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非遗二代”:让非遗“活”得精神抖擞

2019-8-9 19:4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86|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非遗项目皮影戏。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亚湘 实习生 蔡莹


  8月5日,“非你莫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年长沙市优秀青年非遗传承人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无疑,这一举动必将为长沙非遗传承注入持久动力。为了让非遗这种古老技艺焕发新春,“非遗二代”从父辈和师傅手里接棒,以创新的方式推广传统非遗项目,其作品不但越来越被人们青睐,而且带领“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近日,记者采访了长沙数位“非遗二代”,挖掘了几则他们在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发展中“玩活儿”的故事。


  铜官小伙把泥巴玩出深受人们喜爱的新花样


  “长沙哎,听我来慢慢游,唱一段长沙的边周:白沙古井名声有,天心阁曾经作炮楼……”怀抱月琴的长沙弹词艺人且弹且唱,清洌的琴声、地道的长沙话、拉得悠长的古韵,划破长沙的夜空。瞬间,老长沙的人间烟火、美妙传说都在弹词中得以再现,观者无不如痴如醉,流连忘返。长沙弹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长沙道情,一个“情”字,道出了长沙人内心温柔之处,很好地阐发了长沙人“讲情重义”的性格。


  对在长沙这片土地上滋生的非遗项目,长沙人也特别“讲情重义”。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站立在长沙铜官窑一口古老的窑前,昔日窑工们在一个个火红的窑口间忙碌穿梭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而今的铜官,千年窑火依然烧得很旺,一代代窑人玩泥巴的绝活依旧在上演。若是周末,很多市民还会在这座千年古镇徜徉,一边欣赏满街的陶艺之美,一边体验一把玩泥巴的意趣。到了铜官,自然也会见到活跃在这里的一群年轻的陶艺人,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的铜官窑新生代,这其中就包括玩“柴烧”的“泥人刘”第四代传承人刘嘉豪。


  在铜官,只要问“泥人刘”,没有人不知晓。“泥人刘”铺面在铜官街西头,虽然不大却十分醒目。刘嘉豪曾祖父是工艺美术大师刘子振,人称“泥人刘”。店里的陶艺作品栩栩如生,门口一尊一米高的傣族女孩,身材凹凸有致,服装色彩斑斓,表情活灵活现;还有很多群塑:或是船家女摆渡,或是孩童玩耍,或是一群照相的村姑,手工精湛得让人难以置信。可是,第四代“泥人刘”刘嘉豪没有跟父亲刘坤庭学泥塑,却玩起了“柴烧”。


  “我在铜官街上长大,从小身边就有很多窑工,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那些窑口,泥地上到处是碎瓦窑渣……”今年26岁的刘嘉豪坦陈,很长一段时间他并不觉得铜官窑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只是一些日常用具,或者一些泥菩萨罢了。“直到我长大了去天津,看到天津‘泥人张’的兴旺蓬勃,听他们说‘北有天津泥人张,南有望城泥人刘’,我忽然意识到我一定要为‘泥人刘’做点什么。”


  还是在大学二年级时,刘嘉豪就在学校专门组织了一间陶艺工作室,“当时我就在想,既要传承又要走出新路,否则我会跟父亲一样永远只是一个匠人。”对陶艺慢慢有了一些认识后,刘嘉豪注册创办了“铜官柴烧”,开发设计了很多传统长沙窑与现代柴烧结合的新作品。“那一年,我边上学边开始传承‘泥人刘’的香火,但我大胆地放弃了前辈们坚持了多年的老路,走上另外一条路——柴烧。”


  年纪轻轻的刘嘉豪先后获得过多项工艺美术和创意项目大奖,现在,他俨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非遗大师”。他说,传统的气窑上色靠釉,烧出来的东西比较稳定;而柴窑上色靠的是火和灰,通过火焰与落灰在器皿上留下天然的纹理和颜色,常常有意外的惊喜和变化。“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做柴烧?我觉得铜官窑不能拘泥于老手艺,应该有新的个性。创新烧制方式就是为铜官窑注入新元素。时代不同了,如何扎根铜官,把泥巴玩出深受人们喜爱的新花样,以时尚多元的方式做大做活铜官窑?这才是我们这些非遗后人应该探索的路!”


  通过年轻人的新思维、新观念将非遗项目激活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这称呼有些高大上,可其实它们早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如果到望城新康看一场皮影戏,这可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如果穿一件有湘绣元素的衣服,湘绣制作技艺同样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去吃一碗杨裕兴面条,其制作技艺也是省级非遗项目……


  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非遗不是不可移动文物,也不是放在博物馆的古董,大多是“活态流变”的技艺。正是这个“活”,让保护和传承增加了许多变数,因而更需要“非遗二代”来参与,并通过年轻人的新思维、新观念将非遗项目激活,使之活得更旺、更加精神抖擞。


  昨日立秋,在雨花非遗馆,一群来自湘西花垣的苗族“非遗二代”就表演了“苗族赶秋”非遗项目。“立秋”节,花垣苗族人要在墟场设立秋场。立秋了,附近的村村寨寨、各家各户的苗族人民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卸下肩上的担,穿着华丽、鲜艳的苗族服装,女孩子则头胸佩戴着各种银饰,数万民众前前后后、来来往往游行于秋场,参加拦门、接龙、苗鼓、椎牛、上刀梯、边边场、打八人秋、苗族绝技、绺巾司刀舞等活动,其中还融入了苗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动,形成了“喜满秋场、情满秋场”的壮观景象。


