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春秋无义战 戈锋何所向 ——春秋“鄝叔义行之用”铭文铜戈

2019-8-23 14:2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06|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名称:春秋“鄝叔义行之用”铭文铜戈  
时代:春秋时期  
类别:一级  
规格:通长27.7cm、内长8cm、阑长11.5cm  
来源:2004年12月12日汨罗市司法局宿舍工地M1出土  
今藏:长沙博物馆
  
  潘钰

  鄝叔戈为中长胡三穿,最上一穿较短,近半圆形,下面两穿呈竖长方形,胡下端与阑呈直角。援身较长,稍向上翘,中间有脊,脊尤为突出,截面几乎呈方形。前锋作宽大的三角形。内饰勾边双线纹,中部近前有一长方形穿。铭文位于穿侧胡部,为阴刻篆书,竖排六字“鄝叔义行之用”。鄝叔戈在造型上摆脱了春秋早期铜戈援一般呈圭状的古朴造型,胡部变长,援部略微上翘,援身脊线明显,与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黄君孟戈、湖北随州季氏梁墓地所出的曾大攻尹季怡戈等器形相似。这几件楚墓里出土的铜戈,共同特征是援部中间最窄,前锋膨大,脊线明显。黄君孟夫妇合葬墓的年代,发掘报告定在春秋早期晚段。随州季氏梁墓地的年代,一般定在春秋中期偏晚阶段。从造型上来说,鄝叔戈的年代,定在春秋中期后段较为合适。

  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和古今学者的考证,先秦时期曾经存在三个以“蓼”为名的国家:一是位于南阳盆地的蓼国,飂叔安之后嗣,己姓,在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一带;二是淮河中游南岸支流史河下游的蓼国,是颛顼高阳氏后裔,出于庭坚,姬姓,位于今河南固始县;三是“群舒”之一的“舒蓼”,出于皋陶,偃姓,位于江淮之间的今安徽省境。1987年,湖北荆门市包山二号墓出土了许多春秋时期楚国的竹简,包括许多司法文书简,其中就有司豊司败鄝、武陵尹之人翏足、阳翟人翏贤等人的记载,应该都是战国时期楚国境内的姬姓鄝人遗民。鄝国被灭亡后举国迁入楚国,以国为氏。亡国的姬姓鄝族人,变成了楚国臣民。春秋时期以地名为姓是当时最为普遍的做法,由此,姬姓变成了鄝氏。根据包山楚简的楚国置鄝县的记载,楚鄝县位于河南固始县境内。

  无独有偶,淅川下寺三十六号楚墓出土的一柄铜戈上,刻有“鄝子妆之用”五字铭文,形制与“鄝叔”戈也极为相似。竹简、玺印中的鄝氏、鄝族,与鄝子妆戈器主的氏称用字相同,两者之间无疑也存在源流关系,这为确定鄝子妆戈的族属提供了另一方面的依据。也就是说,“鄝子妆”戈是属于姬姓鄝国。此外,战国楚玺中还有鄝族之鉨,表明入楚后的鄝人、鄝族,可能仍旧聚族而居,有一定的规模。

  鄝叔戈的年代为春秋中期。根据楚人的政策,每灭一国,就要在原址设立以原国名命名的县,很可能在不久之后,便于姬蓼故邑设置了县,即包山楚简上记载的鄝、鄝阳。而鄝子妆戈与鄝叔戈,其时代与姬蓼灭亡的年代约略相当,很可能是在国亡之时落入楚人手中的。同时,鄝子妆戈与鄝叔戈出土地点距离甚远。鄝子妆戈出土于当时楚国政治权力的中心地带,鄝叔戈出土于汨罗,正是当时楚国势力在湖南的中心地区。鄝氏的铜戈,这两件鄝人的铜戈,应该都见证了春秋末年的兼并战争,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各个诸侯小国朝不保夕,普通人命运多舛,都过着国破家亡,如同蝼蚁一般流落四方的生活。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19:06 , Processed in 0.1129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