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沧桑之变之城市考古的重大发现

2016-12-17 22: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5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以下图文源自《老照片中的长沙》陈先枢 梁小进 撰稿,岳麓书社2014年12月出版,荣登“2015年4月湘版好书榜”)

这一节为本书最后的尾声。在以上各章各节,本书采辑自19世纪末以来拍摄的千幅老照片,展示了长沙在古城风貌、城市建设、社会各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图像,并叙述了隐藏在其中的前朝掌故、逸闻轶事,试图勾画出近100多年来长沙城市演变与进化的轨迹。作为本书的压轴之卷,本节则以本世纪初以来在城市考古发掘现场所摄的一组照片,揭示古代长沙城市的某些局部和片断。这些很新的照片,由于所摄遗址未能留存于世,竟然也成了“老照片”。

1、2004年坡子街建设工地发现地下大型涵渠遗迹


2、2010年万达工地西长街段明代河堤遗址发掘现场


3、2010年万达工地西长街段明代河堤遗址


4、2011年万达工地潮宗街宋明城墙遗迹


5、2011年潮宗街宋明城墙遗址局部


6、2012年华远工地碧湘街五代至明代古城墙遗迹


7、2011年九龙仓东牌楼工地宋代街道遗址


8、2011年九龙仓东牌楼工地明藩府基址


9、2011年九龙仓工地东牌楼古井


一是坡子街发现的一个南宋时期的大型给水系统——涵渠。2004年8月,坡子街建设民俗小吃一条街的过程中,在一大型商业建筑工地下4米深处,发现了一处大型的木结构建筑遗迹。该遗址由三角形木构建筑、沟槽式木构建筑、券顶式砖砌建筑三个部分组成,总长38米。三角形木构建筑呈东西向,由底板和两块相交的侧板搭建而成,西高东低,密封严实,一块木板就有半米多宽。沟槽式木构建筑呈南北向,有东、西两条,与三角形木构建筑相接。遗迹内淤积土中还出土了南宋钱币和衡山窑青瓷片,因而推断其时代为南宋时期。遗址距湘江约450米,而在南宋时期更近,仅200米左右。专家们认为,这个木构遗迹应该是南宋时期的城市给水系统。遗迹旁边是一处古时衙署,给水系统就是为他服务的。这样大规模的城市地下给水系统,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其意义不可估量。表明宋代的长沙城已经出现了接近于现代“自来水”的供水设施,故当时媒体报道为城市“自来水”设施。现在,这处遗址已依照原貌在悦方商业大厦的地下广场部分进行了复原,供公众参观。


二是万达西长街工地发掘的明代河堤遗址。2010年10月在长沙市西长街以西、中山路与五一路之间吉福街、落篷桥一带的基建工地上,发现一处古河堤遗址。考古人员辟出的两个发掘区内,可见不少出土的木桩,排列整齐。古代没有钢筯,这些木桩可能起着加固河堤的作用。根据现场发掘情况,专家推测,此处应为史上知名的成功堤遗址。关于成功堤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乾隆时期的《长沙府志·山川》,其中提到“成功堤在草场门外,自老墈至矮子洲,长八九里,以堤障之,贾舟内泊,风浪无虞,旧有通货门,盖言货所从入也。明初攻城,消水,树云梯,遂毁之,水退时,尚有堤滩故址。”从长沙古城边流过的湘江水,江面宽广,水流急速,滩浅岸远,一旦北风势紧,往往不易泊舟。于是当时的长沙人在今中山路口、草场门外的湘江大堤内侧又筑起一道约八九里的长堤,名为“成功堤”。内外堤之间有水道相通,形成水面,可以泊舟。专家认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说的“北津城”,即成功堤的前身,而三汊矶的“北津城”实际上是后来的误认,当是《水经注》中提到的“三石戍”。明代以后,成功堤曾经修缮,并被称为“保城堤”。到清乾隆时期遗址犹存。


三是万达公馆福庆街(旧称福星街)工地发现的宋明城墙遗迹。2011年,在开福区福星街西侧的万达公馆建设工地,发现了一段长约120米的古代城墙。城墙为东西向,横断面呈梯形,西侧底部垒砌花岗石,上砌青砖,从底往上逐步向内收分,中间夯土。两侧青砖有多处修补和改建,说明使用时间较长;有的部分砖块大小色调不一,似乎表明修建时比较仓卒。更重要的是,有的青砖上模印着“忠义军”、“善化梁五砖”、“长沙张壬洪”、“宁乡郑滨”等字样。“忠义军”是两宋之际民间抗金武装的称号。其时,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先后攻灭辽国和北宋,并继续南侵,河朔人民曾以“忠义”为旗号组织抵抗。建炎元年(1127年),宋廷规定诸路、府、州、军都以“忠义”为名,建立武装。根据这些青砖铭文、地层关系以及包含物,考古工作者将这段古城墙的时代推断为宋元时期,其花岗石基址则是明代在此基础上增筑的,堪称弥足珍贵的城市遗迹。宋明城墙是拆还是留,曾引起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保留20米在“万达”的地下广场里,好在这里还有完整的照片供后人观瞻和研究。


此外,2012年,在华远碧湘街工地发现有五代至明代的城墙遗迹,但经文物部门的鉴定,认为没有保留价值。


四是东牌楼工地发现的宋代至明代的大型城市遗迹。2011年,在东牌楼至鱼塘街、尚德街一带的长沙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工地上,在3万余平方米的文化沉积层中,发现古代城市的城垣、街道、房屋的基址及水井、灰坑,并挖掘出大量宋、明时期的青瓷碗与杯,酱釉碗、铜钱和青砖。其发掘的街道遗迹,长10余米,两侧有砖石铺砌的阶基与大小不等的屋基。发现的古井共40余座,形制各式各样,有圆形、方形,还有椭圆形,其井阶形式也各有不同。这帧照片只是其中之一,显然具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前往考察的专家不禁大为惊叹:简直是一座古井博物馆!其城垣基址长约30米,系红土夯筑,颇是厚实,当为明代吉藩府城城垣墙体。据考古学家的初步研究,这里可能是宋代长沙市区的街坊遗址和明吉藩府的部分遗址。在东牌楼建设工地上,考古工作者还有其他甚有价值的发现。如在一口魏晋时期古井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魏晋时期青瓷四系罐;在一正方形灰坑中,发现一个由四块麻石围砌的石函,中间竖立一座结构完整的经幢。东牌楼建设工地发现古城遗迹,由于香港九龙仓集团建设金融中心的需要,该遗迹未能现场保存,但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对于我们探讨长沙古代城市的功能、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8 20:06 , Processed in 0.1023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