务,四怡堂以“兆民平康”为办店宗旨,每逢疾病流行,总是免费提供时疫散剂“雷公散”;夏季则备有清暑茶,供顾客免费品尝解渴,使四怡堂声名远播,身份倍增。四是成药包装精美,包药一律使用套色纸,印有经营范围和药物煎服方法、功能等,贵重丸药用江西景德镇瓷瓶包装,烙印“四怡堂”店名和“太上老君骑青牛”商标。贵重药材,如野参、海狗肾等,用精美镜盒盛装,药店声誉日增。五是店堂饰讲究文化氛围,如设置假山水池,饲养金鱼,培植花草,陈列老虎标本和各种名贵药材,悬挂名人字画等,使顾客一踏入店堂便有“药到病除”之感。
1956年四怡堂药号公私合营,1965年转为国营。在“文化大革命”中,四怡堂老店的原始招牌和商标,毁于一炬,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得以恢复。2001年10月成为长沙三九医药经营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连锁药店。后由于黄兴南路改建步行街而搬迁至车站路继续营业。

中华国药局
中华国药局系袁渭斋与毛鸿钧合资3万银元创建于1931年,店址南正街(今黄兴南路)。筹办时,为要超过当时的湖南商药局,用“中华”盖过“湖南”,借“国药”抵制“西药”,故取名为“中华国药局”。
当年9月15日,药局前店不慎失火,三层楼房被焚为废墟,财产损失严重,仅存后院房屋。因开业后已向设在长沙的德国太古保险公司投保火险,损失部分得到赔偿,得以于11月间修复继续营业。随后,毛鸿均退股,药局自1932年始,由袁谓斋任经理,独资经营。
1934年,袁谓斋以1500银元买下街邻庆余堂近200平方米房产,扩充制作工场。1935年,按协定以5500银元接买邓石芝药铺的房地产,随即按南正街让马路的红线划归,分成三进建筑,先建成后两进。次年拆让马路铺房时,搭盖一巷道,在新建的二进新屋临时营业。1936年,新铺屋建成,营业规模大幅度扩展,月销售额达34000银元,当年药局拥有资本30余万银元。
该店经理袁渭斋讲究经营之道,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开业时,聘用一批同业“行家”,形成“内行”多、管理好的优势。销售方面,冬季在店门前当众宰驴杀鹿,招徕顾客;药物品种齐全,常用的鲜药如生地、芦根、石戽、生姜等四季皆有。民间节日,有健脾糕、香牌子相送顾客。进货注意分析市场动向,如日本入侵东北时,就大量购进本市药材行栈的北黄芪。因此,市场某些品种紧缺时,人无我有,获利颇丰。药物加工注意质量,熟地忌铁,加热时用铜锅、木甑蒸,用铜扒、铜刀操作;制作丸散膏丹所用的贵重药材,要有细货(贵重药品)保管员、加工员和营业员一起在场监管下料,让“真材实料”之名由店内职工传出、传开。
中华国药局开业后不到6年就增资达40万银元。1938年“文夕大火”,因店堂建筑坚固,损失不大。1956年公私合营。1997年获得湖南省首批“放心药店”称号。同年11月一举夺得“医药商品质量管理全国示范药店”的桂冠。2001年10月成为长沙三九医药经营有限公司的一家连锁药店。今不存。

养天和药局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长沙商会理事黄菊翘在长沙八角亭租得清末方志学家陈运溶房产若干,开设养天和药号,使用“生龙活虎”徽记。黄菊翘亲自订立十六字店训:“悬壶济世,童叟无欺,货真价实,公平诚谦。”“养天和”自创“生龙活虎丹”、“爽身痱子粉”等中成药,批量生产,曾一度享誉三湘。1939年黄菊翘逝世,长子黄亮轩继承父业。1938年“文夕大火”,“养天和”毁于一旦,其子黄亮轩、黄泽轩及侄儿黄宏基共出资19万元,合股重建“养天和药局”。
1956年公私合营,黄亮轩出任私方经理。公私合营后,“养天和”如虎添翼,连开9家分店,开长沙医药连锁之先河。
1966年“养天和”招牌当作“四旧”被摘除,不久药店停业。2002年,民营企业家李能重新注册“养天和”商标,组建“湖南养天和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隶于“时代阳光”集团旗下,发展门店350多家,但成为中西药兼营,而以西药为主的药店。

达仁堂药店
达仁堂总店原设北京,后迁天津,创始人为乐达仁,立“达者兼善,仁者爱人”为店训。1935年在长沙红牌楼坡子街口设店,专营丸散膏丹。该店制作的成药选料认真。如乌鸡白凤丸选用广东的乌骨白毛鸡;万应锭用牛胆拌和药粉,再用赤金箔布锭,制作独特精细。制丸药不用火烤,利用太阳曝晒,不致烤焦失性。为宣传自己的药品质量,选聘名医坐堂问病,用经验丰富的营业员捡单卖药。对小儿惊风、妇科病及疮疡肿毒等常见病,推介自产独特的脐风散、保赤散、万应锭、回春丹、妙灵丹、小金丹、乌鸡白凤丸等,常有显著疗效。营业员皆能“问病卖药”是该店的一大特色。
长沙达仁堂1956年公私合营后,经营体制改变,与天津达仁堂总店脱钩,成为中华国药局总店下属一个门店,经营品种失去达仁堂特色,但店名仍保留。今不存。

