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望城90后非遗传承人刘嘉豪借力“互联网+”将传统手艺玩出新高度

2018-6-9 20:4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42|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刘嘉豪在工作室内专心致志地制作陶器。 长沙晚报记者 王志伟 摄


  长沙晚报记者 朱华


  不怕麻烦,为了拾回传统的柴烧技艺,他自建全省第一座现代柴窑;不怕辛苦,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研发新品,他可以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地守候;不怕复制,为了推广非遗技艺,他当“网红”直播制作过程,还走进清华大学与学子交流……


  这就是望城铜官窑最年轻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1993年出生的刘嘉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现代科技产品冲击的今天,大学毕业后的他不走寻常路,接过了父辈的传承之棒,不断加以创新,为铜官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访了这位“非二代”。


  无意之作获得大奖


  紧盯器皿,双手或雕刻或捏坯,眼睛里除了专注还是专注……记者每次见到刘嘉豪,他都是在工作室内。他说:“我喜欢陶艺,工作就跟玩一样。”刘嘉豪出生在陶艺世家,是“泥人刘”第四代,父亲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陶艺大师刘坤庭。


  “四五岁的时候,爸妈在拉坯捏泥,我就在边上玩泥巴捣乱,泥巴就是我最好的玩具。”回想起小时候,刘嘉豪不禁笑了起来。2003年刘坤庭带着妻儿从广东回到望城老家,聘请当地老匠人并广收门徒,免费传授技艺。高中毕业那年,刘嘉豪哪里也没去,跟着厂里的老师傅学拉坯,“睁开眼就开始拉,一直到深夜睡觉,整整一个暑假都在疯狂拉坯,非常痴迷。”


  大一的寒假,又是一个疯狂拉坯的假期。将一大堆瓶瓶罐罐的习作收起后,刘嘉豪上学去了。父亲刘坤庭却意外发现了儿子作品的不一样,“他做了一种外面有裂纹的器皿,这是利用外面一层泥坯迅速干燥形成的,我觉得有意思,就顺带拿了去参赛。”


  就这样,刘嘉豪的“处女作”一举获得了当年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这种装置技艺也被称之为“裂纹肌理”。“这次获奖给了我极大鼓励,干起来更有劲了。”刘嘉豪说。


  大学没毕业 梦想已开花


  “我家是放养式教育,只要是走正道,我都支持。”实际上,在当时由于陶瓷产业衰落,支持孩子学陶艺的老匠人并不多。正是刘坤庭这种自由包容的态度,让刘嘉豪自觉自愿地走上了非遗传承之路。


  “当时学校的老师也开明,鼓励我们自己发展特长,尽管我是学平面设计,但也可以用陶艺作品交作业。我就带了个拉坯机到学校,天天练习。”刘嘉豪一发不可收拾,2014年大二时,他拉上3个高中同学在学校创办了陶艺工作室,还获得了学校创业扶持。“除了卖作品,我们还联系了周边几所中小学校,成为它们的实习体验基地,那时候的收入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相当不错了。”


  不满足于红红火火的小生意,刘嘉豪盯上传统柴烧,花5万多元建起了仿古的柴窑,这是当时省内唯一的柴窑。对于这一做法,父亲起初并不理解,因为现在大部分都是用电烧或气烧,好控制又节约成本,远比柴烧经济、效率高。


  “柴烧的作品颜色是‘活’的,是自然美。”刘嘉豪解释道,“与电烧、气烧不同,柴窑上色靠的是火和灰,通过火焰与落灰在器皿上留下天然的纹理和颜色,常常有意外的变化,哪怕是同一个窑烧出来的产品,都会因为摆放位置不同而各不相同。”


  因为不可控因素太多,加上国内并无现成资料文献,全靠刘嘉豪摸索,第一年他烧出的东西全部作废了,第二年才开始有了成品,然后成品率逐年提高。现在,成品率基本维持在60%左右。每次烧窑的时候,刘嘉豪都会和匠人们不眠不休地守候,时刻关注窑火和瓷器的状态。“柴烧产品各有特色,我从不追求量,不接受订制。”刘嘉豪说。


  多数作品在网上销售


  “与父辈不同,我的东西50%以上是在网上销售的。”刘嘉豪还是一个专业美术工艺品网站的主播,他制作的小茶壶每个可卖上千元。如今,他制作的数千个柴烧作品已售罄,远销美国、法国、日本等地,“基本上我的作品挂上去一个就卖掉一个,还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


  刘嘉豪的曾祖父是工艺美术大师刘子振,人称“泥人刘”,家传的泥塑手艺制作出来的小动物栩栩如生。过去铜官窑匠人只将这些造型用在玩具口哨制作中,刘嘉豪却将小动物做到了壶纽、杯子把柄上,产品推向市场后,备受青睐。“创新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思维的转变。”刘嘉豪说。


  “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简单地走进生活,而应该是能够让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提高,那样才有生命力。”90后的刘嘉豪对铜官窑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铜官匠人应该走出去,了解其他工艺,了解市场的需求,如果你总认为自己是大师,不接受新事物,你的产品就会很快被市场淘汰。”


  他对于自己研发创新的工艺技巧从没有过敝帚自珍的想法,他不但会直播制作过程,还经常会和当地的创客们举行烧窑聚会,互相交流。如今,他创造的裂纹肌理手法和动物泥塑壶纽的造型在铜官古街很多店铺中均可寻到踪迹,现代柴窑也开始遍地开花。


  刘嘉豪说自己想要做的是建立一套属于铜官窑的审美体系,就跟景德镇陶器、宜兴紫砂壶一样,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铜官窑的作品。“我希望搭建一个桥梁,让世界各地的陶艺工匠都来了解铜官窑,也让铜官的匠人能学习到更多外面的工艺和文化,两者发生碰撞,让有创造力有活力的铜官陶器与时代高度接轨。”


  记者手记


  非遗传承需要新生代力量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无疑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生力军。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铜官老街上活跃着很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有的开着工作室,有的在给别人打工。以90后刘嘉豪为代表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出现,无疑给传统技艺带来了新希望,注入了新活力。


  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才能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也是文化自信的展现。他们带来了与父辈不同的新思维,正如刘嘉豪所说,非遗要活下来,就必须融入人们的生活,并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所以他们大胆创新,让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争相辉映;所以他们梦想无限,在世界文化日益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让非遗走向国际舞台。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7 07:26 , Processed in 0.09621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