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老地名保护,“活着”就是硬道理 ——“留住老地名,唤醒老长沙”的调查与思考(下)

2018-12-6 20: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95|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记者 梁瑞平 陈焕明 匡春林

  白鸽咀、六沟垅、木马塅、曹家坪……这是最近公布的长沙地铁6号线部分车站正式站名,“咀、垅、塅、坪”等后缀的地名都带有浓浓的老长沙特色,体现出长沙独有的地方文化,这些老地名将随着地铁的开通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来。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一个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区分,还是历史积淀的文化符号,是记录着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随着长沙城市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一批批老地名在冲击中逐渐消失,一个个新地名也在进程中产生。

  守住文化的根,留住回家的路,给乡愁一个寄托——保护老地名,我们应该怎么做?有专家认为,对于老地名的保护,不管是以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方式,让他们“活着”就是硬道理,便能重焕生机。

  前不久,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我市历史地名和历史文化街巷名称保护工作的决议》。根据决议,长沙将尽快研究出台长沙历史地名评价体系和保护名录,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构建规划、建设、运行一体化的全域统筹协调体制,这更将为长沙历史“名片”的保护提供权威支持。

  尝试 拟建20公里历史步道,延续古城文脉

  两厢翠竹、白墙、黛瓦,中间一条麻石路蜿蜒曲折……今年五一劳动节前,长沙首条历史步道全新开街,它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西园北里”。

  “西园北里因唐朝宰相裴休在此修建西楼而得名,别看它只有560米,却分布着左宗棠祠、李觉公馆等7处不可移动文物。”在西园北里历史陈列馆内,西园北里社区党委书记程蓉告诉记者,自从开街以来,这里游人络绎不绝,成了一处“网红地”。

  城市中的老地名因为记载了这个城市演变过程中的痕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西园北里只是长沙历史步道的首发段,实际上长沙正规划建设20余公里历史步道,串联起老城区的“历史遗珠”,保护老城街巷,延续古城文脉,连同这些街巷一同保存下来的,还有极具韵味的老地名。

  一路吉祥、出入是门、平地一声雷、一步两搭桥、南倒脱靴巷……作为历经3000年而城名、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留下了许多特色鲜明、形神兼备的老地名,它们背后大多有着历史考证或者美丽的传说和故事。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老城区改造,一些小街小巷消失了,许多沿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地名也相继消失不见,因此保护老地名刻不容缓。

  “很多人以为老长沙城在‘文夕大火’中化为灰烬,其实当时还有大片未被烧毁的区域,而且一些老街巷在毁于大火之后又得以重建,所以大火后的长沙仍保留了古城原有的街巷格局和空间肌理。”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表示,这些老地名在这样的格局和肌理中得以保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贝”。

  摸底 收录地名数据27万条,一批老地名得到抢救性保护

  历史地名和文化街巷是城市传统风貌的“标本”,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长沙全面摸清地名“家底”,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在规范地名管理和历史地名保护上初显成效。市民政局局长陈昌佳介绍,长沙一直致力于地名命名、更名、设标等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目前,长沙地名库现录存有标准道路的名称数据1800余条,门牌数据13万余条,建立了由村镇牌、路名牌、街巷牌、门牌等组成的地名标志体系,设立标志牌近15万块。

  从2014年到2018年5年间,全市开展了由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各级参与、部门联动的长沙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对全市有使用意义的11大类地理实体进行全面的勘察、摸排、梳理,共调查采集收录地名数据27万条,建立了包含地名名称、来历、沿革、含义、地理信息在内的完整数据库,对地名缺失、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等情形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一批濒临消亡的老地名得到了抢救性保护。

  “长沙的地名命名工作始终坚持在地名用词系列化中彰显文化、体现传承,并对发音歧误、不雅的老地名进行纠错校正的标准化处理,让一批老地名恢复本来面貌。”陈昌佳举例说,在长沙方言中,溁(yíng)湾镇常被误念为“荣湾镇”,为此,在设置该路名牌时,特别标注了正确的读音;在展览馆路扩改时,经多方论证,最终确定用“营盘路”这一老地名代替原有的“展览馆路”。

  换名 广泛征求意见,多个地铁站换用老地名

  “马厂站到了,请您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准备下车……”位于长沙地铁1号线北端的马厂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名乘客从此经过,但他们可能不知道,当初马厂站差点就不叫这个名字。

  马厂站最初的拟定名为开福区政府站,在征名过程中,不少市民建议改为马厂站。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时,马厂所在地是朝廷的马政机构,是养马的地方;清朝时,官府在陈家铺附近设立驿站机构养马,作为运输时换马休整的地方。

  “考虑到马厂确实是具有长沙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所以我们最终采纳了市民这一建议,将该站命名为马厂站。”市民政局副局长何水军介绍,在地铁站点的定名过程中,都会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并邀请地铁线途经的区县、相关部门及地名专家召开专题论证会。在论证时,站名必须体现本地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特征,体现长沙丰富的文化底蕴、自然特点,同时充分保护历史老地名,反映老长沙特色。

