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伶人”欧阳予倩:一窗秋雨,万户春风

2019-6-21 08: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30|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箫声渺渺,故人杳杳……”6月18日,在一阵浅吟低唱中,几位爱好戏剧的浏阳市民迈着缓缓的步子,翻唱开了欧阳予倩的代表作话剧《桃花扇》。今年是新中国戏剧发展70周年,恰逢欧阳予倩诞辰130周年。戏剧、导演、电影、舞蹈、京剧……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这位从浏阳走出去的艺术家在诸多领域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和精神财富

  浏阳欧阳予倩故居 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亚湘

  出身官宦世家却“心里只有戏剧”

  时日匆匆,130年过去,仿若昨日。

  6月18日,记者来到浏阳一条名叫营盘巷的古巷。在古巷的尽头,有一栋古朴、幽雅的双合门老宅,这就是欧阳予倩的故居。

  1889年5月1日(农历四月初二),欧阳予倩出生在故居老宅厅右侧的厢房里。欧阳予倩故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欧阳予倩虽然只是在这里生活了12年左右,“但他那个时候接触的大都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

  欧阳予倩的外祖父是湖南第一位民选省长刘人熙,祖父欧阳中鹄是清末知名学者,思想异常开放。“‘戊戌六君子’里的谭嗣同及唐才常等晚清进步人士都是欧阳中鹄的得意门生。那个时候,这栋院子里经常高朋满座,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为刘人熙家族的后人、浏阳市文联副主席刘正初对近代浏阳名人多有研究。他说,欧阳予倩就是在祖父和外祖父的双重教育下,开始走入社会。

  欧阳予倩从小就拜唐才常为师接受启蒙教育,后又跟着两位祖父读书、研习学问。“应该说,那个时候读书主要还是为了获取功名,不想欧阳予倩却背地里喜欢上戏剧来。”

  “清朝同治《浏阳县志》职官篇里《杨时传》记载。”刘正初说,杨时,北宋理学家,以“程门立雪”的故事驰名,曾任浏阳县令,《杨时传》载:“自言在浏阳方官、散青苗钱,凡酒肆、食店及俳优、戏剧之网民财者,悉禁之,散钱已,然后令如故。”

  散青苗钱,即春荒时发灾款;俳优,即歌舞戏谑艺人。“由此看来,在当时,浏阳已经有了俳优、戏剧活动,而且能够‘网民财’,说明戏剧之风已经盛行,不然也不用‘禁’。至于当时流行的戏剧是什么,应该是江西弋阳腔传到浏阳后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后来的湘剧高腔。”

  “要戏饱,浏阳跑。”浏阳曾经产生了对湘剧影响甚远的戏班子,成就了一批浏阳籍的湘剧大师,是清末民初最有名的“戏窝子”。欧阳家族的祖居地浏阳西乡的花鼓戏十分著名,有“西乡出小旦”的民谚流传。浏阳自古就有唱戏酬神的风俗。欧阳予倩在“戏窝子”的氛围中出生、成长,从小就喜欢看戏,看完戏回家之后就带着弟弟妹妹学着演起来。

  官绅家庭的家教严格,专业老师为欧阳予倩讲授经义策论和英文。清末科举被废后,欧阳予倩又留学日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肯定会有很多可能的发展方向,可是他最终却选择了艺术的道路。”

  欧阳予倩和戏剧有冥冥中的不解之缘:“我看到对面的一个,用粉涂在脸上……我觉得浑身紧拢起来,立刻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又觉得好玩,又觉得难过。”不过10岁的他在一次堂会上看到一个演员画花脸时,居然内心有了一丝悸动。

  “当时我很惊奇,戏剧原来有这样一个办法!可是我心里想倘若叫我去演那女角,必然不会输给那位李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看到李叔同等表演的话剧《茶花女》,欧阳予倩开始接触表演新剧的中国留日学生艺术团体春柳社,“这个时候,欧阳予倩的心里可能只有戏剧了。”

  只要能够唱戏,“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

  1906年,欧阳予倩从日本回到浏阳,“这个时候,家里要他娶亲,他不同意,却又执拗不过。但他心里定了个计划,决定结婚3天后一跑了之。”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桩婚姻改变了欧阳予倩的主意。“原来,家里给他找的新娘刘韵秋是位传统的才女,不仅秀外慧中,聪明能干,琴棋诗画都很精通,而且本性好学而能识大体……洞房相识之后,两人相见恨晚。欧阳予倩原先逃婚悔婚的打算顷刻便烟消云散了。”

  1907年,加入春柳社的欧阳予倩参演了根据《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自此开始了演艺生涯。

  但这条路注定是不容易的,为了实现满意的艺术效果,他一次次地揣摩人物角色。在春柳剧场,为了研究新的哭法,他在《自我演戏以来》写道:“躲在张家花园的草地上用种种方法去哭,每回总是弄到气竭声嘶,胸口痛半天不能好”。

  演艺的艰难或许还可以克服,可那个年代人们把从事戏剧演艺人员称为“戏子”,大多被人瞧不起。欧阳予倩家族势力很大,又有留洋经历,因此,两家长辈都希望他能继承先辈走进官场,坚决反对他当“戏子”。

