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沧桑之变之义渡与轮渡

2016-12-20 00: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923|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以下图文源自《老照片中的长沙》陈先枢 梁小进 撰稿,岳麓书社2014年12月出版,荣登“2015年4月湘版好书榜”)

屹立在湘江之滨的长沙城市,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沧海桑田,时移世易,其城市的组织、结构与功能,也经历了一个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化的巨大变化,展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赖以维系内部、沟通外界之所在,交通方式则是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在古代社会,长沙的交通为水上与陆地两种,其交通工具为依赖人力或畜力驱动的车和船。到了近代,交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交通领域扩张到天空,交通工具的动力开始以机器代替人力和畜力。水滨的港口、码头与道路的台站等,是交通的重要节点。


1、清末大西门外轮渡与划子并存的场景


2、民初长沙义渡亭


3、浏阳河黑石渡


4、20世纪40年代大西门渡口


5、20世纪50年代长沙轮渡码头


6、20世纪80年代长沙客运码头


长沙西临湘江,东、北两面临浏阳河,在古代,江上没有桥梁,人们往来两岸,只能“设渡以通”。因此,自古以来,长沙的湘江和浏阳河两岸就建有渡口,以利涉江。清代长沙的渡口分官渡和义渡。驿步门(大西门)渡口时称长沙第一渡,位于今五一大道湘江大桥东头。据清代《长沙县志》及《善化县志》记载,驿步门旧设官渡,因“岁久舟子私以为利,民多病涉”。嘉庆十三年(1808年),官府倡修义渡,捐田产者甚多。士绅周邦瑞负责筹办,造船12只,分别停泊于东岸驿步门外码头和西岸水陆洲江神庙下码头;另设差船8只,专渡公差人员。义渡每船每次限载40人,不收渡河费。两岸均建有石阶码头和义渡亭,供过渡行人休息。咸丰二年(1852年),义渡码头毁于兵火。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设管事4名,分管田产、船只、支发银两和岁修事项。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开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纷至沓来,开工厂、行轮船、设商行,并从事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后来,他们又在水陆洲建造楼房,将领事馆、海关、洋行等搬迁到这里。同时,又因为清末长沙商品经济的发展,货物的流通和人的流动更为频繁。木舟渡江,以人力划动,载运有限,时间较长,且不免风涛之险。于是有轮船公司遂开辟以轮船载客渡江的业务,安全快捷,较为方便,人乐从之,是为轮渡。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为保证人们乘轮渡江的安全,长沙市人民政府主持修浚轮渡码头,设置趸船,码头就在原大西门。1971年,长沙市修建湘江大桥,将轮渡码头北迁约200米,并修建了宽敞漂亮的候轮室。到90年代,随着第二座湘江大桥的建成,大河已成通途, 轮渡也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从义渡到轮渡,直至轮渡消失,反映了人们渡江方式的嬗变,不能不使我们感受到其中的巨大社会进步。这里的6帧历史照片,直观而生动地展示了这一过程。清末大西门外轮渡与义渡并存,满载着乘客的轮船乘风破浪,正驶向对岸,而这只渡船也即将撑离岸边。清末大西门外修建的码头保存完好,义渡亭、长石阶梯和灯杆完整无缺,表明义渡仍处于充分利用的状态。而20世纪40年代的大西门渡口,却已是残破不堪,似乎将走到他的尽头。浏阳河黑石渡,是旧时长沙城北郊的重要津渡。上世纪50年代初和80年代的客运码头,这两张照片,则是长沙轮渡最后50年的存照。上世纪80年代长沙尚存至靖港、湘阴、益阳、沅江、南县等地的航班,至90年代后全面停航。新建客运码头在失去功能后,曾有专家提议改建“长沙水运博物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0 13:58 , Processed in 0.09344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