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观音菩萨”原是湘剧演员

2019-6-26 09:5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64|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1986年,湖南省湘剧院应邀前往香港,参加首届中国地方戏曲展。图为左大玢、李开国演出的《拜月记》剧照。 资料图片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尹玮


  荣誉档案


  1989年4月,一场特殊的表彰大会在长沙举行。有关领导宣读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嘉奖我省荣获全国梅花奖演员的决定》。受到嘉奖的主角,正是来自湖南省湘剧院(以下简称“省湘”)的左大玢。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原名中国戏剧梅花奖,简称梅花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起的中国戏剧演员最高奖项。可是从1984年第一届评选至1988年第五届评选,湖南都榜上无名。获得梅花奖,是湖南这个戏剧大省长期以来的期盼。这份期盼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左大玢没有辜负大家的殷切期望,她为湖南争得了这份荣誉。


  荣誉故事


  今年5月30日,“不朽的人生——田汉生平事迹图片展”开幕式暨“田汉在长沙”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图书馆举行,记者在现场见到了久违的“观音菩萨”左大玢。虽然她因为出演《西游记》而为全国观众所熟知,但她更钟爱湘剧演员的身份。巧的是,在这次纪念田汉的活动中,左大玢遇到了老朋友、省剧协原主席范正明。30年前,她正是凭借田汉改编的《断桥》、范正明改编的《刺目》等湘剧优秀剧目,获得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了湖南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她是新中国第一代戏曲演员


  左大玢出生于1943年,是正宗的长沙妹子。她出身梨园世家,母亲郑福秋是著名湘剧演员,上世纪30年代是“五大名旦”之一。这样的家庭环境,理应对左大玢的艺术成长助益良多,但事实上,母亲一度极力阻挠左大玢从艺。


  旧社会艺人地位低下,很多人入行并非出于对戏曲的喜爱,而是为生活所迫。至于女艺人,尽管舞台上光鲜夺目,舞台下却要担心个人沦为达官贵人、地痞流氓的玩物,她们的处境就更加不堪了。旧时湘剧界对“坤伶应局问题”很关注,提倡女艺人洁身自好,尊重自己的人格。饶是如此,仍有24岁的黄如顺不堪恶势力逼凌愤而自尽的事情发生,可见树欲静而风不止。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少女艺人都谋求嫁得良人后退出舞台,以相夫教子为归宿。郑福秋便是患喉疾后,于1940年嫁人离开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艺工作,艺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是旧社会的“戏子”,而成为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但人的思想观念转变,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1953年,省湘成立“附设小演员训练班”,次年第二期学员招生,左大玢趁着母亲外出的机会,自作主张地报了名。母亲知道后,十分恼火,对她说:“你多少有点天赋,不是不能读书。将来当个医生,名声好,有出息。你为什么要当艺人浪迹天涯唱戏呢?”但在左大玢“我就是要当演员”的坚持下,同样热爱湘剧的母亲最终还是同意了她的请求。就这样,左大玢踏进了梨园行大门。


  “我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下成长的第一代湘剧演员。”左大玢回忆说,小演员训练班的三年学习生涯是十分辛苦的,喊嗓、拉顶、坐盘等基本功训练于肉体上是疲劳艰辛的,于精神上是枯燥乏味的。更可怕的是,左大玢一开始还不被老师看好,她在前三个月预习期得到了“嗓子不好,不适于做演员,劝其退学”的评价。但是,左大玢起早贪黑,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把握住老师“让她再试一次”的机会,终于圆了演员梦。


  1957年,小演员训练班结业,左大玢加入省湘,正式开始了舞台生涯。当时正是戏曲发展的黄金岁月,省湘又是名家荟萃,左大玢向彭俐侬学习,再加上母亲的点拨,名师出高徒,她很快便成长了起来。“当我有了一定的艺术实践,师傅的要求就不同了,总是批评我表演毛躁:第一个动作没做完,第二个动作就来了;外形动作虽美,内在感情却很空虚;只演了角色做什么,没演出角色为什么这样做……师傅反复要求我分析剧本内容,钻研人物性格,要有自己的创造。”她悟性高,一点就通,于是从青年演员中脱颖而出。1959年,省湘排演《生死牌》,左大玢先是当替补演员,后又当主演,和徐绍清、吴淑岩、刘春泉、董武炎等前辈合作,唱作俱佳,受到省会广大观众好评。同年,《生死牌》被搬上大银幕,左大玢成为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的青年演员。