马应龙眼药店
马应龙眼药店长沙分店开设在长沙青石桥(今解放西路)34号,是马应龙眼药店最后一批分店之一,创办于1920年,这是马应龙眼药店的全盛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马应龙眼药店在汉口、北京、定县、石家庄、安庆、柳州共有8家分店。
马应龙眼药店创办于明朝万历年间,即公元16世纪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整整400年。历经4个世纪的老店,在中国商业史上屈指可数。
马应龙眼药首创人马金堂,回族,河北定州(今定县)人,眼科医生。他糅和了东亚、北非和中华医学的眼科技术为人治疾,有独到之处,所制成的眼药,对砂眼疗效最好,取名定州眼药。定州是南来北往要道,赴北京赶考的举人,经过时必买些马应龙眼药带回去,于是名传南北。
马金堂的第六代孙马应龙,发展祖业,把定县的一家小店扩充为多家,正式定名“马应龙定州眼药”。道光年间其七代孙马万兴把市场开拓到北京,不久使这个小小眼药店成了北京城四大名店之一。北京人说:“身穿瑞蚨祥(布店),足履内联升(鞋店),头顶马聚源(帽店),眼看马应龙(眼药)。”
马万兴之弟马望德承兄业,向南方拓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乃有江南一系列的分店。
眼药是成药中竞争较激烈的一种,当时,全国性的名眼药就有“白敬宇”、“镇海宁”、“同仁堂”,还有英国的“沃克林”、日本的“大学”等,至于地方性的则更多,如长沙有“宏济堂眼药”、“鄢复兴眼药”,“彭三和蚌壳眼药”等,要在这百花坛里争一席之地必靠质量取胜。当时其他眼药,成药只有一种。而马应龙眼药却有单料、双料、加料、甲、乙、丙等六七种,如甲种双料内含牛黄、马宝、珍珠、麝香上片,一丝不苟。眼药的基础炉甘石,祖传秘方必“”用定州的白果泉制成,400年来马应龙眼药中的炉甘石,都在定州设坊自制,以至全国无匹。这样一来,有钱的人可以买加料上品,穷人买单料丙种也有疗效。于是富贫兼备,老少咸宜。
眼药制药技术高,工具要求严,工艺精致。马应龙第五代孙向南开拓,“跑江湖”,背了全套药具,其中有玛瑙钵、青铜槽、银丝细筛、白玉杵等,在街头展览取信。后来,分号多了,更重视检验,那时没有仪器,每批药由有经验的人望、闻、摸、尝后才出售于市。
在分店地址的选择上,“马应龙”也煞费苦心。首先,他们必选一个城市中最中心地段。他们的老祖宗是定州发迹的,定州上、下有“清风”、“明月”二镇,马应龙眼药就在二镇要道各设分号,后来全国设分店,也看重地段码头。如安庆在龙门口,柳州在小南路,石家庄在大桥街等。长沙马应龙较为典型,设在青石桥(今解放路)柑子园与理问街(今蔡锷路)交会处,仅20多个平方,却显得门面宽阔,俨然大店。青石桥是长沙当时最繁华的一条街道,这街上原已有“十子”,最后又加上了马应龙的“眼药丸子”。
马应龙是一个家族式的商店,不派推销员,由南方总分店、北方总分店负责地区批发,如长沙青石桥分店批发湖南全省直到粤北,安庆分店批发长江下游,柳州分店批发广西、贵州、云南等等。马应龙的批发一是负责,及时处理,精细包装,货真价实;二是批零同价,不过问零售商的价格,因药中含有珍珠、玛瑙、牛黄、麝香这类贵重药,在当时战事频繁,地区间币制不统一,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马应龙眼药甚至成为了“实物通货”,可以凭发票加10%通行,这样,就使得他们拥有更多的义务推销员了。
马应龙今名“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武汉,1995年原国内贸易部评定其为中华老字号。长沙马应龙今不存。

老郑大有参茸号
长沙坡子街老郑大有参茸号原先牌名上无老字,店主姓郑,安徽旌德县人,自同治末年以制造一粒金丹及戒烟丸药起家,沿江各埠均有分店,迄民国已50余载,获利甚厚。老店主死后遗有三子,长子名南寿,分得南昌、九江、长沙三支店。至光绪二十余年,次子又来长沙设立一郑大有分店,兄弟遂起龃龉,后经长沙县署判断于南寿所管支店,招牌上加一老字以示区别,仍准兄弟各营各业,其案乃寝。不久,新郑大有因生意不佳,将束回籍。
长沙方面惟老郑大有巍然独存。至宣统二年(1910年),政府厉行禁烟,该号新制戒烟丸亦在禁售之列,营业上大受影响,遂改制一种参桂鹿茸丸,谓以参茸燕桂诸补品制成,可补虚弱,闻者趋之,生意遂回复原状。后为杜绝他人假冒起见,特在农商部以郑字商标呈请注册立案,该号因此生意日隆。后又兼卖中国人丹。五卅惨案发生以后,华人抵制仇货,中国人丹盛行,该号获利不少。
老郑大有参茸号今不存。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0 12:37 , Processed in 0.09882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