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朱元璋为何给长沙复名

2019-6-17 08:1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15|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芭蕉小农

  “长沙”二字,可追溯至《逸周书》中“长沙鳖”的记载,说的是西周时的事。不过长沙历史上也叫过别的名字,比如京剧《镇潭州》所提到的“潭州”,就是长沙从隋朝至明朝初年曾使用过的名字。不过今天的长沙人对于潭州已经很陌生了,提起“潭”,总想到湘潭。潭州是如何消失在历史舞台的呢?这笔账要算在朱元璋头上。

  给长沙改名叫潭州的,是隋文帝杨坚,时间是开皇九年(589年)。这一年南陈灭亡,南北统一。南朝大部分时期,长沙城里挤了州、郡、县三级官署,即湘州、长沙郡、临湘县,这个临湘也是长沙的曾用名,但和今天岳阳的临湘没有渊源。杨坚大刀阔斧,把原来的三级行政区划砍成两级,取消了郡的建制,长沙郡于是消失。不过长沙之名仍存,因为杨坚同时把临湘县改成了长沙县。在长沙县之上,还保留了州的建制,但不再叫湘州,而是改名为潭州。潭州得名,来自今天长沙、湘潭交界处的昭潭,这是昭山之下、湘江之中的一个深潭,古人说这是个无底洞,又说周昭王南征便死在这里。从此,长沙便叫潭州了。

  从隋朝至明朝初年的783年间,潭州的建制曾几度遭遇挑战。五代时期,马殷割据湖南,以长沙为国都,改潭州为长沙府。府和州一样,都是县以上的行政区划,但早期府的数量较少,地位也比州高。这是长沙府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但很快又改回潭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朝攻下潭州不久,把潭州升格为潭州路。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因为登基前曾在长沙停留的缘故,取“天子临幸”之意,把潭州路改名为天临路。

  因为元朝的行政区划实在太过复杂,朱元璋对此进行了简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便是大量设府。唐宋时尚是州比府多,到明清时就完全翻转过来了。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把天临路改为潭州府,又一次恢复了潭州的提法。至于为什么不叫天临府?大概朱元璋也不愿意捧前朝皇帝的臭脚。不过这也是潭州之名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沙历史上,因为八年之后的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把潭州府改名为长沙府。“长沙”二字,作为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名字已经消失多年,朱元璋又把它捡了回来,可以说是一次复名。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和三千多年前的古人一样自称“长沙人”,朱元璋有一份功劳。

  《明史》对复名一事的记载很简单,只有“太祖甲辰年为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长沙”寥寥几笔。地方史志也是一笔带过,未提及缘由,仿佛潭州复名长沙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其实不然,从明初行政区划变革的历史来看,长沙复名一事相当蹊跷。

  第一,朱元璋似乎对“某州府”的用法很感兴趣,潭州府应当比长沙府更对他的胃口。

  前面说过,原本府、州都是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名称,二者虽有轻重之别,但总的来说还是同级关系,按理说“某州府”的提法是不妥的。唐宋时,某州升府都要另取名字,不会懒到直接在“州”字后添一个“府”字,称作“某州府”的。比如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鼎州升常德府、宝庆元年(1225年)邵州升宝庆府,都是另取名字,没有叫鼎州府和邵州府。

  “某州府”用法的大量出现,就在朱元璋时期。有的是当地历史上没有过府的建制,从宋朝的“某州”到元朝的“某州路”,再到明朝的“某州府”系一路沿用下来,如湖南的衡州府、岳州府、永州府;有的是宋朝时有过旧府名,但朱元璋并未沿用,如宋朝的平江府、元朝的平江路成了明朝的苏州府,宋朝的临安府、元朝的杭州路成了明朝的杭州府,宋朝的江陵府、元朝的中兴路成了明朝的荆州府;首都南京附近的常州府更是鲜明的例子,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把元朝的常州路改名为长春府,其实这个名字还挺吉庆的,但不过三天时间就被弃用,改成了常州府。

  从以上的例子可知,1364年朱元璋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是符合他一贯作风的,相反长沙府的用法则不太合群,在一大堆“某州府”里显得鹤立鸡群。

  第二,潭州复名长沙的时间也很古怪。

  朱元璋对前朝地名进行变更,是军事行动的副产物,可以说是一路进军,一路更名。即便朱元璋对第一次改的名字有意见,也会在短时间内再更名。等到多年后明朝在当地的统治稳固下来后,朱元璋也就没有太大动力再去折腾名字了。

  天临路改潭州府是1364年的事情,复名长沙是在1372年,这中间隔了八年。在这八年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元顺帝败走漠北、元朝覆亡。等到1372年时,朱元璋在湖南的统治早已稳固,他又为何会来折腾长沙的名字呢?

  湖南隔壁的江西,其省会南昌在明初也经历过两次更名。《明史》记载:“南昌府,元龙兴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洪都府。癸卯年八月改南昌府。”两次更名也只隔了一年多时间,不像长沙隔了八年之久。

  因此无论是从取名习惯,还是从复名时间来考察,潭州复名长沙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此事的真相需要从明朝官方档案中考据。不过笔者觉得,它可能和受封于长沙的潭王朱梓有关。

  明初,朱元璋大肆分封诸子。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七,封秦王、晋王、燕王、吴王、楚王、齐王、潭王、赵王、鲁王。除潭王外,其余诸王都是以周朝诸侯国为名,在藩邸方面也考虑到了地域对应因素,即秦王封西安府、晋王封太原府、燕王封北平府、吴王封杭州府、楚王封武昌府、齐王封青州府、鲁王封兖州府,赵王因为受封后次年即夭折,史书没有记载他的封地。而潭王的封地就是潭州府。

  彼时的朱梓还不到一岁,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只能留在父母身边,自然是不能来千里之外的长沙就藩的。可是长沙城里修建王府的工程已经开始,这个王府就叫潭王府。于是便出现了十分尴尬的情况——长沙城里已经有了潭州府官署,这时候又多了一个潭王府。“潭州府”对“潭王府”,这种重字现象是朱梓的兄弟都没有遇到的。

  所幸这种尴尬并没有持续多久。两年后的1372年,潭州府更名为长沙府。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19 12:19 , Processed in 0.10982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