  “地铁站点附近1至2公里范围内,有历史老地名的尽量使用老地名。”何水军介绍,充分保护历史老地名是地铁站命名的重要特点之一。比如初拟站名1号线湘雅路站改为文昌阁站、营盘路站改为培元桥站,3号线的书院路站改为灵官渡站、城南东路站改为阿弥岭站,还有5号线的水渡河站、白茅铺站、毛竹塘站……当地铁疾驰而过时,人们可以从这些老地名中领略到古城长沙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

  探索 推进地名规范化管理,希望更多老地名“复活”

  近年来,长沙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政府加大了对老城区的保护力度,太平街、都正街、西园北里等有着浓郁长沙乡土气息的老街都整旧如旧,恢复古色古香的老面孔。社会各界对老地名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关注,每年都有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提交相关建议提案,呼吁“救救长沙老地名”。他们提出,长沙的一街一巷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连名字都没有了,人们又如何能够了解其间深厚的文化内涵呢?

  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我市历史地名和历史文化街巷名称保护工作的决议》。长沙将着力推进地名规范化管理,推动地名命名工作进一步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一般地名的命名,逐级上报,分级审核,市级审批;对重要地名的命名,严格遵循部门申报、公开公示、市民听证、专家论证、政府审定的程序。

  根据决议,市民政局等部门正研究出台长沙历史地名评价体系和保护名录,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各级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体系和名录发挥在历史地名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履行长沙市地名委员会的议事协调职责职能,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长沙已着手编制《长沙历史地名名录》,始终坚持在地名用词系列化中彰显文化,在地名标准化过程中体现传承的原则;不断发掘有意义的老地名,让埋没已久的老地名焕发新活力,在新的地名命名中,尽量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历史地名作为备选。

  “我们希望能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地名规范管理的法律权威,尽快出台历史地名保护体系和保护名录,理顺管理工作体制,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全市统筹机制,建立监管检查制度,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管。”陈昌佳说,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老地名得以“复活”,让后代还能传承它们的故事。

  重生 城市有机更新使老地名更好地传承下去

  白果园和化龙池是位于长沙中心城区著名的古街巷,紧邻繁华的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白果园巷因巷口有一小片白果树而得名,化龙池巷的名字则与老铁匠开炉熔铁化孽龙的传说有关,又因位于古长沙善化县学宫泮池“化龙池”旁而得名。眼下,白果园化龙池片区有机更新项目一期施工正在全力推进中,在不破坏街巷体系的基础上,片区内登隆街、苏家巷、东茅街等14条老街巷将重焕光彩。

  今年起,长沙大力实施老城区有机更新,以留住城市记忆,让老城区更有长沙味。“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市有机更新就是要尽量保护历史街巷的格局和风貌,使之不受其破坏,只有街巷还在,老地名才能更好地依附和传承下去。”陈先枢说,要保护好老地名,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历史地名的保护名录,仍在使用的历史地名不能随意改名;其次扩建新建道路、桥梁、公交站、地铁站、建筑物命名时,应尽量使用历史地名。

  同时,老地名在就近的原则上还可以进行移植使用。把一些地理实体已不复存在的小街小巷的名称移植用到附近新建的居民区和社区,在兼顾指位性的原则上,“复活”一批老地名。

  陈先枢还建议,在农村村镇合并时,要尽量使用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不能在两个村或两个乡镇名中随意地各取一个字来组成新地名。“这点长沙县做得比较好,比如金井镇和双江镇合并时,采用了知名度更高的金井作为新镇名,同时又保留了双江这个地名;开慧镇和白沙镇合并也是如此。”陈先枢说。

  “保护老地名是为了避免我们文化的失忆。”地名专家黄泽认为,地名命名要与长沙历史大格局相匹配,要具备宽度、深度和长度,要从规划部门这个源头抓起,在规划大框架和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每个老地名背后的悠长历史和背后故事,特别是要在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加大对老地名的抢救性、挖掘性保护。同时保护老地名应该争取来自政府、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增强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文化意识。

  “对一些确实无法沿用的老地名,可采取立碑或建文化墙的方式,详尽记述该地名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等情况,宣扬地名文化,留住老地名的记忆。”黄泽说。

  他山之石 

  老地名保护的“苏州模式” 

  近年来,苏州加大对老地名保护力度,取得不错成效。苏州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地名普查工作,既调查现今存续的地名,也调查已消失不用的地名,通过搜集查阅历史资料、调查走访、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地名文化信息资源的调查、挖掘、整理工作,丰富完善每个普查地名的来历、含义、沿革、实体概况等吴文化属性信息。

  苏州大力推进吴文化地名保护,全面建立起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形成地名文化保护、开发、弘扬的新机制。对列入名录的地名,相关部门通过设置名录地名标志牌(碑)等方式予以宣传保护。同时积极开展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等地名文化遗产遴选、申报和保护工作。

  苏州还坚持传承优秀地名文化,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历史资源,筛选出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历史地名或语词建立“吴文化地名采词资源库”,在编制地名规划和地名命名更名审批过程中,优先选用地名采词资源库的名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地名中,更好地体现地域特色,延续地名文脉。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00:46 , Processed in 0.09387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