  春柳剧场解散后,欧阳予倩成为职业京剧演员。他说:“我妻韵秋受了各方面的压力,写信劝我回家,我回信说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她也就不再说什么……”

  知夫者莫如妻。这个时候,家族里的人只有刘韵秋理解和支持欧阳予倩。1915年冬天,欧阳予倩瞒着家里人,把刘韵秋接到上海。欧阳予倩终日忙于戏剧,刘韵秋操持家务。“欧阳予倩在舞台上的戏衣大多数是妻子裁剪、刺绣出来的。不仅如此,多才多艺的她常帮助予倩整理编写剧本,画舞台布景,做小道具等,有时还到戏校里代上文化课。她还像母亲一样对待丈夫的学生,常常问寒问暖,帮他们缝衣补袜。”

  欧阳予倩之女欧阳敬如回忆说:“(母亲)她实际上是欧阳予倩背叛家庭到上海演戏事件的同谋者。祖父去世以后,父亲把母亲接至上海,开始了自强自主的生活。留洋学生下海演戏,演员收入是没有任何保障的,因此刚开始演戏时,他们常常冬天当绸衫、夏天当皮袄,父亲一旦拿到薪金全部交给妈妈。他们生活的和谐是妈妈对父亲事业的理解和父亲对母亲的尊重。”

  欧阳予倩在自传里说:“虽然是旧式婚姻,爱情之深厚,并不输于自由恋爱,且有过之。”欧阳予倩的老朋友田汉曾赋诗称赞他们夫妇:“台上典型台下效,铜琶应唱好夫妻。”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清代文学家孔尚任所著的《桃花扇》是我国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讲述了明末清初,“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在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结识秦淮歌女李香君后两人坠入爱河,在经历国破家亡后爱情破灭的故事。这部被欧阳予倩多次改编的作品,也折射出这位大师的艺术轨迹。

  欧阳予倩和侯方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之处——他们都身处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可他们最终的选择却是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侯方域选择归降,而欧阳予倩成为一位传递进步思想的戏剧家。

  “《桃花扇》是欧阳予倩的一部代表作,曾经围绕这部作品创作出多种艺术形式作品。”1937年,随着抗日战线南移,上海沦陷。欧阳予倩发现,艺术同样能起到抗日宣传的作用。

  欧阳予倩将孔尚任的《桃花扇》改编为京剧,突出赞扬了李香君等崇尚气节的老百姓,对两面三刀卖国求荣的人“狠狠打了几棍子”。

  欧阳敬如在回忆中说,父亲怀着满腔忧愤之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完成改编,“一气呵成把剧本写出了,排了不到3天就匆匆搬上了舞台,当时观众的反应非常强烈。”但《桃花扇》没演几场就被禁演,欧阳予倩也因此受到了各种威胁,只好四处边演戏边流浪。

  对演《葬花》,“南欧北梅”各领风骚

  董必武曾有诗云:“剧坛旧事皆口碑,共说南欧比北梅。”诗中的“南欧北梅”,说的是20世纪20年代京剧旦角艺术南派宗欧、北派宗梅,欧阳予倩与梅兰芳在京剧表演艺术上各领风骚。

  1917年,梅兰芳在北京上演《黛玉葬花》;欧阳予倩在上海上演《黛玉葬花》。一南一北,对演《葬花》。梅兰芳先生说:“旁人看了,还以为我们在比赛呢。”欧阳予倩扮演的黛玉“高髫倩妆,翩翩翠袖”,与梅兰芳扮演的黛玉“吕”字髻、长水袖,大致是相同的。为梅兰芳、欧阳予倩配戏饰演宝玉的是姜妙香、周信芳,均为京剧界翘楚。

  1919年,“南欧北梅”在南通有一次艺术峰会。南通“更俗剧场”的客厅上方高悬一匾,曰“梅欧阁”,两旁有一副对联:“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借北宋诗人梅尧臣和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籍贯,借喻欧、梅两人的艺术成就堪与认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梅尧臣和讲究“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欧阳修两位古代文学大师相媲美。

  欧阳予倩不仅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而且还是中国戏剧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同在1919年,担任“南通伶工学社”主任,开始了戏剧教育生涯。“南通伶工学社”是中国第一所培养京剧演员的新型学校,开中国戏剧现代教育之先河。

  欧阳予倩在自传《自我演戏以来》有“在南通住了3年”的一节,记述了1919至1921年在南通的戏剧活动。他在南通创办中国最早的新型戏剧艺术学校伶工学社,培养新型戏剧人才;他主持修建更俗剧场,制定观众凭票入场、对号入座、场内不允许兜售食物、看客不允许吐痰、不允许吃瓜子等剧场规则,开中国剧场风气之先;他主持《公园日报》,发表戏剧信息及剧评,构成戏剧教育、演出、评论的良好互动。张謇邀请梅兰芳来南通与欧阳予倩同台演出,在更俗剧场里建“梅欧阁”作为纪念,并题有“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之楹联。

