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行业老照片之老行当

2016-12-27 14: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43|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以下图文源自《老照片中的长沙》陈先枢 梁小进 撰稿,岳麓书社2014年12月出版,荣登“2015年4月湘版好书榜”)


旧时的长沙,从封建社会走来,自然地,也就保存了不少农业和手工业时代的社会百影。在漫长的世纪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是以手工劳动的形态出现,人们也是依赖着这样的劳动而生存。甚至一直到大工业传入长沙,这形形色色的手工业形式仍然存在。人们许多零散的、临时的需要,还得依靠手工劳动的形式实现。百余年来,不少有心人对于这种种行当生发出兴趣,在长沙的街头巷尾拍下了不少的镜头,从而为我们剪下了当年社会生活的一个个片断。我们在本处所看到的,即是自清末以来,历经民国,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沙手工业的一些老行当。


1、手工纺织


2、石印


3、铅印捡字


4、木工


5、竹篾匠


6、锡器匠


7、戗刀磨剪


8、弹棉花


9、补锅


10、修鞋


11、打粪


12、卖折扇


13、卖二胡


14、画糖


15、吹糖


16、捏糖人


17、锁三线边


18、做杆秤


19、打人参米


20、打藕煤


21、棕编


22、划船


23、修补铝壶


24、民国明信片上的长沙小摊


手工纺织,这是旧中国非常普遍的行当,不仅在都市、乡镇有专事手工纺织的作坊,即许多家庭也都进行这一劳动。这一张照片,就是民国年间所拍摄的长沙街头一家纺织铺坊。照片显示出,门外一人在摇动纺车纺纱,室内则是两个人分别操作两台织布机织布。这手摇纺机和脚踏织布机,都是木制机械,然而他们在中国,至少使用了1000多年。


这两张照片,是旧时印刷业的剪影,分别为石印和铅字排印。石印,在中国至少也存在了200多年。这种印刷方法,是利用了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先将字用油性墨反写在石板上,然后刷上一层薄薄的水,将纸张覆在板面上,轻轻一滚,石板上的字就印在纸上了。后来又引进了照相制版的石印技术。铅字印刷,在中国的流行还不是很久。这种印刷方法,是将已经制作的铅字排在一个固定的板面,然后装拼,再进行印刷。铅字印刷,直到上世纪末还存在,直到现代化的电脑排版普及,这种印刷方法才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幅照片,就是印刷厂的检字车间,工人们正在细心地检字排版。


长沙河运历史有3000年以上。晋代《荆州土地记》就有“湘州七郡,大艑所出.皆受万斛”之载。1949年前,木帆船是长沙水上主要运输工具,船只载重多为100吨以下,遇上逆风,必须拉纤而行。除运输、渔业船只外,还有大量的渡划。渡划为长沙市横渡湘江的主要交通工具,划工用单桨或双桨操作,俗称划船。1904年长沙开埠,当英国太古轮船公司进入长沙时,其董事长斯威尓先生也带来了相机,摄下湘江渡划船工的这幅珍贵“划船”照片。


手工业中的竹木工,是在中国流传得更为悠久长远的行业。这幅木工劳动的照片,是几位木工师傅在锯木板,光着上身,满头大汗,可知劳动强度之大。竹篾匠,是以竹制作器物的工匠。竹子坚韧,具有很强的纤维性,可以编织成各种各样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器具。照片所摄,是长沙街头的一位篾匠,正在细心修理一个竹筐。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生活日用品发生破损,需要修补,因此就有了修补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行业和人群。这里的几张照片,反映的就是这几种行当。锡匠,为以修补锡器为生者。戗刀磨剪,即打磨刀剪。从事这一工作者走街串户,四处流动,为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弹棉花,是指将棉花弹得更为松软,以作棉被。从事这一工作的人,称棉花匠。补锅,即修补锅碗,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则称补锅匠。上世纪60年代,湖南创作了一个著名的花鼓戏《补锅》,就生动地反映了补锅匠的生活,脍炙人口,享誉全国。与补锅匠相似的是走街串户修补铝壶的行匠。修鞋,是为人修理鞋子,也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行当。锁三线边,这是裁缝业的劳动。以往人们的服装,往往是送布到裁缝店量体裁衣。也有家庭自制的,而布料的边端需要锁边,则只能送到裁缝店,以三线机锁边。后来,随着人们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多数人都不再自己缝制衣物,而是购置成衣,因此这裁缝的职业日见式微,风采不再。衡器是商品社会的必要工具,也是人们家居生活的必需品,其中杆秤一项,就是用来秤量物品重量的。这样,就有了制作杆秤的行业和工匠。至今虽然在商品交易中主要使用天平秤,但杆秤仍然为人们所使用,故我们还能见到这样的一种手工制作。


在旧时的城市,还有一种打粪的职业。以往的城市,人们的粪便未经水化,而且由于这是农村非常需要的肥料,于是不少人即以打粪为业,每日里掏取城市厕所的粪便,出卖给农民。这帧照片所摄,就是当日城市街头经常可见的粪车,这是掏粪者谋生的重要工具。卖折扇的照片,摄于民国年间,这也是旧时制扇业的产物。藕煤,产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是旧时人们生活所必须,熟食、取暖都需要以煤生火。当时从日本传入做藕煤的方法,对于煤的存放、燃用都十分方便。但因为做藕煤的活既脏又累,于是又有人专门承包这一事务,以取资谋生。但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液化气、天然气的普及,人们也不再使用藕煤,这个行当也就消失了。


许多老的行当还有着一定的艺术含量,旧时街头的卖糖人就是其中的一种。以下几帧照片,画糖、吹糖、捏糖,就是当时卖糖艺人的现场表演。他们通过口吹、手捏、刻画,将一块块软熟的糖料,制作成为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动植物形象,栩栩如生,妙趣横生,往往令行人不禁驻足凝视,赞叹不已。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9 13:46 , Processed in 0.1016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