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家乡鼓乐

2020-9-29 19: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59| 评论: 0|原作者: 杨里昂


冬天的夜晚,我躺在卧室里,卡拉OK乐声像潮水一样从邻居家涌了进来,我的卧榻仿佛变成一叶扁舟,被这潮水托起,将我送到天之涯,海之角。不知什么时候,潮水逐渐退去。我被一种微弱而熟悉的声音从异域他乡唤了回来。这声音是从一种被称作大筒的土乐器发出的。它与现代都市文明是如此不协调,然而它却像有力的纤绳牵引着我的心。我侧耳细听,终于辨明它是从楼下另一幢住宅工地上那低矮的工棚里传来的。毋须打问,从那特殊的韵味,一听便知它的演奏者来自我的家乡。

我的故乡本是一个音乐之乡,麻山锣鼓闻名遐迩。

记得我做小孩子的时候,几乎家家备有乐器,人人都会吹打弹唱。那时乡下文化生活极为贫乏,每年秋后跑几十里去白云寺庙会上才能看到一回人戏。平常的娱乐,便只有鼓乐。逢年过节、迎神祭祖、婚丧喜庆,都少不了吹打一番。

只有大户人家的隆重庆典才雇专业鼓乐班子,一般人家则都由业余吹鼓手充任。少则四五人——一鼓、二钹、一锣、一小锣,则七八人——外加大筒、笛子、唢呐之类,几个人一围拢来,便将寂静的山乡敲得沸沸扬扬。小孩子最是蚂蝗听不得水晌,哪里锣鼓一响,便打起飞脚往那里奔,拼命往人堆里挤,直钻到离吹鼓手最近才罢休。乐师们那种悠闲自得、旁若无人的神态,令人羡慕极了。回到家里便翻转洗脸盆子当鼓打,揭下瓮坛盖子做锣敲。购置真锣真鼓要花很多钱,大人们一般不让小孩子去摸这些打击乐器。但大筒、笛子可以自制,毋须分文,这里的小孩子从小就会这种工艺。

自制乐器真是乐趣无穷。先找来一节五寸长的竹筒,配以竹干木柄,大筒的身子便有了。再在竹筒一端蒙上蛇皮,就可发声。大的蛇皮不易弄到,小孩子不敢抓蛇,但可用青蛙皮代替,而钓青蛙则是我们的拿手好戏。钓青蛙无须钓钩,只消在钓线一端束一个小棉花球即可。青蛙视力很差,看到棉花球在池塘边沿上下跳动,以为来了活食,便一跃而起,咬住不放。然后用布袋将它接住,半天下来,一个人可钓三五斤之多。择其最大者割其头,取其皮,蒙到竹筒上,阴干数月,扣之其声如鼓。弦线也有代用品。每年秋后,常有工匠自远方上门弹棉花,他们背着一张大弓,终日在白云堆中奏乐。小孩子在围观中大受启发,等匠人闲下来清理工具时,向他讨~节绷断的牛筋,用来上在大筒上,正合其用。最难得的是作弓线用的马尾,要等到过军队时才能得到。军队宿营时,往往将马匹拴在池塘边的大柳树上。等马夫一走开,我们便上去,先塞一把草给马吃,待与它混熟了,便去扯马尾。有时马被我们扯痛了,喘着粗气打起蹶子来,吓得我们赶忙退避三舍。不过马的本事比黔之驴高明不了多少,久之,我们便不再害怕了。马尾又是做钓线的极好材料,因为它不吸水,比麻线强多了,而自制钓杆又是我们童年的另一大乐事。因此,马尾多多益善。每当有军马过境,我们不拔秃几条马尾巴是不会轻易放手的。

马尾到手,自制大筒便大功告成。于是每当黄昏之后,放学归来,小琴师们便聚在一起胡乱扯起来。初学时不成曲调,甚至噪音刺耳,大人们常讥笑我们在杀鸡杀鸭。但小孩子却乐此不疲,就在这杀鸡杀鸦的噪音声中,成长了一代又一代乡村乐手。

遗憾的是:我这个麻山人却未能成为一名乐手。因在十岁那年我便离开了故乡,到省城读书、谋生去了。我最后一次领略家乡鼓乐是离乡那年的春节。那年春节,家乡最为热闹,龙灯狮子,这班去了那班来,到处锣鼓喧天。平日我从未见过父亲摸过乐器,这一年他居然也破了例。那一天,一班龙灯到我家院子里玩过以后,父亲将他们送出槽门。这时,他突然从乐队一位熟人手中接过一副铜钹,兴致勃勃地参与演奏起来,我第一次知道父亲也是一位称职的乐师。

我随着大队人马在初春的田野上进发,队伍拉得一两里路长。最前面是打三角大旗的,抬大锣大鼓的——那锣和鼓比篮盘小不了多少,吹大号的——那号身比我们小孩子的身躯还长;接下来是舞龙的,他们一个个将龙把子搁在肩上,披开衣襟,头上直冒热气。这班人全都趁过垅的机会在休整,只有小乐队还继续不停地演奏着,他们一边吹打,一边行进,因而落在队伍的最后面。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小把戏便尾随他们前行。阳光照得满垅油菜花一片金黄,空气中流溢着花草和鞭炮的香气,在这样的氛围中聆听乐队演奏,别有一番情致。他们奏完一曲《荷花出水》,又奏一曲《长槌子》,我完全被这清越的鼓乐陶醉了,多少年后我的耳际还时常萦绕着那些美妙的乐曲。

前几年,我从一本音乐刊物上看到一篇介绍我的家乡鼓乐的文章,文章说麻山锣鼓不仅曲牌丰富,而且演技精湛高超,在民间音乐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读了那篇文章,便立即想起当年听到的那一次田野间的演奏,我为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音乐之乡而无比自豪。

我多么想重新回到父老乡亲中间,补上我不曾学会的东西,成为一名鼓乐之乡合格的乡村民啊。

(1996年)

来源:杨里昂著《望麓园随笔》1997年9月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4 03:37 , Processed in 0.09083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