  正当左大玢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十年动乱开始了,包括湘剧在内的广大地方戏受到了极大冲击。左大玢更是因为1973年主演《园丁之歌》,唱了一句“没有文化怎能把革命重担来承当”而受到“四人帮”点名批判。这让年仅30岁、正当年的左大玢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直到1976年省委为《园丁之歌》平反,这才解除了左大玢长达数年的精神压力。


  改革开放后,传统戏曲全面复苏,被耽误了太久的左大玢又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演出。她的表演技艺日臻成熟,其艺术事业进入最为灿烂、最为耀眼的发展阶段。1989年,左大玢肩负起全省戏剧界人士的殷切期盼,一举夺得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从上百名梨园佼佼者中脱颖而出


  湖南长期缺席梅花奖,给这个戏剧大省带来很大压力。


  现实压力首先来自与历史荣誉的对比。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湖南地方戏在首都观众和全国同行间大放异彩。28个演出奖中,湖南占2个,即湘剧《琵琶上路》和花鼓戏《刘海砍樵》。120个演员奖中,湖南占7个,包括一等奖徐绍清、谭保成,二等奖陈剑霞、李福祥、彭俐侬,三等奖何冬保、肖重圭。另外还有罗元德获得了奖状。分剧种来看,立足于省会的湘剧又占了湖南得奖数的半壁江山,和全国兄弟剧种比也是名列前茅。


  其次,湖南长期缺位梅花奖和当时湖南戏剧创作的繁荣态势不相符。上世纪80年代,湖南涌现了一大批戏剧创作人才,在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评奖(即四大文学奖之一的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前身)中长期占有一席之地,《牛多喜坐轿》《喜脉案》《曹操与杨修》等优秀作品有口皆碑。一方面,剧本创作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演员评奖乏善可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鲜明反差。


  湖南在梅花奖领域的空白,归根结底是由于当时演员队伍青黄不接,早在1981年举办的湘剧老艺人教学演出就体现了这种危机形势。左大玢回忆说:“我进的演员训练班是3年制,学习时间不长,学的传统戏不算多,根基是不够坚实的。加之十年动乱,浪费了青春,教学演出时都快40岁了,在艺术上是有紧迫感的。比我们年纪小的同志,他们对传统戏学得更少,还有许多同志是演‘样板戏’的时代进来的,那就更缺乏传统艺术的知识和基础。那时健在的老艺人年事已高,省戏校湘剧科的学生年纪尚小,承前启后的责任无疑落在了我们中年演员的肩上。”参评梅花奖,要求年龄不能超过45岁。以彼时的情形,年纪轻的演员水平不足,水平够的老艺人又不符合年龄条件,湖南夺取梅花奖的希望便只能寄托在50年代初培养的第一批演员身上。


  左大玢是1988年参加的梅花奖评选,当时她已临近45岁,刚好站在年龄门槛上。这一役是她仅有的机会,如果失败,再无卷土重来的可能。这对于左大玢而言是很大压力,她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奋力一搏。


  参评梅花奖,除了演员自身功底要过硬,参赛剧目的选择也很重要。当时评梅花奖是传统、创新两手抓——既要有传统折子戏,且强调老戏新演、推陈出新,也要有新剧目,以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最终,左大玢准备了《刺目》《断桥》《凤萧怨》参赛。这三出戏都极具湖南风情、长沙韵味。


  《刺目》是《百花记》的最后一折。《百花记》又叫《百花公主》,是湘剧传统高腔戏。故事说的是元朝时,安西王与朝廷对垒,朝廷御史江六云化名海俊潜入王府,结果安西王之女百花公主没有识破他的间谍身份,反而爱上了他,最终导致父王起兵失败。很多剧种囿于传统的大团圆思维,想方设法令公主和间谍最后在一起,但湘剧的结尾却是公主在杀死昔日情人后自刺双目,以示自己有眼无珠认错人,颇有湘妹子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的辣椒性格。


  《断桥》是《白蛇传》的一折,是湘剧传统弹腔戏。现今包括湘剧、京剧在内的很多剧种所演的《白蛇传》,都是用的长沙籍剧作家田汉的改编本。左大玢对主人公白娘子的思想性格情感、表演动作技艺还做了深入剖析,写下了《我演〈断桥〉》一文,成为青年演员的教材。