  据国家专家组考证,像“赶秋”这样的民俗活动,全国只有花垣还存在,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活动的“活化石”。但“苗家赶秋”这样的民俗活动之所以能“活下来”,原因之一就是其有着肥沃的文化土壤,或者说它们存在的条件受现代化冲击相对较弱,其二就是仰仗于“非遗二代”所付出的努力。


  非遗的价值在一个“活”字上,保护和传承的难度也在一个“活”字上。“没有书对”,全靠“口耳相传”“人在技在,人亡技灭”,一旦一个非遗传承人去世,就意味着一项技艺少了“活”的教科书。用通俗的话说,非遗产品,不管是吃的、用的还是看的、听的,在制作过程中必然伴随人的思维活动而“成”,而不像大机器工业生产那样,用一个模子大批复制;也不像信息时代一样,用3D技术源源不断地打印。同时,具有“活态流变”特性的非遗技艺,生产出来的是“高雅”的产品,人们学起来“难度大、时间长”,且“要求高”,结果却是“效益低”。


  正因为如此,如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非遗领域也没有两件一模一样的作品,因而,像长沙这样重视“非遗二代”,极力培养和推选优秀青年非遗传承人,无疑是非遗传承的一大壮举,深得非遗界的赞赏。


  拥有是最好的保护,消费是最好的传承


  湖湘传统工艺,湘绣地位尊崇。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战国楚墓曾出土2000多年前刺绣残片,马王堆汉墓亦发现西汉初期长沙国“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


  今日长沙街头,常有时尚女性着玲珑旗袍,上绣淡雅花卉、浴火凤凰……如同一幅幅流动画面,惊艳了整个城市。作为一门实用技艺、“可以穿的非遗”,湘绣老而不僵,永远活在“年轻态”,它与时代呼吸与共,脚步从未停歇。


  国家级湘绣大师柳建新已是古稀之年,本应和其他人一样安享晚年,然而她不仅没有放下手头的针线,还把在英国攻读硕士的女儿刘雅叫了回来,一起办起了“绣女”湘绣工作室。在刘雅的眼中,湘绣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精妙的手工,还需要有独特的创意,更需要有一股热爱的意念。”


  现在,湘绣从服装、装饰画、床上用品、艺术摆件等传统大件,发展到项链、手链、书签、挂饰、箱包、灯具等创意衍生品,湘绣的衍生开发、创意表达之路,为众多非遗项目启智拓维。而这些广受人们喜爱的湘绣作品,大多出自像刘雅这样的“非遗二代”之手。


  长沙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非遗专家曾应明认为,“非遗二代”中不仅有传承人,其实也包括年轻的研究者。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非遗传承工作中,这种现象令人欣慰。“让非遗‘活’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把已经逐渐远离人们现实需求的那些东西,重新拉回到当下的生活,让它和人们日常生活,和老百姓的需求、欲望重新对接。”


  然而,最好的保护是生产性保护,让非遗项目“活”在市场。“拥有是最好的保护,消费是最好的传承。”非遗源于生活,消费于生活,只有在市场中才能“活”得滋润。因此,湘绣、花炮制作工艺、釉下五彩瓷烧制工艺等项目,均建立了生产性保护基地。不仅如此,长沙将非遗产品推上各类展销会、博览会,让非遗精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应明等长沙非遗专家们对生产性保护想得更远,他们关注着传统技艺的现代处境,琢磨如何更深入去挖掘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通过“非遗二代”,让古老技艺更多、更广、更好地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中。


  “非遗+”,让非遗项目“活”进人们的生活


  2015年8月成立的雨花非遗馆,是全国首家民营非遗馆。运营4年多来,该馆通过自身努力,深入挖掘民间传承艺人,慕名拜访知名传承人,盛邀传承人来此“落户”,并利用“非遗二代”的创新精神,积极对接市场落地非遗产品,打造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之路。


  雨花非遗馆首创中国“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展览演艺、非遗+文创产品、非遗+科技、非遗+市场”的“非遗+”活态传承发展模式,形成了“赏非遗、学非遗、玩非遗、购非遗、吃非遗”的产业链,将非遗及其衍生品与现代生活接轨、与市场接轨,打破壁垒,推动非遗项目与产品的产业化发展,让非遗项目“活”进人们的生活,使之成为了“集体非遗二代”开发地、集散地。


  雨花非遗馆在馆内设有展示参观区、体验学习区、节目展演区、自由购物区,让人们参与各种传统手工艺制作,进行体验式旅游,增强旅游趣味性、参与感。其以非遗项目的集聚优势带动文化旅游市场,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


  该馆结合校本课程延伸开发非遗手工体验项目30多个。通过寓教于乐方式,使传统文化贯穿教育始终,为所有中小学及高校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 该馆还组建非遗艺术团,推广非遗传承人成为网红、打造精品非遗舞台节目。通过演出出售门票、整体打包展演,或者进行公益展示等模式进行服务输出,在产生活动效益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宣传。该馆同时创立雨花非遗品牌,进行文创精品开发(针对高端卖场、旅游区),统一门店形象与产品标签,制订产品筛选标准,独创非遗商品品牌,拓展非遗商品销售渠道,推行非遗品牌连锁加盟经营模式。用科技触发非遗创造性转化、讲好非遗故事是雨花非遗馆的一大特色:该馆通过传统文化与先进科技的有效结合,通过非遗VR体验馆、非遗网红打卡点、非遗视频直播间、非遗在线公开课、非遗线上商城,吸引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品读非遗、主动传播非遗。


  雨花非遗馆的目标不光是非遗展示展演、非遗教育、非遗旅游、非遗文创产品,其最执着的是,不断与时俱进,开发新模式,做到保护传承非遗技艺,给非遗传承人带来收益,把非遗做成产业链,打造永不落幕的非遗产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9 23:52 , Processed in 0.1276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