  “去年我曾经到南通寻访欧阳予倩的足迹,百年过去,至今南通还有许多他的遗迹可寻。旧址上重建的更俗剧院里面,有复原重建的‘梅欧阁’,塑有张謇、欧阳予倩、梅兰芳三位前辈的雕像。”刘正初说。

  “南通伶工学社是为社会效力之艺术团体,不是私家哥僮养习所;力图培养出有新文化知识和修养的演员……”这是伶工学社的办学方针。在欧阳敬如看来,伶工学社是父亲“养成新人才”的梦想,他一面教学、一面向社会演出,将新思想传递给广大民众。

  1922年,田汉从日本回国以后,由田汉、欧阳予倩共同的朋友梁绍文介绍,两人因为同为长沙人,“一相识就成了好朋友”,田、欧两人的友谊与中国的话剧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国话剧诞生的历史来说,欧阳予倩从事话剧活动比田汉早,但田汉思想活跃,因此,两人互补,演绎了中国戏剧界两位泰斗的佳话,田汉称赞欧阳予倩有“活的戏剧史”之美誉,“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之间的一座典型的金桥。”

  1925年夏,田汉应陈望道的邀请到复旦大学教书,这期间,田汉与欧阳予倩、唐槐秋三人借鉴外国盛行的“艺术沙龙”经验,邀集数以百计的文学艺术家相继举行了“文艺消寒会”“梅花会”,轰动上海。

  “毕生苦干不抬头”的“湖南牛”从来没有忘记家乡

  欧阳予倩的生命历程之所以分外精彩,就在于他总能于繁华之时抽身而退,全力开辟新领地。在话剧、京剧界声誉正隆时,他突然投身电影界并迅速脱颖而出,赵丹、谢添等一位位光彩四射的明星,就是通过他的剧本和导筒走向银幕而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他编导的《三年以后》《天涯歌女》等无声影片,举手投足,感人至深,表现了他在电影创作上的无限潜力与才华。赴欧考察回到上海后,他曾应邀编导了第一部有声片《新桃花扇》,片中许多精彩对白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共鸣。

  1935年,欧阳予倩进入明星电影公司后,编写和导演了《清明时节》《小玲子》《海棠红》等片,后又编导了讽刺喜剧片《如此繁华》,编写了《木兰从军》等剧本。如果翻开中国电影史,《关不住的春光》《姊妹劫》《野火春风》《恋爱之道》《玉洁冰清》《三年以后》《天涯歌女》《新桃花扇》等等,令人叹为观止,可从中深切感受到欧阳予倩那洋溢的才情与多样的风格。

  1948年5月16日下午,在香港的六国饭店,有郭沫若、茅盾、柳亚子、胡愈之、夏衍等文艺界名人参加的欧阳予倩六十大寿宴会上,茅盾最先发言,他动情激昂地说:“欧阳先生从40年前的‘春柳社’起,直到现在,走的是一条很远的路,欧阳先生是最早把新剧带到中国来的,此外又改良过旧戏——地方戏,在这方面的成就很多,至于在话剧和电影方面的成就,更不用说了。欧阳先生本人,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戏剧运动史!”

  为此,欧阳予倩写了一首《50自寿放歌》:“我诞丑年湖南牛,毕生苦干不抬头……少年尽跃向真理,垂老愈为牛步忧……彼岸风光且和丽,夕景未云短,何妨继之烛,当堪与君携手共遨游。”

  虽然这位“湖南牛”长年奔波在外,却也割不断他对家乡浏阳的拳拳之心。1921年浏阳遭受天灾,人民群众生活困苦。欧阳予倩率领南通伶工学社社员,顶风冒雪赶到武汉义演,筹得巨款寄回浏阳。第二年的3月6日,他凭借自己在戏剧界的人缘,邀集当时的京剧名角到长沙义演,亲自上台演出《百花献寿》。演出结束的时候,他端出一盆花束义卖;快卖完时他又灵机一动,实行竞价拍卖,为家乡赈灾筹得了大笔资金。爱心与乡情一起涌动,大师与故乡血脉相连。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充分表现了欧阳予倩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同样,欧阳予倩的儿子欧阳山尊在其父的影响下,也承继了家乡情结。欧阳山尊生前多次回家乡浏阳探亲考察,多次接见家乡的干部群众,多次观看家乡剧团的演出,对家乡的各项工作给予了指导和帮助。1996年浏阳开发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他帮助家乡征集到了启功等书画名家的书画作品。2004年他帮助家乡筹集资金建起了欧阳予倩大剧院……

  “秋雨黄花一窗秋雨,春风杨柳万户春风。”1962年,欧阳予倩逝世,郭沫若为老朋友写下了这副挽联。欧阳予倩在《自我演戏以来》自述:“我不过是个伶人,一个很平淡的伶人,就是现在,我虽不登台演剧,也还是一个伶人罢了,我对于演剧自问颇忠实,作一个伶人大约可以无愧。”的确,就是这位“伶人”一生编导演剧目达156部,其中话剧100部,京剧29部,歌剧5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17:21 , Processed in 0.10276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