  《刺目》《断桥》都是左大玢演了多年的拿手好戏,可谓驾轻就熟。大型新剧目则一时没有着落。这个时候,她的爱人、省话剧团的编剧肖高适伸出了援手,以长沙名胜古迹定王台为背景,创作了新编历史戏《凤萧怨》。


  就这样,左大玢在领导的鼓励支持、同事的密切配合、爱人的鼎力支持下,于1988年秋天晋京演出。她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演出大获成功,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大力赞扬。当时晋京参赛的演员有上百人,都是各剧种、各剧团的佼佼者。1989年初,在“过了筛子又过箩”的严格评选后,左大玢成为15名获得梅花奖的戏曲演员之一。湖南梅花奖零的纪录,终于被打破了!


  看着眼前这个象征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奖盘,左大玢感叹道:“这可真是一次痛苦的攀登呵!”


  荣誉新篇


  湘剧定能得到继承和发展


  获得梅花奖,不是左大玢艺术生涯的顶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表彰大会上,领导希望她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


  此后左大玢又挑战了许多新剧目、新角色。但和这些比,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在湘剧传承、人才培养方面所作的贡献。


  左大玢对湘剧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曾经,她也初生牛犊不怕虎,在传统知识掌握不够牢靠的情况下一味讲究创新。1959年省湘排《红菊斗霜开》,她掺进了很多歌剧、评剧、梆子戏的音乐元素,弄成了一个四不像。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回到家乡长沙,看了演出后很不满意,告诉她:“你们演唱的是新湘歌吧!”这个失败的教训告诉她,离开了湘剧的传统艺术规律和特点去革新,就像火车离开了铁轨,那是要翻车的。1981年湘剧老艺人教学演出又给她上了生动的一课。很多前辈的拿手剧目,别说是没学过,就是看也没看过啊!“湘剧传统艺术宝藏丰富,珍品很多,都是前辈老师辛勤艺术实践的结晶,我们必须认真继承,刻不容缓。”


  等到左大玢退休时,昔日的前辈老师不是风烛残年就是驾鹤西去,她自己成了后辈口中的前辈、老师、偶像。从2003年开始,她将大部分精力花在培养新人上面。正如当年她学戏时很辛苦一样,教戏也并不是什么轻松的差事。可看到后辈曹威治渴望的眼神,左大玢还是毅然决定将拿手好戏《百花赠剑》传授给她。她还积极参加各类讲座,深入校园,向下一代普及湘剧知识。


  记者上个月见到左大玢时,她正在与另一位梅花奖得主曹汝龙商谈湘剧现状和前景。尽管左大玢如今年事已高,不再练功,也几乎不再教学,但她对湘剧的热爱之情、关注之心一如往昔。她对湘剧演员演出机会少、收入水平低感到烦心,更为新人缺少演出实践而无法成长感到伤心,还为湘剧传统特色恐将失传感到忧心。尽管对现状不甚满意,但左大玢还是希望湘剧能得到保护、得到继承、得到发展。她说:“我从事湘剧这么多年了,感情不能谓之不深,这是我的生命和事业所在,我希望她兴旺发达。湘剧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扎实的群众基础,这是她的潜力所在。只要大家齐心合力,一定能开创一个新局面。”


  时光长廊


  湖南历届梅花奖得主


  1989年


  左大玢(湘剧)、郭为民(歌剧)


  获得第六届梅花奖


  1991年


  王永光(湘剧)


  获得第八届梅花奖


  1992年


  刘赵黔(花鼓戏)


  获得第九届梅花奖


  1993年


  贺小汉(湘剧)


  获得第十届梅花奖


  1994年


  陈少云(京剧)


  获得第十一届梅花奖


  1995年


  张富光(湘昆)


  获得第十二届梅花奖


  1996年


  曹汝龙(湘剧)


  获得第十三届梅花奖


  1998年


  杨霞(舞剧)


  获得第十五届梅花奖


  2000年


  王阳娟(湘剧)


  获得第十七届梅花奖


  2002年


  傅艺萍(湘昆)


  获得第十九届梅花奖


  2005年


  彭玲(常德汉剧)


  获得第二十二届梅花奖


  2011年


  肖笑波(祁剧)


  获得第二十五届梅花奖


  2013年


  雷玲(湘昆)


  获得第二十六届梅花奖


  2017年


  叶红(花鼓戏)


  获得第二十八届梅花奖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8 19:16 , Processed in 1.6347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